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周春倫 攝影_姚曦
張永紅:有一萬個理由做好“養(yǎng)活教育”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梆B(yǎng)活教育”實踐
本刊記者_周春倫 攝影_姚曦
張永紅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的投資人,同時也是小學部“行知合一班"的導師,記者問張永紅,您此前跌宕起伏的經(jīng)歷對您現(xiàn)在辦學有什么幫助?她回答,我的經(jīng)歷讓我對人性有更深的了解,它讓我知道辦教育不僅僅是教好書。我辦養(yǎng)活教育也基于此。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簡稱“園外"),該校大部分學生都來自物質(zhì)條件豐厚的家庭。聶圣哲發(fā)表在微信公眾號上的網(wǎng)友來信里,一位筆名“西土瓦子"的人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普通家庭往往對孩子更加溺愛,事事包辦,舍不得孩子吃苦;反而,富裕家庭更能及早理解和接受“養(yǎng)活教育"的真諦。
這一現(xiàn)象未必是普遍。但記者在深入園外、以及跟隨園外老師家訪的過程中,確實有所體會。園外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踐行“養(yǎng)活教育"不到一年,已經(jīng)有無數(shù)孩子、家庭受益,這些鮮活案例足以說明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園外“靈魂"人物紅姐老師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覺得我的心里一半住著好人,一半住著壞人。"聽見這句話從一個小學孩子口里說出來,紅姐鼻子酸了。
到蘇州第一天,我就知曉了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有位“紅姐”。還沒到學校,“紅姐”這個稱呼就已經(jīng)塞滿了我的耳朵。這種感受,好比鳳哥兒初次登場,曹雪芹的描寫再貼切不過。學生喊她“紅姐老師”,老師喊她“紅姐”,周圍朋友也喊她“紅姐”。
紅姐有很多小故事,在園外校園里流傳。
比如,她也是布袋老師,因為她總是在午飯時間背著一個布袋出現(xiàn)在食堂。碰上主動前來打招呼的可愛孩子,她就隨手從袋子里掏出一個小禮物送給他。有時是小玩具,有時是小零食,更多時候是棒棒糖。久而久之,孩子們都知道紅姐老師的布袋里有寶貝。紅姐老師一出現(xiàn),便一擁而上,“我要棒棒糖!”“我要我要,快給我一個!”有調(diào)皮的孩子干脆直接伸手來搶。
那天,面對一大把小手,紅姐突然把笑容一收,一本正經(jīng)對小手的主人們開口了:你們應該跟我說,老師,我想要一顆棒棒糖,您可以給我嗎?或者,老師,您可以給我一個棒棒糖嗎?孩子們開始學著紅姐老師的樣子,索要棒棒糖。碰到不說謝謝的孩子,紅姐老師會讓他們回來,說完謝謝再走。一來二去,孩子們都學會了禮貌。
再比如,園外“知行合一”班的創(chuàng)辦是緣于他們?!爸泻弦弧卑嗖⒉皇莻鹘y(tǒng)意義上的行政班,而是紅姐老師利用中午時間,個別輔導一些在心理、行為習慣方面需要特別幫助的孩子。
學校有個叫夏稔的孩子,紅姐老師早就聽聞了他的大名,據(jù)說是個讓很多老師頭疼的孩子。有一天,紅姐在校園里碰上了他,便趁機想和他談?wù)?。夏稔往臺階一坐:“你是誰?我為什么要跟你聊?”紅姐也順勢在臺階上坐下來。五分鐘后,夏稔一改傲慢態(tài)度,挽上紅姐老師的手臂:“好,我跟你走?!薄t姐把夏稔帶回了自己家。
在接下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里,紅姐和他同吃同住,對他的唯一要求是,必須做家務(wù)。當夏稔略帶笨拙地將一個碗仔細清洗干凈的時候,紅姐老師第一次表揚了他,他立馬表現(xiàn)得情緒高漲。晚上,在和夏稔一起朗讀時,紅姐又發(fā)現(xiàn),他發(fā)音標準,音色好聽,但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便想了一個辦法,對夏稔說:“紅姐老師拼音學得不好,普通話也講不太好,你一定要仔細聽,要把紅姐老師讀得不對的地方挑出來,然后,你來教我。”辦法十分管用,這一次,夏稔的注意力從以往的五分鐘延長到整整半小時。
回學校的那天,夏稔對紅姐說了心里話,他說,“我覺得我的心里一半住著好人,一半住著壞人?!甭犚娺@句話從一個小學孩子口里說出來,紅姐鼻子酸了。從那以后,她決定成立“知行合一”班,幫助校園里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上個星期,紅姐剛剛做完一個家訪。她總在做家訪,每次家訪,必須吃到孩子親手做的飯菜。這一次,她聲色俱厲地控訴了一位只知道忙于工作的父親。
