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王維
摘 要:遺囑信托,是委托人在死后通過信托以自己的意志繼續(xù)管理財產,進行財富傳承,避免財產被繼承人輕易揮霍殆盡。我國《繼承法》對遺囑信托就沒有規(guī)定,《信托法》僅在個別條文中提及了遺囑信托的設立。目前,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并希冀在不久的將來能在我國建立起遺囑信托制度。
關鍵詞:遺囑信托;信托財產
一、建立我國遺囑信托制度的必要性
1.克服遺囑執(zhí)行人法律地位不明確的缺陷
我國《繼承法》第16條只規(guī)定了公民可以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但對遺囑執(zhí)行人的法律地位沒有規(guī)定,也沒規(guī)定遺囑執(zhí)行人權利和義務等內容。學界對此有不同的學說,其中江平教授、周小明認為遺囑執(zhí)行人既非代理人、也不是固有職責而是信托關系的受托人,本文認為這種說法不適用于遺囑信托制度。因為,如果按這種說法,遺囑信托的基本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就成了委托人、受益人、遺囑執(zhí)行人三方,遺囑執(zhí)行人將擔任遺囑信托的受托人。遺囑信托執(zhí)行人是獨立于信托受托人的第三人。在日本的遺囑信托中,遺囑人死亡時繼承開始并且遺囑生效,受委托的委托人收到遺囑人死亡的通知后,決定是否選任遺囑執(zhí)行人,然后再將是否選任遺囑執(zhí)行人的情況告知繼承人。也就是說委托人擁有是否選任遺囑執(zhí)行人的權利。如果選任了遺囑執(zhí)行人,遺囑執(zhí)行人需按照遺囑的指示管理處分遺產,在遺囑信托中,遺囑執(zhí)行人應將遺囑人(委托人)指定的財產轉移給接受信托的受托人。遺囑信托人的地位在遺囑信托中比較明確,就是獨立于受托人、委托人、受益人以外的獨立主體,按照遺囑的要求執(zhí)行遺囑人的財產。
2.克服過分強調遺產所有權的轉移的不足
現(xiàn)行的《繼承法》的設計忽略了如下問題:繼承人因年幼或揮霍等原因管理不善,導致財產日益消耗殆盡,不僅不能使家族財產保值升值,也不能很好的地起到家族財富傳承的作用。另外,在傳統(tǒng)的繼承中,繼承是一次所有權變動過程,所有權轉移完成,繼承人就成為了財產新的所有權人,對于遺產的再次處分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不應該繼續(xù)由繼承法調整。但是,遺囑人希望其遺產的利益能夠在時間上分配,即在不同的期間內由不同的人享有遺產利益,這種需求大量存在。而遺囑信托制度能夠彌補上述的弊端。
3.遺囑繼承能發(fā)揮遺產整體效用
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了可以對遺產進行分割。但如果堅持遺產的分割,會產生如為分割遺產支出的費用,此外,遺產分割前,所有繼承人對遺產享有共有權,可能會導致管理權上的糾紛等,這都會對遺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上述弊端可以在遺囑信托制度中得到克服。第一,遺產在遺囑人死后交由委托人保管,遺產不需要分割,受益人即可獲得收益;第二,在遺囑信托生效后,遺產由受托人進行管理,可以避免因管理混亂導致的遺產貶值,再經過受托人對于遺產的專業(yè)化管理,容易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第三,因為受托人是獨立于委托人和受益人之外的專業(yè)第三方,因此具有合理處置管理信托財產的能力,也可以有效避免糾紛的發(fā)生。
從財產本身的價值來看,某些財產進行分割后,會削弱其經濟價值。而在遺囑信托中,遺囑信托人能夠對遺產作長期、復雜的規(guī)劃,有利于遺產的長期保值和發(fā)揮其整體效用。
二、建立我國遺囑信托制度的可行性
1.社會環(huán)境
中國經濟的快速地發(fā)展,使得個人財富的大量積累,具有巨額財富的個人和家族企業(yè)越來越多,為遺囑信托的萌芽提供了基礎。分析原因,人們在投資理財?shù)倪^程中逐漸對信托、基金等新型的理財方式有了了解,對信托制度不再陌生。在一些英美等發(fā)達國家,遺囑信托制度已經實施上百年,其法律制度建設已經比較完備,且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成為了人們在進行遺產繼承時主要選擇的方式。我國個人私有財富的不斷增加,為可供作信托財產的社會財富提供了基礎,再加上我國征收遺產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等等,都為遺囑信托制度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法制環(huán)境
從法制環(huán)境來看,自2001年以來,中國陸續(xù)出臺了以《信托法》為代表的信托法律法規(guī),為遺囑信托在中國的發(fā)展奠定了法律基礎。《信托法》第8條對遺產信托制度作了專門規(guī)定,這就為遺囑信托制度在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我國繼承法上的遺囑執(zhí)行人制度可以認為為遺囑信托的發(fā)展提供了實踐經驗,使得人們更加容易理解遺囑信托的實務設計。
3.文化傳統(tǒng)
在我國的運營良好的私營企業(yè)中,創(chuàng)業(yè)者大多會選擇自己的兒女作為事業(yè)的接班人。我國信托業(yè)在歷經了多次的整頓,在2001年后開始正常發(fā)展,2001年開始實施的《信托法》為信托提供了充實的制度保障。近幾年,國家也頒布了大量的法規(guī)、辦法,逐步完善我國信托法律體系,加上對信托進行實務和理論研究的人也越來越多,信托的影響力正在擴大。這為將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融入我國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彼得羅·彭梵得著:《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2]彼得·哈伊著:《美國法律概論》,沈宗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92頁
[3]董慧凝:《信托財產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4]江平,周小明:《建構大陸信托法制的若干問題》,《政法論壇》,第6期,1993年
[5]宋剛:《關于遺囑信托的幾點思考—以繼承法修改為背景》,《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237期,2013年3月
[6]張平華:《遺囑信托是克服繼承法缺陷的工具》,《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
作者簡介:
吳楠(1990.2~),女,籍貫遼寧省開原市,遼寧大學。
王維(1991.4~),男,籍貫吉林省通化市,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