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_杜文仁
中國的天道傳承
講者_杜文仁
思考過去,看透現(xiàn)在的人皆知:如果一任現(xiàn)在的體系走下去,未來是被體系決定的。而人們所說的自由,重點在于:自由并非人與生俱來的屬性,也不是放縱自己的權利,真正的自由是由人的修養(yǎng)而得來的,不經(jīng)過一定的培養(yǎng),自由不會成為人的本質。這正是古中國的大學之道,也是古希臘哲學家的愛智(philosophia)之道。
杜文仁,臺灣輔仁大學博士,現(xiàn)為慈心華德福學校十年級國文教師
從古代中國說起,《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孔子時代,《大學》本義已失,禮崩樂壞,貴族所受的教育徒具形式,內在資源已然干涸。而孔子十五志于學,遍訪明師,突破點是在齊國聞虞舜時代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竟然成了不嗜肉食之人。
孔子體會到:古代傳下來的禮樂之本是天,當天人合一時,乃大樂、至樂、極樂,沒想到有這么快樂,竟然到達如此的境界。所以孔子以此教人,入室弟子都要撫琴鼓瑟,因為這是古學,樂之學。有大樂,方能成就大人。有樂學之學者,才有德治之君子,因為德因弦歌而來。所以子游為武城宰時,每日弦歌不斷。這是古天學,是樂教。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操琴演練,練到入味、知音,哪有不快樂的道理!
但練琴,涵養(yǎng)性情不是孔門異于現(xiàn)今大學教育的唯一處?!妒酚?孔子世家》記載:
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zhàn)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p>
孔門傳授射御之術、攻守之法,這是證據(jù)。因為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治國淑世是孔門的一貫主張,但《論語?衛(wèi)靈公》里卻記載 :
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唬骸百薅怪拢瑒t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知學也?!泵魅账煨小?/p>
此國之大事,不可輕易示人。衛(wèi)靈公非賢君,國政猶由夫人南子把持著,未得孔子信任之前,先試探其本事。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孔子第二天就帶著弟子走人,很干脆,看破就走。
孔子之道為何?《禮記?禮運》記載: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一聲喟嘆,是孔子觀古禮后,對子游的機會教育,是孔子的理想——大同世界。
古人撫琴鼓瑟也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是古代的成人之學:傳道、授業(yè)、解惑。真正達到英國哲學家懷德海對教育目的所說的境界:“我們的目標應當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有專門知識的人。他們的專門知識,將給他們起步的基礎;他們的文化,將導引他們如哲學般深邃,如藝術般高雅。”
中國文化主要是通過孔子的努力,把道統(tǒng)留下,變成文字,這就是《五經(jīng)》《六藝》,所以,孔子是承前啟后的人。
當今世界猶存的三個古文明:猶太文明、印度文明、華夏文明。
我們所學的歷史里,哪一個沒有文字的文明能夠屹立幾千年而不墜,沒有中斷?各位能不能舉例?
古埃及?古巴比倫?但是現(xiàn)在的埃及人認識古埃及文嗎?現(xiàn)在的伊拉克人認識古巴比倫文嗎。古希臘?現(xiàn)在的希臘人看不懂古希臘文,而且種族也不同。
古羅馬?只有專家懂拉丁文,意大利人不會拉丁文!瑪雅?現(xiàn)在中美洲有誰會瑪雅文?伊朗人?現(xiàn)在誰會古波斯文?所以,通過文字傳承道的文明系統(tǒng)只有三個,這三個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文明民族——中華(華夏)民族、印度(天竺)民族、希伯萊(猶太)民族。
那么,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jīng)典是什么?《論語》是用來講孔子,《四書》是詮釋《五經(jīng)》的。猶太教的圣經(jīng)是《塔納赫》,而印度教文化經(jīng)典是《吠陀經(jīng)》。華夏民族可以活到現(xiàn)在,跟這些經(jīng)書有關系。
因為文字傳承下來的原因嗎?當然不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承的文化:波斯有波斯的故事,羅馬有羅馬故事,為什么現(xiàn)在他們的文化不見了?古波斯帝國、古羅馬帝國都有書啊!
