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主要媒介,對課程目標的實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按髮W藝術英語”課程是ESP教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著鮮明的行業(yè)特點和專業(yè)特色。DBAE 理論建議通過跨學科性的教學和以主題教學單元的形式進行教學。因此,通過對藝術類學生特點進行逐步深入的認識,以及兩岸一線英語教師、藝術教師通力合作,設計編寫了符合學生實際、滿足社會需求、全面提升學生藝術文化語言等綜合素質的大學英語精品教材。教材建設中把握了注重教育梯度、選材中外合璧以及體系設計科學三個原則,充分考慮到兩岸高校學生的教學方針、學習習慣和就業(yè)需求。
關鍵詞:高職;大學藝術英語;精品教材建設;設計思路;DBAE理論
作者簡介:任卓君,女,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教育、大學藝術英語、現當代美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17)33-0065-04
教材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主要媒介,對課程目標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材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合理應用極為重要,這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大學藝術英語”作為ESP教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其鮮明的行業(yè)特點和專業(yè)特色。該課程跨藝術與語言兩門學科,主要培養(yǎng)學生在藝術專業(yè)領域具備相關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在當今開放程度越來越細化和深入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有關藝術類學生如何學好英語的問題亟待教育者思考與探索。如: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較之其他專業(yè)學生有什么不同?藝術類英語教材應該有什么樣的特點?專用ESP 教材為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應該提供怎樣多方面的線上線下的幫助與輔導?等等。但是,目前的《大學藝術英語》教材現狀卻不容樂觀,教材建設隊伍非專業(yè)化、教材使用趨于碎片化等問題較為突出,而導致以上問題的原因之一便是教材建設缺乏合適的理論指導。因此,本文基于DBAE 理論,提出《大學藝術英語》精品教材建設的設計思路與主要內容。
一、DBAE 理論綜述
DBAE 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的簡稱,是基于一級基礎學科,綜合而又全面的藝術教育理論。它是由美國藝術教育家格里爾在論文Discipline-based View of Art Education:Approaching Art a Subject of Study 中提出的,其思想和理論核心是“重學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Oriented Art Education)”和“卓越藝術教育(Excellence in Education)”理論。[1]如今,DBAE 理論已成為現代藝術教育的一種全新理論思想并指導相關的教育實踐。DBAE 倡導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如語言、文化、歷史等相融合,通過跨學科性的教學或以主題教學單元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使教學開展得多樣化、綜合化。
“大學藝術英語”課程首先是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藝術類學生而開設的專業(yè)英語,主要培養(yǎng)學生在藝術專業(yè)領域中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作為ESP 教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有鮮明的行業(yè)特點和專業(yè)特色。[2]但是,它又不僅限于此,它也可以是藝術文化愛好者學習中西方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在當今開放程度越來越細化和深入的大背景下,英語在國際藝術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而,有關藝術類學生學英語、藝術文化愛好者和傳播者學習語言和藝術文化知識的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如: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么?藝術類英語教材應該是什么樣的?教材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應提供怎樣的幫助?如何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并使其長久保持學習動力?[3]這些都是藝術類英語教學中亟待思考的問題。
本次精品教材建設與研究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大學藝術英語”課程本身就是基于DBAE 理論,詮釋基礎語言學科與藝術教育高度融合的最好實例,它與DBAE 理論一脈相承。在本項目研究及教材開發(fā)過程中,項目團隊將兼顧語言教育的共性和藝術專業(yè)的個性,為推進大陸與臺灣海峽兩岸“大學藝術英語”課堂教學改革貢獻力量。
二、國內外同類理論與教材研究現狀述評
在DBAE理論研究方面,臺灣比大陸起步更早也更深入。臺灣師范大學郭禎樣教授發(fā)表了不少有關DBAE的著作,如《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鑒賞領域實施現狀之比較研究》。近年來,她特別提出將DBAE理論運用于指導教材的實踐中,強調DBAE指導我們在課程內容與教材選擇上,要采取多元觀來統(tǒng)整各類文化與價值,運用多元學術的觀念與基礎來教學。[4]
