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摘 要]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源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既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回歸生活,又能實現人的發(fā)展,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鏈接生活、提問環(huán)節(jié)貼近生活、活動環(huán)節(jié)走進生活、教學語言回歸生活,引領學生積極體驗生活,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活;導入;提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3-0021-0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需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边@就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苯虒W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而語文教學更不可能離開生活,它無時無處不存在于生活之中。楊再隋教授在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時指出:“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笨梢?,語文教學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語文來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才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因此,語文教學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變成學生積極、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一種有助于探究的、開放的情境,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一、課堂導入,鏈接生活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闭n堂的導入猶如優(yōu)美樂章的前奏曲。好的導入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語文源于生活。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文本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生活經歷或生活體驗。這樣導入新課,更容易激活課堂,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在教學《中彩那天》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你們家是否買過彩票?是否中過獎?中獎時你們家人表現怎樣?如果沒有中過獎,那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買彩票中了你夢寐以求的大獎,你會有怎樣的表現?請你描述一下當時你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苯又鍪菊f話練習:“當我聽到自己買的彩票中了大獎,我 ?!睂W生交流?!巴瑢W們對中大獎都很興奮,我們課文中的小作者在中彩那天也和你們一樣,可他父親的態(tài)度卻跟大家截然相反。”然后,我做了總結,并補充板書課題《中彩那天》。如此生活化的導入,將課堂與生活有機地鏈接起來,使學生深深感到:噢,原來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呀!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逐漸樹立和生活對話的意識,深入文本積極思考。
二、課堂提問,貼近生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大都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以課程標準為指導,要將教材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大膽運用生活中的素材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出問題,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
如,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時,當讀到湯姆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時,我提問:“你們有過釣魚的經歷嗎?如果你就是湯姆,舍得把這條大魚放掉嗎?你對這件事怎么看?”一連串的問題喚醒了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引發(fā)了學生的思維碰撞,架起了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梁,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挖掘文本中的生活素材,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通過貼近生活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不但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而且認識到語文學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通。
三、課堂活動,走進生活
語文是生活的產物。文本描述的、記敘的、闡述的內容,哪一樣可以離開生活?研究教材,我們會發(fā)現:很多課文內容直接來自生活,有的還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事物。教學時,我們如果能指導學生細心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不僅能幫助他們迅速把握課文,還能使他們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
學語文,必須聯系生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讀懂課文,懂得運用語文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學習語文才能產生親切感、新鮮感,才能產生濃厚興趣。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盡可能地把學習的內容跟真實的生活聯系起來,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學走近生活,引領學生身臨其境地去觀察、感悟、體驗。
例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我讓三個學生分別扮演藺相如、廉頗和韓勃,表演負荊請罪的故事。學生將三個人的對話、動作、神情等一一展現在大家面前。淋漓盡致的表演將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得人物形象一下子在學生的心中豐滿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
又如,學習《麋鹿》一課,我這樣引導學生:“你想做一個優(yōu)秀的解說員嗎?當一般的解說員,要能解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當高級講解員,除了上面的內容外,還能從容應對參觀者提出的有關麋鹿的問題。大家不妨試一試。最后,我們要評選出最優(yōu)秀的解說員。”課堂練說,學生主動積極。這樣不僅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麋鹿是珍貴的動物,認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而且還使他們將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淀。
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將課文以不同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樂于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四、課堂語言,回歸生活
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舞臺,成為師生生命成長和精神成長的樂園,這是構建生活化語文課堂的前提。課堂上,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一種感覺:語文課堂是我們自己的,是輕松的、自主的。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靈魂。別林斯基說:“充滿愛的語言,可以發(fā)出熊熊的火焰?!币淮麕熡谟勒谝淮喂_課上不經意中叫到一位男生讀課文。這個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而又聲情并茂,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馬上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同學握了握手,無比真誠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一課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還想再聽你朗讀一遍?!痹捯粑绰?,聽課的老師和學生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既是送給有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于老師。
再如,一位教師在公開課上教《鎮(zhèn)定的女主人》時,他請學生找“鎮(zhèn)定”的反義詞。一個學生講“慌張”。教師又問:“那把‘慌張放入課題,這課題應怎么讀?”該生說:“是‘慌張的女主人?!贝蠹倚α恕_@位教師幽默地說了一句:“你才是一個‘慌張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歡了。這個學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頭,連忙改口說:“應該是‘不慌張的女主人?!焙髞恚@個學生舉手舉得特別積極。到最后抽讀課文時,這位教師還特意指名:“請那位慌張的小姑娘來讀!”那小女孩興奮極了,有聲有色地讀了起來。課堂上,教師一句善意風趣的話語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撫慰了學生焦灼的心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課堂作業(yè),走向生活
語文課新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作為語文教學內容延伸與鞏固的作業(yè),不應也不能拘泥于課文內容。教師可依據學生實際設計貼近生活的作業(yè),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增長知識、運用知識、發(fā)展智能。如,學完《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可要求學生課外進行一次物候觀測,做好記錄,再寫出相關文章。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去操作、用腦子去思考,不僅理解知識、學會合作,鍛煉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他們的個性成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將生活融入作業(yè),這樣通過作業(yè)讓學生走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體味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鄙畹氖澜缇褪墙逃氖澜?,生活的范圍就是語文的范圍。生活是最有靈性的課堂,是一切情緒、感覺的源泉。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要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就要借助生活這一源頭活水,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中,使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讓學生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像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