在他人眼里,紅姐似乎有天然的教育敏感,面對家長和孩子,也有無窮的辦法。這位大家口中的“紅姐”不是別人,正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張永紅,給學生帶課的董事長,聶圣哲口中“未來的教育家”。
小時候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所磨煉出來的大膽、韌勁兒,讓她在面對之后人生的每一次選擇的時候,都異常果斷、自信。
在這之前,紅姐并沒有真正做過教育,唯一的學生大概是自己的女兒。前半生,她算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白手起家掙來了不菲家業(yè)。為什么會在行業(yè)跨度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仍然做得有聲有色?她想了想,將原因歸結(jié)于小時候的經(jīng)歷。
眼前,這個漂亮女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似乎都表明她來自一個條件優(yōu)渥的家庭。紅姐家中的條件確實不算差,小時候,爺爺是私塾先生,寫得一手好字。在她幼年的記憶里,無錫農(nóng)村老家墻壁上滿滿當當貼著的都是爺爺漂亮的毛筆字。爸爸是全村唯一的大學生、工程師,在蘇州工作。媽媽從女校解散后,一直從事財務(wù)工作。
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學會了很多的農(nóng)活,“養(yǎng)豬、做飯、做家務(wù)、洗馬桶樣樣拿手”,這些都是被媽媽逼出來的。10歲的時候,媽媽教會了她怎樣稱秤。媽媽叫她把自家種出來的黃瓜、絲瓜、余下來的雞蛋拿到市場上去擺攤賣出去。
這一段經(jīng)歷對紅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最直接的影響是,她走上了經(jīng)商的道路。20多歲,一邊在工廠上班,私下再搗騰些女生喜愛的小物件兒。她對做買賣的興趣很濃,后來干脆辭職創(chuàng)業(yè)。但更大的影響還不在于此。小時候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所磨煉出來的大膽、韌勁兒,讓她在面對之后人生的每一次選擇的時候,都異常果斷、自信。
這一點和聶圣哲的經(jīng)歷有共通之處。聶圣哲曾講自己小時候家里很窮,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回肉。生活過得苦啊,怎么辦?后來,他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村里養(yǎng)了鴨子,早上很早,就有人把自家的鴨子放去河里抓魚吃??傆袀€把鴨子還沒來得及生蛋,便把蛋生到河里。聶圣哲每天就早早起床,到河里去找鴨蛋,一星期里總能撿到一兩個。這樣一來,改善了生活。到大學之后,他也總是比別人“眼睛更亮”,更善于把握機會。這些都是生活的艱辛教會他的,深入骨髓。
在紅姐的影響下,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歷來重視孩子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yǎng),從“樂木課堂”開始。對知行合一班的孩子,紅姐也鼓勵他們玩木工?!皹纺窘淌摇钡恼故緳焕铮瑪[放著一些稚嫩的木工作品,它們來自孩子之手,幾乎每一個作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從引入“養(yǎng)活教育”理念開始,園外孩子的書面家庭作業(y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回家做一道菜、洗一次碗、收拾房間、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等
很快,我們被一輛用色大膽的綠色小汽車給吸引住了。這輛車的主人名叫星冉,是知行合一班里的一個二年級孩子。紅姐剛接手的時候,這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不自信,不寫字,不寫作業(yè),考試交白卷,讓老師們覺得很棘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紅姐到他家去家訪。和媽媽一番交談之后,發(fā)現(xiàn)了原因。
星冉媽媽是一位比較嚴厲的家長。從星冉學寫字開始,媽媽就沒閑著。兒子一邊寫,她就拿橡皮擦一邊擦,告訴他哪里寫錯了,哪里沒寫好。慢慢地,孩子對寫字失去了信心。再往下發(fā)展,整個對自己都失去了自信。紅姐很鄭重地跟媽媽談,孩子需要一個犯錯和成長的過程,沒有過程,何來結(jié)果?
