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美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這一目標。在科學課堂中,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之后,當老師讓學生說出“說說你在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說說你對實驗的反思”……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學生一個個低下頭,完全沒有了探究興奮,這種“靜”讓老師感覺自己的辛苦白費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只好抓將點兵,自己“開講”“總結”,一個以“探究”為學習方式的課堂變成了“填鴨式”的課堂。筆者不禁想,當我們的學生心中有了豐富的觀察結果,口中有了準確、科學的語言,再加上豐富的表達方式,你還擔心我們的科學課堂會冷場嗎?為此,筆者提出以下解決辦法。
培養(yǎng)觀察能力是基礎
案例1:這是剛接觸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生,寫的一篇觀察日記(文后畫了觀察到的梨樹的簡筆畫及樹皮拓印圖)。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學生的觀察很“單薄”,還不會充分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多方位觀察,也不會運用測量工具去獲得科學、準確的數(shù)據(jù),同時觀察也很無序,沒能對觀察對象建立一個完整、立體的表象。
讓學生從學會運用自己的“各種感官”來觀察 根據(jù)柏格(Berger)的研究,人類由眼睛所獲取的資訊占80%。分析上面的日記我們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未經(jīng)過培養(yǎng)(或已經(jīng)接受了初步培養(yǎng))的學生,他在觀察的時候還不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各種感官來獲取信息,他最擅長的就是通過眼睛來觀察從而獲得一定的信息,這就使他的信息存在片面性,缺乏整體性。
讓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工具”來觀察 案例中,學生的觀察沒有借助工具,是學生不會使用工具嗎?筆者認為,這里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學生的意識。事實上學生在二年級的數(shù)學課堂上就已經(jīng)學習了直尺的使用方法,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使用直尺進行觀察測量的能力,問題在于學生沒有使用直尺(或其他工具)進行測量觀察的意識;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老師的教學意識,老師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意識。
讓“有序觀察”成為學生的習慣 隨著學生的成長,他們的觀察對象也越來越復雜,學生能否通過觀察形成一個清晰、完整的概念應成為老師新的關注點。對學生進行有序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有效途徑。
自然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間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時間上有各自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在科學觀察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觀察時根據(jù)觀察對象的特點,做到心里有個觀察的“序”。只有觀察有序,才能達到觀察的目的。
科學詞匯是突破
各門學科有著自己特有的教學目標,如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更多地是強調用詞的優(yōu)美,生動,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用詞的科學性。而“科學”這門學科是教學生求“真”,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描述觀察的事物時力求準確。為了讓我們的描述更準確、更科學,在科學課堂上我們就需要用上一些科學名詞,使我們的課堂更有科學味。
例如:關于“燒瓶”,科學老師要求學生分清是圓底燒瓶還是平底燒瓶,如果老師不說,學生碰到了就只會說“燒瓶”或“瓶子”,聽眾這時就會產(chǎn)生歧義。如果學生能準確地表達他使用的是“圓底燒瓶”或“平底燒瓶”,其實他潛意識里已經(jīng)在表達他將如何進行實驗了,聽眾同時能準確地想象到他選擇了什么樣的實驗工具,也能意識到他將如何實驗。再比如說“這條魚不新鮮了”,生活中我們說 “不好了,不能吃了”。在科學課堂里我們就是要告訴孩子這魚“變質了,它發(fā)生了化學變化”,而不是說這個 “不行了”“很臭了”等類似的感性語言。讓學生運用科學詞匯來進行表達,這不僅讓表達更規(guī)范、準確,同時更容易與其他同學行成實驗的共鳴,讓別人準確地知道你如何進行了實驗,在實驗中你都觀察到了什么。
多樣化表達是助推
學生腦中有了觀察到的內(nèi)容,口中有了準確、科學的語言,只要他有勇氣,他就能大膽地與別人進行交流、分享。只要教師能多給學生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機會,并在匯報過程中注重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長此以往,就能避免學生在課堂發(fā)言時“未講臉先紅”,講時“照稿宣讀”,聲音“細如蚊子”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注意其他形式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讀圖”時代,學生在課堂交流中,如果能適當?shù)倪\用到實驗記錄中的“照片”“手繪圖”等來輔助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能起到事半倍功效果。
結束語
科學描述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的生長,因為如果一位學生能夠很好地描述自己的實驗,首先需要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實驗發(fā)現(xiàn)形成語言文字、符號等記錄下來,這就要求學生準確觀察、如實記錄,不能胡編亂造,這能幫助學生形成注重事實、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其次,要求學生有序觀察與記錄,這些記錄不是機械的,要能體現(xiàn)記錄者的思維過程。當其他同學看到你表達中使用的文字、照片、圖表就能再現(xiàn)你的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甚至你在實驗中的思維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