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敏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缺陷,極大地降低了其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的負擔。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僅靠藥物效果差,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差,病情緩解后易反復,社會功能逐漸缺失,病情遷延不愈而致精神殘疾。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常有始動性缺乏和社會功能退縮,而當前治療的目的已從控制陽性癥狀、消除陰性癥狀發(fā)展到恢復社會功能,重返社會。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技能、促進康復、延緩衰退,本文將探討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在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下的臨床療效及康復效果。本研究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實施開放式與封閉式護理管理,旨在探討開放式護理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的康復效果。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過分析檢查,80例患者均符合實驗標準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住院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劑量(折合成氯丙嗪的劑量)及量表評定的總分在入組時均差異無顯著。實驗組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齡17-76歲,平均年齡(36±5.4)歲;平均病程(4.2±2.3)年;以入住封閉式病房者為對照組,共40例,其中男28例,女性患者為12例;年齡16-75歲,平均(35±6.5)歲;平均病程(4.3±3.1)年。對比2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開放病房組和封閉病房組,每組患者40例,使用簡明精神病表(BPRS)、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定。并對測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于封閉組,安排患者入住封閉式病房,實施封閉式護理管理,無人陪護,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1]。開放組:安排患者入住開放式病房,給予開放式護理管理,即病房安排為開放式,為雙人房,入住2名患者。
病房布置家庭化,房內配有有電視、電話、衛(wèi)生間、熱水瓶等生活用品;由統一培訓的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有家屬陪伴,對實施困難者,可雇傭本院專業(yè)陪護人員,擴大患者活動范圍,病房內、病房外、院內或院外均可活動,但必須在陪護人員陪伴下,在醫(yī)院許可范圍內可請假外出,飲食上由患者決定,原則為讓患者的生活自由化、正常化及家庭式,因人而異實施開放式護理措施及康復訓練[2-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用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1.4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定,分別于入院時及治療后8周進行評定,由經過培訓的一名精神科主治醫(yī)師及兩名精神科主管護師評定。
2.結果
實施6周后開放組患者得分顯著低于封閉組,兩組患者在實施前總積極分、總消極分及病情總估計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實施前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6周后開放組患者得分顯著低于封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本研究發(fā)現,開放式管理的患者無論在臨床癥狀的改善,以及社會功能的恢復均優(yōu)于封閉管理的患者。從NOSIE評分結果看,開放式管理的患者在治療后總的積極因素較封閉管理的患者增強,消極因素在減弱。病情總估計開放式管理要好于封閉式管理。也說明了開放式管理的患者更有利于回歸社會。同時從ADL的評分,也能驗證開放式管理的患者生活能力高于封閉式管理的患者。在其他類似研究中也顯示開放式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感能力,減輕“住院綜合征”有關研究表明,運用行為糾正法對慢性衰退的精神病人進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效果明顯。
精神分裂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礙或社會適應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程度不同的“精神殘疾”,在臨床精神醫(yī)學中,社會功能恢復的程度是醫(yī)師和護士在診療護理方案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康復醫(yī)學中,功能的恢復和再建更是重點;在老年精神醫(yī)學中,功能缺陷是最重要的癥狀和診斷依據;在社區(qū)精神醫(yī)學中,更是特別重視患者在社區(qū)中作為“社會人”的各種功能,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缺陷受病情、病型和病程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傾向于慢性與復發(fā),其自然病程波動交替于急性發(fā)作與相對穩(wěn)定期兩種狀態(tài)之間,在不同病期需要采取不同的康復措施。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康復可以分為家庭康復、社會康復和住院康復,也包括藥物康復、體育活動康復、娛樂治療康復、職業(yè)技能訓練康復等。但是,目前仍停留在急性期疾病治療階段,社會功能遠未恢復,離病前良好的社會功能狀態(tài)差距甚遠。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人們對精神分裂癥的整體康復日益重視。在傳統的精神科護理中,護士的基本職責是執(zhí)行醫(yī)囑,看管、照顧患者,而這種被動型護理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康復無益??傊?,在精神病院內開展開放式管理模式,增加病人與社會的接觸時間,以及有組織地開展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法,改變病人的行為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延緩社會功能的減退速度,是非常必要的。開放式管理的上述特點有利于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有效地達到心理教育式干預、社交技能訓練、家庭干預等措施所具備的效果,從而改善社會、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素琴,陳志恩,葉金根.影響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因素探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11(8):664.
[2] 周?;郏畲杭t.認知療法配合藥物治療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13,9(12):46- 47.
[3] 蓋海軍,朱志啟,吳景歡,等.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病治療前期間影響因素與臨床療效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 [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19(7):59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