后來,星冉在“樂木課堂”里做出了那輛綠色小汽車,引來一片“艷羨”。他告訴紅姐老師,這是一輛蘭博基尼。紅姐便抓住機會,表揚了星冉一番,又召集周圍小伙伴請星冉當小老師。星冉的變化,就是從這輛小汽車開始的。
后來,星冉媽媽打電話給紅姐老師,很興奮:我可愛、自信的兒子又回來了。這通電話整整聊了兩個小時。
這些經(jīng)歷和實踐都注定,紅姐與聶圣哲的相遇,是一拍即合的。2016年下學期,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開始全面推廣聶圣哲的“養(yǎng)活教育”理念。
TIPS:
家訪小故事
我們跟著初中部左老師去王浩毅家家訪。
剛到家,孩子就忙前忙后地給大家榨果汁,然后將榨好的果汁遞到每個人手里。
在學校,浩毅是班里“樂植園"的園長,有事沒事會到園里轉(zhuǎn)轉(zhuǎn),清理雜草和被風刮下來的樹枝。他自己種了西紅柿,看小嫩芽從土里冒出來,再一節(jié)節(jié)生長。
浩毅爸爸管理著幾家工廠,工作忙的時候,浩毅就是家里的小男子漢。幫媽媽取快遞、做家務(wù)、洗衣服、逛超市提東西、扛重物。
有時候,爸爸會帶他到工廠體驗。在印刷廠,他負責和工人一起將紙搬到印刷機器上。幾個來回,就出一身大汗。跟爸爸下了幾次工廠之后,浩毅感受到爸爸管理公司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思考著要怎樣搭上自己的一把力。
小伙子長得很壯,個子已經(jīng)快超過爸爸了,愛笑,也善言談,像一棵端直的樹苗,長勢正旺。
除了“樂木課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又開發(fā)出了“樂植課堂”。
在樂植園,每個班級一塊自留地、一棵果樹,班上的孩子自己負責蔬菜瓜果的選種、種植、收獲全過程。收獲的少量蔬菜,由一兩位同學認領(lǐng)回家,做出成品,第二天再帶回教室和大家一起分享。
從引入“養(yǎng)活教育”理念開始,學生的書面家庭作業(yè)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回家做一道菜、洗一次碗、收拾房間,或者幫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情,第二天在班里分享整個過程。
希妍正與爸爸玩游戲,父女倆一副默契的模樣,完全想象不出來,倆人曾經(jīng)歷過尖銳的對抗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外國語學校的孩子大部分家庭條件優(yōu)越,家中家務(wù)都有阿姨承擔。一開始,老師們擔心得不到家長的配合。但從作業(yè)布置下去的那一刻起,這種顧慮就打消了。事實證明,大部分家長反響非常好。班級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爭相分享孩子做家務(wù)的照片。
當然,也有個別家長持懷疑態(tài)度。比如,一位二年級男孩的媽媽。
這是位事業(yè)心很重的單親媽媽。孩子性格很安靜,大部分時間由家中阿姨照顧。阿姨包攬了所有事情,孩子動手少,與媽媽的交流也少,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現(xiàn)得比別人慢半拍,在學校的人際關(guān)系也遭遇了一定阻礙,很沮喪。老師們便與這位媽媽和阿姨溝通,嘗試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承擔一部分家務(wù)。
做家務(wù)能改變一個孩子的性格?媽媽將信將疑。阿姨便從淘米、洗菜等基本的事情開始教,慢慢地到煎雞蛋、做蛋炒飯,再到做一兩道家常菜。后來,孩子能夠獨自地完成很多事情,每天早上起床后,穿衣疊被,整理好書包,打掃自己的房間,吃完早餐收拾碗筷。
隨著生活自理能力、動手能力的增強,孩子的整個狀態(tài)都發(fā)生了變化,比以前自信積極多了。一天早晨,媽媽起床后,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上學去了,在上學之前,幫她擠好了牙膏,洗漱的杯子也接滿了清水。媽媽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
后來,孩子在“樂木課堂”也展示出他的動手能力,那輛精致的紅色小汽車,到現(xiàn)在還擺放在樂木教室的展示柜里。
在園外,這樣的案例很多。希妍父女也是“養(yǎng)活教育”的受益者。
希妍是紅姐知行合一班的又一個孩子,父母離異。剛來學校的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她總低著頭,沒有朋友,不看別人眼睛,臉上從來沒有笑容。那天,紅姐在校園里遇見她,喊她:希妍,我怎么從來沒看見你笑一笑呢?她立馬扯著嘴笑了一下:我這不就笑了?紅姐說:我只看到你做了一個笑的表情,你的心里并沒有笑。孩子竟然“唰”地一下子流淚了。
在希妍爸爸眼里,這孩子總是精神緊繃,做錯一點事情就懊惱得不行。在同學面前沒有自信,做事情很難集中精力。在學校開設(shè)“養(yǎng)活”課之后,希妍喜歡上了縫補。自己縫衣服,釘扣子,甚至自己畫圖、剪裁、做布娃娃。一拿上針線就是一兩個小時。慢慢地,這種專注和投入,消解了她精神的緊張和敏感。再后來,是做家務(wù),做飯。希妍最拿手的是做雞蛋餅,她有一整套怎樣把雞蛋餅做得好吃的經(jīng)驗,這是她自己一邊做一邊反思總結(jié)出來的。
眼前的父女倆一副默契的模樣,完全想象不出來,倆人曾經(jīng)歷過尖銳的對抗。希妍現(xiàn)在有很多朋友,在面對我們的問題時,也能夠流利地表達。而爸爸是在陪孩子做事情的過程中,逐漸放下了以往的家長專制。
養(yǎng)活教育看似是在不起眼的小家務(wù)中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實際是引導爸爸媽媽更多地與孩子互動。孩子有家庭參與感,有主人意識,才會有責任意識。
紅姐說,如果說為什么要做好養(yǎng)活教育,理由可能有一萬條之多,其中一條就是它有效地拉近了現(xiàn)代父母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