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2016年,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嘗試了“導學案”教學模式。作為我校課程改革中較出色的語文學科,現已形成“自學——合作討論——展示——反饋”的基本教學模式。這種導學課堂模式,以“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為宗旨,立足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以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性為目標,以導學案為載體,以課堂導學為手段,實現了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導學課堂 獎勵機制情感引導
導學課堂,是建立在導學基礎上,針對學生自主學習而開發(fā)的一種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一所新建才一年的農村學校,我校嘗試變傳統(tǒng)授課方式——老師講、學生聽為新的導學課堂模式——老師導、學生學。
一、具體做法
針對導學教學模式,我校的具體做法是:(1)學校統(tǒng)一規(guī)定一個班分成六個學習小組,每組6-8人,如何分組是很有講究的,要考慮學生的性格、性別、特長、學科成績等等,每組設行政組長、學科組長、紀律組長、衛(wèi)生組長、生活組長等不同職務,行政組長是本組的核心人物,學科組長負責本組本學科的學習討論,作業(yè)檢查,上課展示等。在組內學生之間都是面對面座位,以便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面對面同學又是一對一的學習搭檔。(2)教師上課沒有傳統(tǒng)的備課本,只有提前由教研組集體備課制作的導學案和初備本。教師上課不叫講課,叫導學,對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展示作即時的導入、評價和點撥。(3)課堂實行“15+30”制度,老師上課講話的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自己在分組討論、小組展示以及班級活動。課堂劃分為三個模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達標測評。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以自學為主進行預習。預習好之后進行第二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小組展示。展示過程以學生們自己講解為主,老師及時導入、點撥、鼓勵。最后是達標測評,可拓展,可創(chuàng)新,從學生實情出發(fā)出題。
二、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
有句著名的管理名言這樣說道:“想要什么就應該獎勵什么,獎勵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有效的獎勵可以引導員工努力工作?!边@句話同樣可以適用于學生。為此,我校每個班級都設置了相應的獎勵機制,例如,每周通過評比,合作討論熱烈的小組可以得到流動紅旗,學校在宣傳欄內進行張榜全校表揚,評為班級明星。這些措施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合作討論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
三、適當的情感引導,延伸討論價值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孩子的情緒、意志或觸及孩子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币處熢谡n堂上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更對學生的討論活動、人生觀產生影響。例如教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課時,我就把文中引用的《大學》里的“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我校校訓結合,讓他們說一說我們學校的校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含義是什么,學校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還要改進等等。通過合作討論活動,學生共同參與了對新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也幫助學生養(yǎng)成愛學校、愛集體的好品德。這不比我們單純的說教來得更有意義嗎?
四、導學課堂中注意的問題
通過導學課堂的實踐,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但同時也發(fā)現了幾個問題:①重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弱化了老師的主導作用。有的老師上課只做一件事,就是把導學案的任務分下去就沒事了,整堂課都是學生在講在練,這種形式有的課可以,但有的課不行,比如有些新課,沒有老師的講解和梳理完全交給學生,整堂課下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就不透徹,更談不上做題。復習課可以讓學生多練練。②注重了整體,弱化了優(yōu)生。因為有的老師上課統(tǒng)一了模式,課堂基本上都是以交流討論和展示為主,而成績好點的學生成了展示的主要對象,他們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展示,縮短了他們思考的時間,還有的老師要求所有的學生整個早上都是齊讀,對于優(yōu)生而言他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對優(yōu)生是一種時間的浪費。
導學案教學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有些老師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求實務真、解放思想并不斷的學習、摸索,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我們目前所遇的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導學案的優(yōu)點也一定會最大化的得以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