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對黨員干部依法行政和法制思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基層黨員干部法制思維培養(yǎng),做到轉變思維,學法崇法,運用法制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推動發(fā)展和維護穩(wěn)定。
關鍵詞:法治思維;依法行政;黨員干部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規(guī)則和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路徑與過程。治國理政的思維和方式,其不僅深受經濟形態(tài)、社會結構的影響,而且政法思想、主流意識形態(tài)都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這就要求基層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增強依法行政能力、提升法治思維,發(fā)揮法治在推動社會發(fā)展、化解干群矛盾、維護一方穩(wěn)定的作用。
1 法治思維的內涵
法治思維的內涵由法治社會本身的追求和當前法治社會建設的任務所決定。具體到基層黨員干部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第一、在形式上,法治思維要求基層黨員干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將法治作為思考和處理問題的依據和途徑;第二、在實質上,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第三、在價值追求上,要求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要素在重視和追求。
2 法治思維的特征
法治思維是一種規(guī)則思維、權利義務思維、程序性思維、權衡思維和建設性思維。
具體而言,規(guī)則通過明確哪些行為可為,哪些行為不可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的界限;遵守規(guī)則,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實現(xiàn)法的功能;程序性通過外在程序的規(guī)定,減少人情、關系、偏見等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不公正現(xiàn)象;權衡思維要求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盡可能把問題考慮全面;建設性思維要求達成修復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效果。
3 依法行政的實施
“當前社會上的許多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都不同程度地與社會公正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題,已成為我國在發(fā)展中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在改革發(fā)展中,由于存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沖突,常常會引發(fā)尖銳矛盾。溝通是解決矛盾的重要途徑,而從根本上看,法治社會中的法律的形成和實施實際上是一種理性對話過程,有助于溝通的開展和實現(xiàn)。
基層黨員干部必須要不斷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培養(yǎng)法治思維,不能采取簡單、粗暴、強制的方式來進行壓制,這樣不但對群眾利益產生傷害,更是危害法治社會的群眾基礎。堅持依法行政,運用法治思維解決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干群矛盾,需要基層黨員干部能夠做到:
第一,執(zhí)法有依據
新形勢下的局勢呈現(xiàn)復雜化,過去的經驗和辦法有的時候不管用、也不好用。就拿征地拆遷而言,就可以情況?;鶎狱h員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夠違反法律、忽略法律、創(chuàng)設法律,將權威肆意凌駕于憲法法律之上。
第二,執(zhí)法有證據
雷洋案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爭議,最初的原因就是因為執(zhí)法錄像的缺失,這樣的事例并不少見。證據的缺失會引來公眾對公平正義的質疑,這是在實踐中涌現(xiàn)出來的情形,即使只是偶爾發(fā)生一次,都會嚴重影響到法治在群眾中的威嚴?;鶎訄?zhí)法要講依據、也要講證據,在執(zhí)法全過程中,要注意證據的保存和收集,做到透明公正,獲得群眾信任。
第三,信息要公開
部分基層干部在工作中,往往還保留著以前內部商議確定就可以了的這種思想,對于群眾提出信息公開的要求置若罔聞。在法治社會建設的今天,這樣的思想是不行的,會影響到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認可和接受?;鶎尤藛T要做到除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商業(yè)秘密之外的信息,該公開的要公開,要讓群眾能看得到行政行為作出的過程和依據。逐漸透明化不會因為打消了公權力的“神秘”而對降低權威,相反,更利于獲得群眾對政府的支持、擁護和信賴。
4 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提出了“本領恐慌”這一概念用來指知識恐慌、能力恐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從其踏入干部隊伍的那一天起就要開始抓,教育引導他們把法治的“第一??圩印笨酆谩;鶎狱h員干部面對的形勢相對以前更加嚴峻、任務更加艱巨、環(huán)境更加復雜,提升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法治思維,即是要求,又是任務。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學法尊法放首位
領導干部的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觀念、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而現(xiàn)在,懂得法律、尊崇法治,是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就要求基層黨員干部自覺加強法律學習的意識。在工作中、在學習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將傳統(tǒng)行政思維轉化為法治思維,外化為法治思維引導下的行為方式。
第二,遵守法律以身先
基層黨員干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質,長期跟群眾打交道,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有些黨員干部認為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束縛了自身手腳,嫌麻煩,這是不對的。黨員干部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我們的黨員干部帶頭遵守法律法規(guī),才能在群眾心里逐漸樹立起憲法法律權威,才能帶領群眾一起知法守法。
第三,思想意識要轉變
部分黨員干部認為法律就是群眾拿來找事兒的“工具”和“武器”,導致事兒越來越難辦、“官兒”越來越難當。殊不知,法治社會所保護的不僅是群眾,也保護廣大黨員干部,在工作中不違規(guī)不越位不犯法,消除群眾的抵觸情緒,增加干部和群眾之間相互信任、有效溝通。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推進和建設有利于群眾保護自身合法利益、干部規(guī)范自身行為,實現(xiàn)改革發(fā)展的有效推進、增強互諒互信、維護社會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江必新著:《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2]習近平著:《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頁
[3]任理軒:“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載《人民日報》2011年02月16日第1版
[4]張千帆:“法律是一種理性對話——兼論司法判例制度的合理性”,載《北大法律評論》(第5卷,第1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李睿,(1989.1-),中共遵義市播州區(qū)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法治、應急管理。
(作者單位:中共遵義市播州區(qū)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