講述古羅馬建國史的《埃涅阿斯紀》
古波斯帝國祆教的經(jīng)典《波斯古經(jīng)》至今猶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時,覺得信仰祆教的波斯人作戰(zhàn)太勇猛,于是下令把祆教經(jīng)典《波斯古經(jīng)》給焚毀,波斯帝國被滅了,只留下一卷《查拉圖斯特拉傳》,波斯襖教沒有直接的文明繼承者。
古羅馬的建國史詩《埃涅阿斯紀》至今還有人研讀??墒请S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于日耳曼蠻族之手,羅馬帝國沒有直接繼承人。是敵手消滅了他們,亞歷山大帝國滅了古波斯帝國,意大利的日耳曼蠻族國王罷黜了西羅馬帝國皇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
為什么中華文明沒有滅?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相當于西羅馬帝國盛極而衰的時候。在中國,東漢瓦解,中華文明的《五經(jīng)》傳承命在旦夕之間。中國文明南遷,而在北方,卻開始了胡人漢化,這是文明的奇跡。
所以,現(xiàn)在必須談到文化力量強和弱。在什么樣情況下的文明能夠經(jīng)歷幾千年的考驗而能活著?有人說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民族能夠包容外來文化,印度也能包容外來文化。但是,人口很少的猶太人竟然在被羅馬滅國、在世界各地流浪兩千年之后,以色列復國了,且活得愈來愈強盛!
這是文明的一大奧秘,當今文明的樞紐問題,暫且不回答。
回頭來看,中國為什么能夠存在那么久?文明那么長壽?人口為什么這么多?是因為長壽才人多,而不是因為人多才長壽。
中國文明的特色是什么?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什么是“過”,什么是“不及”?什么情況下一種文明太過?什么情況下一種文明會早夭?
來看一個短命的民族:古希臘。只有幾百年,希臘民族被羅馬人打敗了,然后被完全吸收,為什么希臘文明這么短。
現(xiàn)代西方文明認為他來源于希臘人和希伯萊人。希伯萊還存在著,不僅存在著,還很顯赫。為什么那些偉大的希臘人現(xiàn)在不在了?
我們能看到那些死去的人寫的書,還可以讀到柏拉圖和荷馬的文字,可是古希臘文明沒有了。為什么,因為它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逆天而行。
古希臘人傳說的戰(zhàn)爭是特洛伊戰(zhàn)爭,記載于《荷馬史詩》。希臘人為什么打特洛伊人,想擴張領土和侵吞財產(chǎn)。在文明發(fā)展上,特洛伊比古代希臘文明高級,就像當年的南宋比蒙古高??墒敲晒湃烁鼤蛘?,所以宋朝盡管文明程度高,終于不敵而亡國。
在特洛伊戰(zhàn)爭里,誰更會打仗?希臘人嗎,不見得。希臘人最后是用詭計才贏的。是奧德修斯的木馬計,用詐術贏得了戰(zhàn)爭。表面上是為了搶回美女海倫,實際上是侵吞財產(chǎn)、消滅潛在敵國,這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
整個希臘青年人背誦的是荷馬的《伊利亞特》,興不義之戰(zhàn),渲染悖德的英雄主義,鼓勵侵略別人,不管什么理由。小朋友耳濡目染,就會模仿大英雄阿喀琉斯、希臘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加門農、聯(lián)軍參謀長奧德修斯,他們好戰(zhàn)、易怒、貪婪、把不正義變成正義。
柏拉圖年輕時代發(fā)生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的戰(zhàn)爭,是希臘城邦間的內戰(zhàn)。如果看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會知道,雅典認為他們是文明的,他們是整個希臘的學校,他們大開殺戒是正當?shù)?。雅典人總是這樣說,出師一定要有名,強權即是公理。但狡猾的雅典人任欲而為,將離盟而去的同盟國壓伏,將保持中立的城邦剿滅,最后兩敗俱傷。
雅典帝國之后是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滅了波斯帝國,之后亞歷山大帝國分裂成四個王國,羅馬帝國滅了希臘、埃及、波斯諸國,公元476年日耳曼民族滅了西羅馬帝國,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滅了東羅馬帝國,由俄羅斯人繼承東羅馬帝國,日耳曼人繼承西羅馬帝國。
中國的漢朝戰(zhàn)勝匈奴,匈奴戰(zhàn)勝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戰(zhàn)勝羅馬人,西羅馬帝國就這樣滅掉。
后來日耳曼人信了基督教,日耳曼人有個國王——查理曼大帝,他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1806年,拿破侖把神圣羅馬帝國罷除。歐洲這一千年發(fā)生什么事?分裂,分裂后逐漸變成民族國家,法國、英國、波蘭等國成立,德國1870年統(tǒng)一。
也就是說,目前的世界列強是從戰(zhàn)爭里出來的,從大帝國里分裂出來。
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中世紀,從兩次世界大戰(zhàn)再到現(xiàn)在,西方一直在戰(zhàn)國時代?,F(xiàn)代西方文明也造成了20世紀的新戰(zhàn)國時代,其根源來自于其文明中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基因。
