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食品園林學院,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革蘭氏染色技術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
張 晶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食品園林學院,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依據(jù)“六步四結合”課堂教學模式,對革蘭氏染色技術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實踐,從教學目標入手增加了職業(yè)能力目標和社會能力目標的內容,教學過程在分組設計、探究式教學、正向與反向相結合的結果判定方法等方面探索實踐,并增加技術應用相關內容,明確革蘭氏染色技術的崗位價值。實踐證明,課程設計可實現(xiàn)多重教學效果,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和發(fā)散性思維,提高科研設計能力。
革蘭氏染色;課堂設計;實踐
革蘭氏染色技術是細菌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鑒別技術之一,在衛(wèi)生檢驗崗位中使用頻次較高,對于判斷致病菌類型、指導合理用藥有著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同時也是藥品生產技術專業(yè)學生獲取藥物分析工職業(yè)資格證書的必備技能之一。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革蘭氏染色技術是由丹麥細菌學家Gram在1884年創(chuàng)立的,而后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做了改進[1],但步驟繁瑣,影響因素較多,結果可重現(xiàn)性不穩(wěn)定[2],且傳統(tǒng)教學多采用驗證性實驗的形式開展,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為了完成實訓內容而機械式模仿,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潛能也受到了限制。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依據(jù)“六步四結合”課堂教學模式[3],對藥品生產技術專業(yè)革蘭氏染色技術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并結合實踐情況進行反思。
根據(jù)課程設置與崗位職業(yè)能力相結合、教學過程與職業(yè)工作過程相結合、教學內容與職業(yè)工作任務相結合、考核評價與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要求[4],對革蘭氏染色技術教學內容進行了整體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內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為什么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如何染色以及革蘭氏染色技術的應用。具體內容如表1。
表1 革蘭氏染色技術課堂教學活動設計(2學時)
續(xù)表1
2.1 為什么要進行革蘭氏染色
“染色”是一種常用的微生物鑒定方法。在完成顯微鏡技術和簡單染色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染色”有了直觀的認識,了解了“涂片”的基本要求,能夠利用顯微鏡對微生物的形態(tài)和大小進行簡單染色觀察。
首先通過回顧簡單染色內容,復習“為什么染色”、“用什么染色”、“怎么染色”等相關知識,分析簡單染色的缺點:簡單染色不能顯示細菌的結構和染色特征,無法鑒別形態(tài)相似的菌體。其次,結合未知菌種鑒定、家庭日常用藥選擇和醫(yī)院就診做檢查的必要性等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設置懸念,引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興趣,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進行革蘭氏染色。最后,學習革蘭氏染色的優(yōu)越性及必要性。
2.2 如何染色
2.2.1 明確任務
教學目標不僅是對學生課堂學習任務的明確,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線,需要學生學習什么以及如何實現(xiàn),是課程設計的前提和支撐。針對革蘭氏染色技術,采用三級教學目標,包括基礎能力目標、職業(yè)能力目標和社會能力目標(如表2)。
表2 課堂教學目標
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更多地注重革蘭氏染色方法和染色結果的掌握,而忽略了知識應用和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要求,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革蘭氏染色方法,但細節(jié)很毛糙,可重復性差,同時與實際工作內容不能有效對接,不知道革蘭氏染色的實際應用范圍,造成后續(xù)學習脫節(jié)。因此,在教學目標設定上要注重職業(yè)能力目標和社會能力目標的設計。
2.2.2 激發(fā)興趣
在學完“細菌細胞壁結構”知識后,“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結構的組成”作為已有知識,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要求學生進行回顧、比較、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的劃分及其與革蘭氏染色技術的關聯(lián)。學生查閱資料后得出革蘭氏染色與陽性菌、陰性菌判定間的因果關系,并對革蘭氏染色的發(fā)現(xiàn)背景有所了解。
微生物技術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對學生產生啟發(f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都是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實踐表明,了解革蘭氏染色技術發(fā)現(xiàn)過程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記憶牢固性均優(yōu)于單純掌握操作技術的學生。
2.2.3 案例實訓
教師給出如下案例:由于標簽丟失,請設計實驗方案區(qū)分大腸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
學生在學完革蘭氏染色原理和基本方法后,通過上述案例分組進行染色技術訓練。
(1)分組設計。教師將學生分為四大組,其中第一組染色標本為大腸桿菌菌種,第二組染色對象為枯草芽孢桿菌菌種,第三組、第四組分別為未知菌種A、B。每大組六名同學,每兩人為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一個菌種的染色任務。最終,組內進行橫向重復操作,組間相互對照,兩組未知菌種通過將染色結果與第一組、第二組所得結果進行比對來確定菌種類別。