在海峽兩岸ESP 英語教學領域研究方面,有關“藝術英語”方面的文獻具體集中在課堂項目化教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多模態(tài)視閾等方面,但有關《藝術英語》的教材卻為數甚少。吳龍桓的《藝術英語教材之初探》(2010)是基于南京藝術學院英語教改的調研,但只是“初探”性地羅列了該校所編教材的優(yōu)缺點;何友的《淺談編寫藝術英語教材的依據與方略》(2010),也僅從理論上闡述了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和要素,并未通過明確的實證教材加以論證;王愛麗的《從目前教材的分析到未來教材的展望》(2012)從藝術英語課程研究出發(fā),結合學生特點,繪制了理想教材的藍圖,但該文僅以大陸方面的現狀為例,并未涉及臺灣地區(qū)相關教材的研究。
教材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媒介,對課程目標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材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合理應用極為重要。通過對現有《藝術英語》教材進行研究,課題組總結了以下四點不足。
(一)教材材料的選取缺乏專業(yè)特點
教材材料的選取缺乏專業(yè)特點,如武漢大學的《大學藝術英語》,雖對語言知識點習得嚴格把關,但還是本著“重語言、輕教育”的應用語言學的模式,對語言的教育功能重視不夠。
(二)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把握不夠
教材的難易把握不夠,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實用藝術英語教程》,雖分了1~4冊內容,卻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言基礎和現有水平。藝術類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弱,這在編寫時需要重點加以考慮。
(三)教材內容缺乏合理規(guī)劃
教材內容有的太“?!?,如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的《Zoom In 點擊職業(yè)英語:職業(yè)英語模塊藝術英語》,教材前三章對文藝復興、印象派和現代派等知識作了通識介紹,但后面的章節(jié)反而按影視、環(huán)藝、動漫和工業(yè)設計等專業(yè)來編寫,這就使教材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四)教材內容并未充分考慮學生特點
教材內容并未充分考慮藝術類學生特有的藝術思維方式和心理傾向。藝術類教材中有關各類藝術設計、書畫作品的具體意象的圖片是不可或缺的,但許多教材沒有考慮到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沒有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感知空間,缺乏必要的彩色圖片。相對而言,臺灣文鶴出版公司的English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制作得相當精美,但全英文的編寫內容,又不一定完全適合內地藝術類學生自學。
鑒于此,課題組邀請了臺灣某高校的教師共同參與研究,該校在臺灣同類院校中首批開設了藝術英語、文創(chuàng)英語課程,已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
三、《大學藝術英語》精品教材思路設計與主要內容
(一)“大學藝術英語”課堂改革目標
目前,項目組正著力推進基于教材建設的“大學藝術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具體而言,旨在基于DBAE 理論,對藝術類學生特點進行逐步深入的認識,通過兩岸一線英語教師、藝術教師通力合作,設計編寫出符合藝術類學生實際、滿足社會需求、科學實用的藝術英語教材。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教師打破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與專業(yè)藝術知識相分離的教學模式,將語言知識和藝術專業(yè)知識高度有機結合,基于項目組的新編教材,進行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鉆研問題、探究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能力。
教師進行雙語授課,從跨文化角度對中外藝術進行審美理想和藝術語言的比較分析學習。[5]通過課程,使學生從藝術與文化、藝術與語言的角度,掌握相關中西方藝術的英語表達,在地道的英語語境背景下,掌握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中、西文化藝術修養(yǎng)。從而使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增進對英語的表達興趣,加深對中西方國家歷史文化的理解。
(二)《大學藝術英語》教材設計與主要內容
本教材的每個單元均采用模塊化設計,開篇介紹Learning Objectives, 下分為Face-to-Face Talking, Active Listening, Text Reading, Practical Writing, Artist Saying五個基本模塊。單元的設計和編排既考慮到題材和難易度,也照顧到策略訓練的先后順序,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專業(yè)技能的綜合運用。
1.Learning Objectives對每一個單元提出基本要求。
2.Face-to-Face Talking由3~4個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對話組成,其中,穿插了必要的小練習。在該部分結束之時,還配有“Click on Art”,對本單元對話中所涉及的藝術關鍵詞給予適當的介紹,以拓寬藝術專業(yè)知識面。
3.Active Listening 部分以日常藝術活動為背景,配有一系列的填空、單選、判斷對錯等題型,旨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待聽力活動,增加語言輸入,檢測基本語言運用能力。
4.Text Reading精選兩篇難度適中的閱讀理解文章,包括Text A和Text B兩篇課文,文章內容是中西方對同一藝術主題的不同詮釋,這也是同類教材中的首創(chuàng)。
例如:
Unit Two: Dressing Style