中國的戰(zhàn)國是東周七雄時代??鬃釉诖呵锬┢诔錾?,孟子在戰(zhàn)國中期出生,荀子和韓非子在戰(zhàn)國末期出生。他們都著書立說,就像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后,柏拉圖著書立說。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永恒之道,講到了正義、美德、至善。那么,是誰敗德,讓人不再有淳樸的道德?引發(fā)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人民教育家是荷馬,于是,柏拉圖在書中趕走了荷馬,而把赫西歐德和品達留了進來。他反對敗壞人心的藝術,與孔子一樣,孔子反對“鄭聲”,稱之為“淫樂”。
水滿出來叫淫,過度。沒有水則是空的,是“不及”。
孔子的六藝:禮、樂、詩、書、易,春秋。禮:禮節(jié)、祭祀,這是祭天的,與上天的交流,以達到天人感應,在這種狀態(tài)里面,這樣一種天跟人類之間交流而留下來的形式,稱為“禮”。
后來簡化成很簡單的東西,人們互相敬禮,就是我把你當成天,你把我也當天,人與人互敬。中華民族一開始就強調禮,至少從甲骨文開始就這樣強調?!皹贰?,小朋友的樂是什么東西呢?游戲。后來變成了嚴肅的事情,可以說是宗教。但剛開始是有體驗的,有天人合一的宗教體驗,這個體驗孔子不斷地講述,稱之為“仁”。
所以,世界各文明,只要是有道的都是相通的。柏拉圖的《理想國》
主旨是救希臘,拯救陷入城邦內戰(zhàn)、道德敗壞的希臘城邦。以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有德之士,這樣的人,柏拉圖稱之為哲人王,在中國則叫圣王。
柏拉圖與孔子講的這些思想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對時代有所感,發(fā)揮他的意識心,讓他達到靈性的世界,如果他沒有到達靈性世界,這些東西不可能流傳兩三千年還存在,這樣的東西可大可小,可顯可隱,一旦你進去的時候,就會像莊子所說的“相視而笑,莫逆于心”。
以下是幾則《論語》中和孔子生平有關的章節(jié)。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論語》)
這是孔子從楚國返魯期間發(fā)生的。儀這個地方的守門人——儀封人,申請要見孔子,他說:“凡是有德之士到我這里來,我每個人都見過?!备S孔子的人讓他進去,見了孔子,里面發(fā)生什么不知道,兩人深談印證。他出來后說:“各位同學,你們?yōu)槭裁磳ψ约菏菃始抑痈械絺模刻煜聸]有道很久了,老天爺要把你們的老師當成木鐸了!”
“木鐸”指祭天的樂器。一旦敲響木鐸,整個樂就開始了,也就是說天下要有道了。從現(xiàn)在開始,孔子就是那個神圣的木鐸,是與天溝通的樂器。
后來的中國歷史果如其然,由孔子重新開出了天道傳統(tǒng)。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后世的皇帝稱為“至圣先師”,這無疑是印證了儀封人的天命之說。儀封人和楚狂接輿一樣是先知,接引孔子。儀封人和孔子的關系類似于施洗者約翰和耶穌的關系。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 )
這段話是《論語》里的千古疑點。南子是衛(wèi)靈公的夫人,為什么叫“子”?《論語》里僅此一例,因為她是女強人。她原是宋國國君的女兒,嫁給衛(wèi)靈公。據(jù)說衛(wèi)靈公又丑又肥又老,南子出軌,整個衛(wèi)國都知道。南子是殷人之后,在殷朝女子地位比較高,比如武丁的夫人婦好便是能征慣戰(zhàn)的大將軍。
孔子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了,孔子對天發(fā)誓:“我所否定的,老天爺厭棄??!老天爺厭棄?。 ?/p>
到底孔子否定什么,沒有說,表示他急了,怕子路誤會他,所以對天發(fā)誓。至于他和南子究竟談了些什么,不得而知,然而可推測必定與國家大事有關。衛(wèi)國的實際掌政者是南子,南子與孔子都是出身于宋國的殷人之后,不難想像,南子或許和孔子談到了復國大業(yè),孔子被視為商民族的彌賽亞,存在著平定天下的可能。子路未必懂老師這個使命,但身為衛(wèi)國人的子貢就懂得。
從后世來看,孔子不僅透過高級文化的力量,不是靠武力,成了商民族的彌賽亞,而且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彌賽亞,成為東北亞文化圈的圣人、天道的終極詮釋者,引導著天子以至于庶人身、心、靈的發(fā)展方向。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弊釉唬骸扒鹬\久矣?!?《論語?述而》)
孔子生了重病,子路為他禱告??鬃訂枺骸坝羞@回事嗎?”子路說:“有,《誄》上記載,替你向天神祈禱?!笨鬃诱f:“我禱告很久了?!?/p>
現(xiàn)在才禱告,太遲了,禱告沒什么用。子路以為禱告是有形式的,例如生重病時才禱告,所謂“臨時抱佛腳”??墒强鬃邮恰爸艺咂涮旌酢钡娜?,所以常常與天感通,這就是一種禱告。如下可知: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
匡人把孔子師徒圍起來,要殺他們??鬃诱f:“周文王過世了,難道他留下的文不在這里嗎?如果老天爺要把他的文給喪失掉的話,文王之后的人就沒辦法參與這個文明。要是老天爺不把這個文明喪失掉,匡人又能把我怎樣呢?”