(2)實訓安排。革蘭氏染色方法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染色,對染色的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已學過的知識比較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的異同,并板書。分步驟邊學邊練。在此過程中,教師對每一步操作給出限定時間,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師講解操作要點、學生再練習”的教學形式,本次教學要求學生先根據(jù)已有知識和書本內容分步驟自行操作,教師在操作過程中進行巡視、指導,記錄學生的操作情況,在學生完成操作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重點強調技術關鍵點及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使學生明確每一步操作的原理、規(guī)范和步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對于革蘭氏染色的關鍵步驟——脫色時間的把控,我們改變過去反復強調時間要求的做法,嘗試只給學生25~30秒的時間,由學生自行把控,要求每組學生如實記錄脫色時間,最后鏡檢時比較不同脫色時間的染色結果,最終得出最佳脫色條件。通過這種由結果反證操作條件的探究式實踐,學生對脫色時間的把握都比較精準,同時也在此過程中觀察到了由于脫色時間過長或過短所造成的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達到了平行設置陽性和陰性對照的目的。
此外,對于革蘭氏染色結果的判斷,過去主要采用正向的判斷方法,即給定大腸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染色結束后大腸桿菌被染成紅色,為陰性;枯草芽孢桿菌被染成紫色,為陽性?;诒緦嵺`的設計,第一組、第二組仍然延續(xù)正向判斷的檢驗方式,考查學生染色情況;第三組、第四組則采用反向的判斷方法,即對于兩個未知菌種,在明確其被染成紅色的情況下,反向判斷其為大腸桿菌,而紫色則為枯草芽孢桿菌。這樣看似只是順序的調整,但對于拓展學生對革蘭氏染色的應用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傳統(tǒng)的正向判定方法使學生對于革蘭氏染色的應用固化在驗證性實驗領域,而結合反向判定就可以將革蘭氏染色技術在菌種鑒定方面的應用得到彰顯和示范。該設計不僅可以通過一堂課達到多重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科研設計能力。
2.3 如何應用
對于革蘭氏染色技術的學習,傳統(tǒng)教學一般止步于染色方法,其實染色方法的學習剛剛叩開了學生對于革蘭氏染色好奇的大門,而如何應用、在哪些方面應用才是學生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因此,在完成染色方法的教學后,設計了課堂教學的第三部分:革蘭氏染色的應用。
通過第二部分的實訓,學生實際上已經完成了未知菌種鑒別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對進一步分析拓展,得出革蘭氏染色的實際應用,即革蘭氏染色在菌種分類鑒定、用藥指導、致病菌致病性判定等方面的重要臨床應用價值,是藥品生產、病原菌檢測及臨床用藥等崗位的常用檢測方法,使學生明確該技術在日后工作崗位上的重要性。
通過布置課后拓展任務,要求學生查閱是否有輔助革蘭氏染色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進一步了解K0H-test、PCR、序列測定等菌種鑒別技術,豐富專業(yè)知識體系。
2.4 課堂評價
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5],過程性考核占70%,主要考查學生課堂勤勉程度、技術操作和學習態(tài)度;終結性考核占30%,主要對學生染色結果的準確度和實訓報告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2.5 教學效果
基于該設計,通過對2013—2015級三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學生對革蘭氏染色技術的原理、染色實施環(huán)節(jié)、染色結果的多維判斷以及實際崗位應用都能夠熟練掌握,科研思維和實驗設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學效果較好。
依據(jù) “六步四結合”課堂教學模式,對藥品生產技術專業(yè)革蘭氏染色技術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實踐,從教學目標入手增加了職業(yè)能力目標和社會能力目標的內容,教學過程在分組設計、探究式教學、正向與反向相結合的結果判定方法等方面探索實踐,并增加技術應用的相關內容,明確革蘭氏染色技術的崗位價值。該教學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了教學效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蒲兴季S能力[6]。
[1] 白菊萍.革蘭氏染色技術的相關探討研究[J].甘肅科技縱橫,2012,41(1):125-126.
[2] 沈杰.大腸菌群革蘭氏染色技術的實驗研究[J].干旱環(huán)境監(jiān)測,2008,22(1):62-64.
[3] 謝廣山.高職“說課”的課程及教學設計基礎[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1,10(1):1-8.
[4] 徐國慶.高職教育課程質量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2):89-93.
[5] 王鳳娟.《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65-69.
[6] 徐德峰,李彩虹,王雅玲,等.細菌革蘭氏染色探究式實驗教學的設計和實施效果分析[J].微生物學通報,2013,40(5):871-876.
[責任編輯 孟蘊華]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Gram Staining Technique
ZHANG Jing
(Sanmenxia Polytechnic, Sanmenxia 472000,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Six steps and four combination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technique of Gram sta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goal, we increase occupation ability goal and social ability target content; in teaching process, we explore on group design, inquiry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nd increase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make clear the post value of Gram staining technology.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can achieve multiple teaching effects, help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stimulate students’ creative potential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sign.
Gram Stain technique; classroom design; practice
2016-12-09
張晶(1985-),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微生物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2.024
G712.4
A
1671-7864(2017)02-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