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俊 孫厚浩 趙永強 徐振 楊冬靜 張成玲 謝逸萍
摘要 [目的]篩選高效低毒的甘薯地下害蟲防治藥劑。[方法]在江蘇徐州、河南商丘和河北易縣對不同藥劑進行了田間防效試驗。[結果]所試藥劑對蠐螬均有一定防治效果,30%辛硫磷微膠囊劑的防治效果最好,在69%以上;其次是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其防治效果為41.21%;神農丹和辛硫磷乳油的防治效果則相對較差。[結論]30%辛硫磷微膠囊劑在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上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甘薯;地下害蟲;蠐螬;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29-0157-02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Underground Pest of Sweet Potato
SUN Houjun,SUN Houhao,ZHAO Yongqiang et al
(Xu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Xuhuai Area of Jiangsu,Xuzhou,Jiangsu 221121)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creen some both highly effective and lowly toxic pesticides for sweet potato underground pests control.[Method]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were carried out to compare the underground pests control efficacy in sweet potato fields with heavy damage.[Result] All pesticides were effectual.30% phoxim microencapsules had the higher control efficacy,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more than 69%.5% imidacloprid WP had medium control efficacy,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41.21%.Phoxim EC and Shennondan granules had lower control efficacy.[Conclusion] The 30% phoxim microencapsules have good prospec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underground pests of sweet potato.
Key words Sweet potato;Underground pest;Grubs;Control efficacy
基金項目 國家甘薯產業(yè)技術體系線蟲及真菌病害防治崗位(CARS-10-B15)。
作者簡介 孫厚?。?980—),男,江蘇徐州人,副研究員,碩士,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研究。
收稿日期 2017-08-16
甘薯具有超高產和廣泛適應性,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產國,種植面積達433.33萬hm2,甘薯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作物和潛力最大的能源作物,受到廣泛重視。適度發(fā)展甘薯產業(yè)符合中央儲糧于地、儲糧于技和農業(yè)轉型升級的大政方針,也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保健食品的先鋒作物,甘薯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最佳食品,鮮食甘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蠐螬是金龜科地下害蟲的統(tǒng)稱,在華北甘薯區(qū)為害甘薯的主要種類有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鰓金龜(H.parallela)、銅綠麗金龜(Anomala corpulenta)、 黃褐麗金龜(A.exoleta)等,是甘薯生產上的主要害蟲[1]。蠐螬為害甘薯后可造成薯塊孔洞,不僅影響甘薯產量,還易引起病菌的侵入,加重田間和儲藏期病害的發(fā)生[2],并嚴重影響鮮食甘薯品質和商品率,對農民的經濟收入造成較大的損失。生產上多使用神農丹、克百威等高毒高殘留藥劑對甘薯地下害蟲進行防治,對食品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部分學者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藥劑進行了篩選[3-4],現(xiàn)有農藥仍存在持效期短、防效不穩(wěn)定等問題。為篩選甘薯田蠐螬高效低毒的防治藥劑,筆者分別于江蘇徐州、河南商丘和河北易縣進行了藥效對比試驗,為蠐螬的田間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參試品種。
試驗于5月中旬栽種,10月中下旬收獲。分別在江蘇徐州、河南商丘和河北易縣的甘薯地下害蟲重發(fā)地塊進行,參試品種分別為徐薯32、商薯19和徐薯22。
1.1.2 供試藥劑。30%辛硫磷微膠囊劑(新沂市科大農藥廠),以下簡稱微膠囊。神農丹
(山東華陽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白僵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所研制);40%辛硫磷乳油(連云港立本農藥化工有限公司);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鄭州振農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設計 30%辛硫磷微膠囊劑,15 kg/hm2。包括蘸根和穴 施2種施用方法:蘸根,將藥劑用水稀釋至5倍,薯苗理齊后將莖基部浸入藥劑10 cm左右,3 min后取出,瀝干,照常栽種;穴施,將藥劑稀釋灌穴。神農丹,30 kg/hm2,拌土穴施;白僵菌,30 kg/hm2,拌土穴施;40%辛硫磷乳油,30 kg/hm2,稀釋后灌穴;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 kg/hm2,拌土穴施。
試驗設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為5行區(qū),每行種20株。
