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紅?オ?
寬嚴相濟不僅是教師治學的態(tài)度與境界,更是教師育人的智慧與藝術(shù),教育教學必須嚴師嚴教、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寬嚴有道。作為教師,只有寬中有嚴,嚴中有慈,愛在嚴中,寬嚴相濟,恩威并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生才會不斷自我完善,健康成長。
一、寬嚴有愛:教師的一種責任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師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責任心上?!眹栏褚笫墙處熡说呢熑危彩墙處熓鄣纳A,“愛之深,責之切”,越是愛,要求也越是嚴?!懊夏笖嗫棥笔菒鄱鴩?,望子成龍無不是天下父母的期望與責任;“岳母刺字”是因嚴中有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家國情懷與擔當。試想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試問哪個老師又何嘗不愛自己的學生呢?他們雖嚴各異,但無不彰顯著一種對家、對國、對社會的責任。從嚴執(zhí)教是教師治學的優(yōu)良品德,寬嚴有愛是教師對學生的高度負責和愛的體現(xiàn),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到“嚴肅”、“嚴厲”、“嚴格”,而并非“嚴酷”、“嚴苛”。教師要寬中有嚴,嚴中有愛,在寬嚴相濟中讓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威嚴又體會到老師的慈愛,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教學目的。
只有老師對學生傾注真摯的情感,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拉近與老師的距離,喜歡學習,才會在愛的氛圍中取得進步。因此對于學生一些童趣十足、無傷大雅的舉動教師要寬容善待,用欣賞的眼光關(guān)注他們的可愛之處,鼓勵他們有話敢說、有問敢疑,個性張揚,保護他們的珍貴童心。用愛去感化他們,用嚴去管教他們,使學生逐漸在老師的嚴厲中感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遷就姑息,不是嬌寵溺愛,若愛是水,嚴為舟,則嚴愛統(tǒng)一,那道理的傳遞自然而然暢通無阻,知識的教授更是如魚得水,教書育人便水到渠成。
二、寬嚴有度:教育的一種智慧
寬嚴之度在于因時、因地、因人的合理把握,過寬,會放縱其行為;過嚴,會逼迫其逆反。俗話說,“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凡事急于求成,過了火候,物極必反。教師若要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須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做到寬嚴適度,寬嚴和諧,嚴寬統(tǒng)一,這樣才能達到教與學的良好效果。如果一味對學生從嚴要求,學生往往不但不聽從,而且會有逆反心理,故意搗蛋,甚至和你作對,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作用。
嚴而有“度”,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率先垂范,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凡是禁止學生做的,老師堅決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學生眼里,老師一般就是知識與品德的化身,老師的“三觀”,老師舉手投足間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體學生。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生不僅能學會怎樣做學問,更能學會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因此,只有老師寬嚴有度,才能對學生做到嚴而有度。
由于學生存在主體差異和認知水平不同,老師一定要注意到個體的差異,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針對不同主體差異的學生,教師要用不同的心態(tài),“一人一方”,區(qū)別對待。該嚴絕不含糊,該松適度放手,松弛有度,寬嚴相濟,把握好關(guān)節(jié)點,有的放矢。過分的嚴格,太沒人情味,會讓學生覺得冷酷無情,遠之、避之;過度的寬容,就成了縱容,對學生損之、害之??偠灾?,老師在對學生嚴格要求時,既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放縱了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做到嚴而不偏,愛而不寵,寬嚴有度,嚴慈相濟,教育才會游刃有余。
三、寬嚴有道:教學的一種魅力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學生的嚴寬要“師出有名”,有據(jù)可循,有理可證。學生是一張白紙,如何讓這張白紙成為一幅繽紛多彩的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無意識間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每個學生都是有感情的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有自尊心。所以我們應該在尊重學生的基礎(chǔ)上,以尊重贏得尊重,以情感換來情感。用贊賞的方式引導他們走向光明。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看法,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站在學生的立場換位思考,凡事要講清道理,寬嚴要有理有據(jù),才能嚴格要求學生,才能引導學生心服口服的愿意去做,認真去做。因此,老師對學生的“嚴格”,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時刻要面帶微笑,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要用放大鏡去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chǔ)上去建立愛的通道,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嚴是出于愛與關(guān)懷。當他們理解了老師的聲言厲色是關(guān)心,明白了老師的苦口婆心是愛護學生,懂得了所有的寬與嚴是在乎在意,此刻教師不僅樹立了威信,而且對學生的教育也達到了情理交融,師生共贏,教學和諧。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縣第二中學(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