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婷婷
摘要:本文所討論的是從清末修律至民初這一歷史階段中,女性權利在中國親屬法和繼承法制定中的發(fā)展狀況。本文通過對各個民事主要法律的修訂背景研究以及有關女性婚姻繼承權規(guī)定的分析,最終達成以小見大的目的:通過女性權利的變化折射出清末民初時民法的演進與變遷。
關鍵詞:女性權利 親屬法 婚姻 繼承法 清末民初
一、清末民事變法修律對女性權利的規(guī)定
(一)《大清民律草案》的修訂背景
近代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由于延續(xù)了幾千年的社會固有的自然經濟基礎遭受破壞,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舊有的法律制度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根本性的改造,以重建新的符合國際立法潮流的近代化、現(xiàn)代化法律制度,已經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西方列強以清政府改革其法律制度專制落后的內容為條件,答應放棄領事裁判權的許諾,更直接促成了清末的修律。我國為擺脫領事裁判權之桎梏,固不得不謀自救。 因此,計自光緒二十九年以后,先后產生《新刑律》、《民律草案》、《訴訟法草案》及《大清商律》等新式法典,開我國法制革新之先聲。
(二)《大清民律草案》有關女性權利的主要內容
1. 女性有限的婚姻自主權
父母仍享有傳統(tǒng)的主婚權,第三章婚姻第一節(jié)婚姻之要件第1338條規(guī)定:“結婚須由父母允許”。但相對于傳統(tǒng)法而言,女性開始對自己的婚姻有一定的發(fā)言權,如第1341條規(guī)定:“婚姻之無效,以開列于下者為限:一、當事人無結婚之意思;二、不為第一千三百三十九條規(guī)定之呈請者。”當事人有無結婚之意思是婚姻有效與否的實質要件,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婚姻自主權的體現(xiàn)。
在離婚問題上,第1359條規(guī)定:“夫妻不相和諧而兩愿離婚者,得行離婚?!钡?360條規(guī)定:“前條之離婚,如男未及三十歲,或女未及二十五歲者,須經父母允許。”也就是說,當女子年滿二十五歲以后,離婚無須征得父母的同意,即達到一定年齡的女性對離婚與否具有一定的決定權。
2. 繼承權方面
《大清民律草案》仿效西方立法,承認財產繼承,把宗祧繼承與一般財產繼承區(qū)分開來,且將遺產的分配,又區(qū)分了“遺產繼承”與“遺產承受”兩種概念。一般來講兼繼承宗祧與財產者被稱為繼承人,僅承受遺產者被稱為承受人。
女性仍無法繼承宗祧,因此只討論其為承受人時的權利。第1468條規(guī)定:“無前二條之繼承人者,依下列次序定應承受遺產之人:一、父或妻;二、直系尊屬;三、親兄弟;四、家長;五、親女?!笨梢娖拮雍陀H女繼承地位的變化。
(三) 評價
《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親屬、繼承法律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與傳統(tǒng)法律相比,它第一次確立了女性有限的民事主體資格,在婚姻成立上采取以“當事人之意思為主,并須由父母允許?!钡脑手Z婚制度;在財產繼承上,首次規(guī)定法定繼承人包括妻子和親女,并且妻子在繼承順序中先于父母、親兄弟等。這些規(guī)定是中國法制歷史上的第一次,標志著在立法層面上女性權利的進步。
但其仍是以尊卑長幼、男尊女卑、親疏嫡庶等封建宗法倫理精神為基準,繼續(xù)體現(xiàn)著以義務為本位的固有法律傳統(tǒng)。
二、民初民事立法中對女性權利的規(guī)定
(一)《民國民律草案》的修訂背景
民國成立后,關于民法法典之修訂,進行甚緩。民律親屬編第二次草案雖于民國四年由法律編查會修訂,全部民法于民國十四年始先后完成,次第公布。本草案亦分五篇,第四編親屬,其篇目大體同《大清民律》第四編。迨后經民國十四年修訂法律館最后改訂,其篇目與《大清民律親屬編》及第二次修正案,均有變動之處,多取材于《現(xiàn)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及歷年大理院判例,條理比較清晰精密,共一四一條。第五編繼承,于民國十五年修訂法律館將《大清民律繼承編》之文字與組織,加以改動,亦多取材于《現(xiàn)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及歷年大理院判例,條理亦較清晰,共一二五條。
(二)《民國律草案》有關女性權利的主要內容
1. 婚姻權利方面
《民國民律草案》規(guī)定父母仍享有主婚權,第1105條規(guī)定:“結婚,,.....,并須經父母允許。父母雙方亡故或在事實上不能表示意思時,須經祖父母允許。”與《大清民律草案》比較,其增加了“須經祖父母允許”,可見家長的權威依然不可等閑視之。但第1105條同時又規(guī)定:“但年齡滿三十歲者,不在此限?!睆娬{年齡三十歲以上的女子不在此限,實際上賦予了三十歲以上女性的婚姻自主權。
在離婚問題上,與《大清民律草案》一樣,婚姻當事人到達一定年齡以后享有有自主權,只是年齡上稍有差異:男女均為三十歲以上。
2.繼承權利方面
《民國民律草案》按照固有民法舊制將繼承分為宗祧繼承與財產繼承,并以宗祧繼承為財產繼承的一般要件。繼承編第1298條規(guī)定:“本律所謂繼承,以男系之宗桃繼承為要件?!?/p>
前己提到,《大清民律草案》區(qū)分遺產繼承為遺產“繼承”與“承受”兩種概念,《民國民律草案》不再有此種區(qū)別,統(tǒng)一使用“遺產繼承人”的概念。遺產繼承除了以男系之宗祧繼承人為財產繼承人外,又規(guī)定了無男系宗祧繼承人時的財產繼承人。如1339條規(guī)定:“無前二條之繼承人者,依下列次序定應繼承遺產之人:第一,妻;第二,直系尊屬;第三,親兄弟;第四,家長;第五,親女。”妻子首次作為獨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可見承認女子繼承權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三)評價
《民國民律草案》的親屬編和繼承編與《大清民律草案》的親屬編和繼承編一樣,采用家族本位的立法原則,對子女權利的規(guī)定也多因襲《大清民律草案》,但并不是僵化不變。其不以求形式上的先進為目標,而是采取一種更靈活務實的的方式,一方面力求不觸動傳統(tǒng)的根基以使法律為民眾理解并認可,另一方面又在實質上逐漸淡化傳統(tǒng)宗法家長制的影響,這為此后的《民國民法典》在這個方面的規(guī)定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結語
由清末到民國,由專制到共和,這一時期的中國民法發(fā)生了重要變革,在司法實踐和法律中,傳統(tǒng)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地位開始動搖,女性權利漸進發(fā)展,經歷了《大清民律草案》的法律認定和《民國民事草案》的實質進步。這對今后我國有關這一領域的立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林詠榮.中國法制史[M].臺北.1976:65.
[2]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41.
[3]楊立新.大清民律草案 民國民律草案[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