這正是孔子對天命的自信。
提問:老師多次談到孔子與天的感通,“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之”,那么,“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個“神”與“精神世界”有什么聯(lián)系?
答:善哉問?!白硬徽Z”是指老師不贊成的。
孔子是直接與天交流,中間的代理者他認為不重要,比如鬼、神。他直接與至上神交流,他說:“知我者,其天乎!”低于天的神就是“怪、力、亂、神”。再舉一個遠例古希臘。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一開篇,講的是英雄阿喀琉斯喜歡一個被俘的女祭司布留塞黎斯,她被總司令阿伽門農搶走后,阿喀琉斯大發(fā)雷霆的故事。古希臘推崇的是好斗、好色的英雄,而希臘各邦的諸神,包括宙斯在內,都是有缺陷的。他們自私,支持各自的英雄和城邦,引來天下大亂。所以,柏拉圖對于諸神做了一番“正名”的工作,要求神名符其實。
而《詩經(jīng)》第一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與荷馬史詩開宗明義不同。妻子不是搶來的,而是要“琴瑟友之,種鼓樂之”去追求。君子是有禮的,以優(yōu)美的音樂來致禮。而《荷馬史詩》里的英雄是無禮的。
好色與好斗,在《論語》有重點談到——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p>
好色是年輕人的血氣問題,北宋程明道在二十多歲在陜西當主簿時,寫了一首《偶成》,講到這層意思:
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這是《千家詩》第一首詩,談到了兩種樂:一種是少年人因春氣感發(fā),讓人有愛花愛柳的心境,洋溢于中、形之于外的喜樂。但程明道的樂,還在這個之上,是對天地間生生之德的感悟,而非吏事偷閑,如少年般受血氣鼓動的貪玩。
這個意思柏拉圖在《會飲篇》描寫過,蘇格拉底的導師女巫蒂歐緹瑪向年輕的蘇格拉底訴說愛若思之道的章節(jié)里,仔細分說過美的次第:從對美的形相的追求,層層超升,直到美的本體的顯現(xiàn)。
柏拉圖所說“愛若思”,孟子稱為“養(yǎng)氣”,莊子稱為“心齋”,程明道稱為“靜坐”?!端卧獙W案》收入了明道語錄:“靜后見萬物皆有春意”。于是乎,我們知道這首《偶成》是明道定性靜坐后的體悟之詩:靜后見萬物春意、生生之德。
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大多好色且好斗
《荷馬史詩》里,古希臘人的好勇斗狠斗智、或是說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刻畫的歐洲人的“浮士德”精神。固然可以用荷蘭史學家赫津哈在他的名著《游戲人》中的“游戲”沖動來解釋,但總是不周全、不夠深刻到位。倒是孔子此處提示的“血氣”三態(tài)說,卻是能說到近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根本:好色、好斗、好得;反過來說,這也是他觀察到春秋時代諸侯上層“君子”的痼疾??鬃又委熯@一絕癥之道在于“下學而上達”,在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簡括之曰“仁”,這正是孔子之所以為中國“至圣先師”之處,為“萬世開太平”的貢獻所在。不變化文明的氣質,文明人便無法參贊天地之化育,而自絕于天地,這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共同體察到的文明存亡絕續(xù)的關鍵。
在好色、好斗、好得之上還有好德,德來自道;在氣質之性之上,還有義理之性,而義理之性必得“反身而誠”?!疤炖怼倍郑瑓s是自家體貼出來”。一般人不修道(之謂教),容易停留在生命力層次上,無法上達精神層次,到達天命之德、性的層次,所以陸續(xù)陷入與人爭戰(zhàn)、好名的執(zhí)著。宋明理學家的說法是沒有勝過“氣質之性”,沒有繼天命之性。一個民族無法善繼天命之性,這個文明就難保天命。古希臘就發(fā)生了這樣的情況??鬃影l(fā)現(xiàn)當時的中國也是這樣,于是喟嘆說: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啊墩撜Z》
孔子的孫子:子思,將這個文明的最高原理、至德要道:中庸之道,寫成典冊,將“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的古之道術公諸于世。這個中庸之道,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洗心藏密之道”,后來被收入《禮記》,宋朝以后成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的《中庸》。(據(jù)講座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