1.3 調查方法 收獲時每小區(qū)調查中間3行,逐塊調查,并按分級標準記載各級別薯塊數(shù),計算蟲咬率、蟲咬指數(shù)、商品率等數(shù)據(jù),綜合評價藥劑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5]。薯塊蟲咬級別按以下標準分級:0級,無蟲咬,薯塊表面光滑;1級,蟲咬孔有1~2個,蟲咬深度淺,薯塊表面較光滑,不影響薯塊商品率;2級,蟲咬孔有3~4個,蟲咬深度中等,薯塊表面可見明顯蟲咬痕跡,影響薯塊商品率;3級,蟲咬孔在5個以上,蟲咬深度較深,嚴重影響薯塊商品率。采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蟲咬指數(shù)= [(1級薯塊數(shù)×1+2級薯塊數(shù)+3級薯塊數(shù))/調查總薯塊數(shù)]×100
蟲咬率= [(1級薯塊數(shù)+2級薯塊數(shù)+3級薯塊數(shù))/調查總薯塊數(shù)]×100%
商品率= [(0級薯塊數(shù)+1級薯塊數(shù))/調查總薯塊數(shù)]×100%
防治效果= [(對照區(qū)蟲咬率-處理區(qū)蟲咬率)/對照區(qū)蟲咬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江蘇徐州藥劑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效果
由表1可知,所試幾種藥劑對甘薯地下害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施藥后薯塊蟲咬率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以微膠囊劑穴施處理最低,為7.78%,其次是微膠囊劑蘸根處理,蟲咬率為16.27%,分別比對照處理降低了47.04百分點和38.55百分點。蟲咬指數(shù)是地下害蟲危害程度一個重要指標,試驗結果表明,微膠囊穴施和蘸根處理的蟲咬指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處理,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差異達顯著水平。辛硫磷乳油和白僵菌處理的蟲咬指數(shù)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和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和微膠囊劑處理相比差異顯著。薯塊商品率結果表明,施用微膠囊劑后薯塊商品率在90%以上,與對照相比提高了約30百分點。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微膠囊處理與對照和其他2個藥劑的差異達顯著水平,而辛硫磷乳油和白僵菌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微膠囊穴施處理和蘸根處理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分別達85.43%和6953%,顯著高于辛硫磷乳油(34.45%)和白僵菌(3726%)。
2.2 河南商丘藥劑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效果
由表2可知,微膠囊劑處理的蟲咬率和蟲咬指數(shù)最低,分別為22.60%和14.93。其次是吡蟲啉處理,分別為47.51%和29.50,與對照相比差異均達顯著水平。神農丹和白僵菌處理的蟲咬率都在60%以上,蟲咬指數(shù)也在45左右。施藥對甘薯的商品率影響較大,微膠囊劑處理和吡蟲啉處理的商品率分別達8632%和73.41%,和對照相比較分別提高了50.35百分點和37.44百分點。
2.3 河北易縣藥劑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效果
由表3可知,辛硫磷微膠囊蘸根處理的蟲咬率和蟲咬指數(shù)分別為18.68%和7.68,顯著低于對照和其他供試藥劑,商品率為90.71%,比對照提高了36.82百分點,但與另外2種藥劑差異未達顯著水平,防治效果為72.57%,顯著高于辛硫磷乳油處理和神農丹處理。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30%辛硫磷微膠囊劑對甘薯地下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均在70%左右,顯著高于其他供試藥劑。徐州試驗點結果表明,蘸根處理和穴施處理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均較好,其中又以穴施處理更好,防效達8543%。但蘸根處理在生產中更易于農事操作,省時省力,各地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施用方式。神農丹、辛硫磷乳油等藥劑對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相對較差。
白僵菌是一種廣譜性的病原真菌,作為生防制劑,具有無殘留、無抗性及選擇性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地下害蟲的防治[4-5]。但該試驗對甘薯蠐螬的防治效果僅為37.26%和24.25%,顯著低于30%辛硫磷微膠囊劑處理,可能是由于用量或施用方法不當造成。白僵菌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有待于繼續(xù)研究。微膠囊技術是一種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薄膜把分散的固體、液體或氣體包覆的技術,緩釋性是該劑型較為突出的特點之一,該類產品的持效期顯著長于乳油等常規(guī)劑型[6]。該試驗結果表明,30%辛硫磷微膠囊劑對甘薯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遠高于辛硫磷乳油和其他所試藥劑,顯著降低了薯塊受害率,提高了商品率,可作為甘薯生產上防治地下害蟲的藥劑進行推廣,在防治甘薯地下害蟲方面具有良好的開發(fā)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魏鴻鈞,張治良,王蔭長.中國地下害蟲[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1-40.
[2]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中國甘薯栽培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315-316.
[3] 朱金星.5%紫丹顆粒劑防治甘薯地下害蟲藥效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3(1):39-40.
[4] 王家才,楊愛梅,韓同進,等.白僵菌防治甘薯地下害蟲的初步研究[J].湖北植保,2009(2):13.
[5] 張友青,李東風,李小龍,等.白僵菌對花生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試驗[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S1):24-26.
[6] GAO Y T,SHEN P Y,WANG B H,et al.Controlled release effect of insecticide microcapsules and their results in common household insect pest control[J].Journal of microencapsulation,1984,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