史小凌
摘要:預設體現(xiàn)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xiàn)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xiàn)教學的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但是生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平衡。為此,要認真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關鍵詞:預設;生成;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11
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是永恒的主題。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xiàn)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xiàn)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xiàn)教學的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但是生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tài)平衡。為此,要認真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一、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
預設成功是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邦A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中,必須正確審視各種教學資源,做好教學設計,進而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在感悟、積累、運用的動態(tài)過程中,達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xiàn)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和諧。所以,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中又必須摒棄過多、過死的預設,善于把握生成的機會,努力促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得心應手。
在教學方案設計中要有“彈性區(qū)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對過程要多做假設:學生會如何說?我又該如何引?不妨多模擬一些情境,多估計一些情況,使預設更有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這樣,教師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學生,才能胸有成竹地進行對話,也才有可能收到許多無法預約的精彩。
教師預設的重點就要考慮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補充或調整,從而進行加工。
1. 教師方面: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讀書的厚度決定了教學的深度。首先,要深入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具有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這是課堂中催生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寬知識面,豐富背景知識。教師不僅要對教材和教參作深入細致的研讀,而且需要自覺地廣泛涉獵有關的知識,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稱為“背景”的東西,并把這些東西內化,變成對教學有用的東西,這樣,文本在學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現(xiàn)的一株植物,而是有著深藍色天空作映襯的一幅圖畫?!都o念劉和珍君》一文,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說,閱讀肯定是有難度的,教師就要運用自己的學養(yǎng),還原歷史語境,把時代背景交代清楚,同時還要為課堂教學提供諸多感性材料,陳西瀅的言論,趙元任的歌曲,還有魯迅差不多同時寫作的《無花的薔薇》。教師不但為學生提供知識的背景,更要對文本進行學術性的研究?!都o念劉和珍君》把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交織在一起,這就獲得了一種高度。歌德也說:“感情愈和理性結合,就愈顯高貴”。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2. 從教材方面講: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時代發(fā)展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義、拓展義,形成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否則,所謂的個性解讀和生成就會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諸多生成誤區(qū)都是源于對文本的忽視和誤讀。
3. 從教學方面講:要強調精心預設,課前盡可能預計和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fā)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
1. 以生成的主體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
相對而言,生成強調的是學生的活動和思維,它彰顯的是學生的主體性;預設強調的是教師的設計和安排,它彰顯的是教師的主導性。教是為學服務的,它意味著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規(guī)律進行預設,想學生所想,備學生所想,從而使預設具有針對性。
2. 以生成的隨機性(不可預知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開放性
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chuàng)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猶如天馬行空,不期而至。為此,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把課堂上的一切都算計在內,把“意外情況”“節(jié)外生枝”都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無了立錐之地。教師要確立生成的意識,要深入思考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大環(huán)節(jié)和關鍵性內容,把握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目標指向,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
3. 以生成的動態(tài)性為導向,提高預設的可變性
動態(tài)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chuàng)見的問題和想法等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遵循學生的學習問題展開教學。然而,由于有些教師對動態(tài)生成的認識片面,在教學實踐中存在這些現(xiàn)象:教師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學預設;有些教師則緊抱課前的預設,不敢越雷池一步,對動態(tài)的生成不夠重視。
課堂生成的動態(tài)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fā)性,即在每個人身上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地發(fā)現(xiàn)、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xiàn)動態(tài)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應該及時捕捉資源,聯(lián)系目標,促使生成,將之融入教學過程。
強調生成的動態(tài)性,意味著上課不是執(zhí)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上。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能拘泥于課前的預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對設計作出有把握的調整、變更。
正是基于生成的主體性、隨機性和動態(tài)性,新課程才特別強調教學反思的意義。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xiàn)有的預設范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后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三、讓預設與生成共同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
預設與生成有統(tǒng)一的一面,也有對立的一面,預設重視和追求的是顯性的、結果性的、共性的、可預知的目標,生成重視和追求的隱性的、過程性的、個性的、不可預知的目標。預設過度必然導致對生成的忽視,擠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生成過多也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教學計劃的落實。不少有價值的生成是對預設的背離、反叛、否定,還有一些則是隨機的偶發(fā)的神來之筆,生成和預設無論從內容還是性質講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特別強調,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從于有效的教學、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相對于學生的發(fā)展,預設與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們一定要從提高教學質量、立足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用長遠的、動態(tài)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系。在實踐中,我們不能離開學生的發(fā)展機械地討論在一節(jié)課中是預設多了還是生成多了的問題,有價值的生成即使影響了預設的安排,也不應該草草了事;有質量的預設也不應該為了顧及低層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傊覀円欢ㄒ冒l(fā)展的眼光看待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首先,課堂教學改革,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過程;其次,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并不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這是學生發(fā)展進而也是教學發(fā)展的根本后勁。
總之,讓預設與生成相統(tǒng)一,我們教師就是要理性地看待預設與生成,一方面預設應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努力促成生成,對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促進學生個性張揚的要給以充分的空間,因勢利導,讓其成為課堂中的閃光點。從而把課堂營造成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tǒng)一的多元發(fā)展過程,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學 72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