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香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小學的閱讀教學目標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地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一、閱讀教學的目標設置應準確、適度
教師在制定閱讀目標時,一定要遵循“準確、適度”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注重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還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在設置每個單元訓練目標時,也應把握準確和適度的原則。例如,在表述教學目標時不要太過于概括,如:掌握本節(jié)課的生字詞、通過自主閱讀感悟課文內容等,這樣的表述過于概括,不管在哪一篇課文中都適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樣的表述過于籠統(tǒng),他們無法明白這種表述的內涵。再加上這種目標缺乏相應的操作性,無法進行有效測評,所以難以確定學生是否順利完成。由此可見,教師在制定閱讀目標時,不但要具有明確性,還要具有具體性,如:具體到哪幾個生字,理解課文中怎樣的內容,體會怎樣的情感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閱讀目標,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美國著名學者馬杰曾經(jīng)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三個要素:說明具體的行為,說明產(chǎn)生行為的條件,指出評定行為的標準。
這一論點對于教師設置教學目標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教師在表述目標時應充分明確:抓住關鍵詞進行記憶、背誦課文、默寫文中第幾自然段等,只有將目標明確到點上,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才能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
二、抓住重點詞句的訓練,培養(yǎng)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看一堂課是不是語文課,重點就是看教師是在教課文還是教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準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么都有了,結果卻什么也沒有教會。就會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錯誤。在一篇課文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語段重點教學。在語段教學時,要抓住重點詞句培養(yǎng)遣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對比、模仿中領悟語言,習得語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課中的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1.出示投影: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2.說說從兩個句子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寫一句話,形容某種心情?
生:上體育課了,我像離弦的箭似的向操場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蝸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燒云》顏色變化的一段時,我曾經(jīng)學習著這樣設計:
1.火燒云有哪些顏色?列出來并歸歸類。
2.你為什么分成這幾類?這些寫色彩的詞在結構上各有什么特點?
(一種水果名+顏色、一種事物名+顏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寫幾個這幾種結構的描寫顏色的詞語嗎?
梨黃、葡萄灰;
茄子紫;
紅通通、金燦燦;
半灰半百合色。
4.把你自己寫的詞語代入課文讀一讀,你有什么感受?
再比如在執(zhí)教《貓》一課中,引領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進行模仿寫作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品讀老舍先生用的語氣詞,老舍先生對這只貪玩的貓是這種態(tài)度,而且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老舍先生用詞很有特點。你來接著說說。
生:“吧,呀,呢”這三個詞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見的語氣詞。比如,我們常說“去玩——吧”。
師:老舍先生在一句話里連用了三個語氣詞,現(xiàn)在我們去掉三個語氣詞,請大家自己比較著讀一讀,放開聲音讀讀。
生: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會回家呢?
生:加上語氣詞可以強調貓一天一夜沒回家,不加語氣詞的句了就不能強調。
生:不加語氣詞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沒有一點兒味道。加上語氣詞后,句子變得更具體,更能通順了。
師:我也想來讀讀,加上這三個語氣詞我們可以感受老舍是帶著什么樣的感情來說的呢?
師:你體會到什么?
生:老舍對貓的喜愛。
師: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同學們從老舍先生連用的三個語氣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老舍先生對貓的無比喜愛。
師: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寫法,也用上幾個語氣詞來寫一種動物,表達對他的喜愛之情呢?
生:仿寫小兔子、小狗、小雞等
生:讀。師生共同評價。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適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不斷鍛煉中習得語言。
三、用畫圖將閱讀感悟表現(xiàn)出來
小學生的思維偏向于對形象具體事物的感知,相比較抽象的文字,豐富多彩的圖畫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如果我們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用畫圖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那么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遠比口頭表達好得多。其實,在閱讀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會有所感悟,只不過有的學生找不到恰當?shù)恼Z言來表達,而有的學生表達出來的卻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深切感受,而畫圖就是其中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畫圖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可以迎合學生的喜好,讓學生更加有閱讀的動力,是交流閱讀感受的一個補充。例如,在學習《小河與青草》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讓學生談一談閱讀第一段的感受。因為第一段中出現(xiàn)了“長滿”、“彎彎的”這些詞語,于是筆者設計了名為“畫一畫”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用畫圖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同學們積極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拿起畫筆將自己的閱讀感悟畫在了黑板上:一條彎彎的小溪歡快地流淌著,小草依偎在河岸旁,開心地跳著舞蹈。孩子們的想象力讓筆者驚嘆,這時筆者及時給予回應,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賞:同學們畫得真好,真會讀書,這樣一來,不但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閱讀理解的過程,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熱情和興趣,加深理解感悟,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