Text A. Dressing Makes Difference(因“穿”而異)
Text B. Qipao—Chinese ladies Landmark Dressing(中國的旗袍)
Unit Six: Folk Arts and Handicrafts
Text A. Geisha in Japan(日本藝妓)
Text B. Silk and Embroidery(絲綢與刺繡)
Unit Ten: Architecture
Text A. The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
Text B. Lin Huiyin—a Great Female Architect(林徽因——中國偉大的女建筑師)
通過這種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閱讀,學生可大量獲取語言知識,發(fā)展藝術綜合應用能力。課后提供了精選的課文注釋和配套練習,旨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實踐練習。
5.Practical Writing內容由臺灣高校教師負責編寫,專為藝術類學生量身定做。這部分結合學生所需,巧妙設計諸如感謝信、邀請信和生日卡等既多樣化又富創(chuàng)意化的英語應用寫作,從而達到以寫促學的目的。
6.Artist Saying 是由兩岸藝術教師分工編寫的10個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所應掌握的必要知識點。該部分基于各個單元主題,從傳統(tǒng)藝術主題知識輻射到現當代設計知識,起到教育教學上的觸類旁通和跨學科知識的基本構建作用。
四、《大學藝術英語》精品教材建設的三大原則
(一)注重教育梯度
教材編寫旨在以傳統(tǒng)藝術內容為主,為學生進入深層次的行業(yè)英語學習打好必要的基礎。從根本上遵循“英語語言學習與藝術專業(yè)知識學習相融合” [6]的教材編寫原則。全書共分10個主題單元,內容涵蓋藝術欣賞基礎知識、服裝設計、音樂、繪畫與書法、雕塑、舞蹈、戲劇、文學和建筑等。旨在為學生日后進行建筑設計、工業(yè)設計、產品設計、影視動漫、廣告設計等更為細化的現當代藝術科目的學習打好基礎。
運用這樣的教育梯度進行教學設計,不僅能在基于語言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基本藝術修養(yǎng),而且有助于開拓他們的藝術設計思路,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專業(yè)知識。
(二)選材中外合璧
與一般藝術類大學英語教材不同,本教材的選材注重中外對照,具體體現在第二至第十的每個單元的閱讀部分:Text A 一般取材于國外;Text B一般是同一主題下的國內藝術常識的普及。
在編寫過程中,注重選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并恰當處理知識性與可思性、系統(tǒng)性與靈活性、可接受性與前瞻性、語言典范和時代氣息的關系。在內容編排上,盡量采用難易穿插、深入淺出的方式,以避免一般教材編排中出現的乏味現象。本教材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貫徹教、學、用相結合。
此外,每個單元都配有相關主題的藝術插圖,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教材在練習的編排上,將各種語言技能訓練融為一體,注重講練結合。
(三)體系設計科學
本教材以“培養(yǎng)與職業(yè)領域相適應的英語應用能力”為導向,使語言與專業(yè)知識有機結合,切實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教材的編寫嚴格遵循藝術類英語教學和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以與藝術設計專業(yè)相關的藝術大師和藝術作品為單元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和編排。在教材結構和內容編排上,博采眾長,獨辟蹊徑,科學合理地精選藝術領域的經典英語文章,以全面、新穎、實用為教材特色,傳遞各種文化藝術背景信息。從而使學生在提高職業(yè)領域英語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藝術類專業(yè)相關的英語詞匯及表達法,以滿足行業(yè)和職業(yè)崗位的要求。
五、結論
綜上所述,DBAE 理論建議通過跨學科性的教學和以主題教學單元的形式進行教學,教材的編寫將基于此,并充分考慮兩岸高校學生的教學方針、學習習慣和就業(yè)需求。通過兩岸一線教師、藝術專家的通力合作,設計編寫了符合藝術類學生實際、滿足社會需求、科學實用的《大學藝術英語》教材,并在課堂上創(chuàng)新運用,從而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實踐和對比研究。
依據高等職業(yè)教育大學英語ESP類教材的課程特點,項目組所編寫的《大學藝術英語》不應僅僅是一本只有黑白文字和簡單應付文字插圖的教科書,它應該是經過編者精心設計的一套完整的教學資料。在編寫過程中,需要廣泛討論、反復修葺與完善,同時,也需要融入“互聯(lián)網+ ”時代特有的產物,如二維碼、可視課件等。可以說,《大學藝術英語》精品教材本身就是學生通往藝術設計和藝術文化知識的橋梁,它應該是一本先進的、完整的、精致的和集思廣益的藝術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Shih-Jen Huang, Laura Phelops. English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M]. Taipei: Cosmos Culture Ltd, 2014.
[2] 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4):45-51.
[3] 阿瑟·艾夫蘭.西方藝術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郭楨祥.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于DBAE 理論之研究、實驗和推廣[J].臺北師大學報,1989(3):85-89.
[5] 任啟亮.中國文化常識[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
[6] 管麗華,森文.English of Arts [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盛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