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笑
百貨店邊緣化趨勢仍在繼續(xù)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對百貨業(yè)的看法引發(fā)我對百貨店的思考。
百貨店作為主流零售形態(tài)的歷史使命可能已經完成,“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在整個零售市場之中,百貨店的重要性已經讓位于購物中心、社區(qū)超市,從曾經的主角淪為配角,這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之事,恐非人力所能逆轉。
這一點,從不少百貨企業(yè)連續(xù)4年業(yè)績下滑,從“關店潮”愈演愈烈可以得到印證。并非百貨企業(yè)不愿努力,事實上幾乎所有企業(yè)都在轉型、調整、創(chuàng)新、嘗試,但在“L”型經濟走勢之下,在零售業(yè)走向“個性化”時代,百貨店下行的趨勢未見根本性轉折。
存活下來的百貨店價值將會放大
未來幾年伴隨物業(yè)租期屆滿、經營難以為繼等因素,會有越來越多的百貨店倒閉,但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零售形態(tài),百貨店不會徹底消亡,就像過去連鎖超市強勢崛起,但很多街邊小店、社區(qū)商店依然鮮活—樣,存活下來的百貨店未來一定會找到自己生存發(fā)展的空間。
現在的情況很明朗,百貨店的前途不外乎兩個:一是購物中心化,走多元化、體驗式Shopping Mall之路,通過整改擴建,把門店變成兼具休閑、娛樂、文化、社交等立體服務功能的生活化消費場所,讓百貨店不再是單純的買買買之地;二是走“小而美”“小而精”的主題百貨、垂直百貨之路,就像電商中的聚美優(yōu)品、唯品會一樣,在“大而全”上無法與天貓、京東等大平臺抗衡,就在專業(yè)、細化上尋找出路,如聚焦于某個主題或某個品類及少數品類組合,也在夾縫中生存,活得滋潤。
越來越多的百貨店關門停業(yè)之后,百貨店就進入了一個存量市場,這時的百貨店,更多的是自有物業(yè),且一般地段較好,面積較大,這些百貨店一旦適應了消費者和市場變化完成轉型升級之后,其價值將會大幅上升。
比如,銀泰武林、武商廣場、南京中央、南京金鷹等大型百貨店,在實施生活化、體驗化轉型之后,其聚客能力、銷售水平將遠勝出同等規(guī)模的購物中心,即使尚未完成轉型改造,也完全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轉型升級。未來能存活的百貨店,可能以這類優(yōu)質店為主,在可預見的將來,這類百貨店都不可能消亡。
是不是小型百貨店就沒有機會呢?也未必。上海K11購物中心的面積也只有3萬多平方米,百盛優(yōu)客首店的規(guī)模也不過5萬多平方米,規(guī)模都不大,但都非常鮮活,非常滋潤;被譽為“新零售第一店”的盒馬鮮生,首店也只有區(qū)區(qū)4000平方米,但據說產出相當于數倍規(guī)模的大賣場,這說明,面積和地段都不是問題,關鍵要能適應變化,會“折騰”就有希望。會折騰就有希望
曾經,百貨業(yè)有一句名言“好店是調出來的”。在此前的“黃金時代”,這種調整更多的是品牌升級,就是不斷地引進新的高檔品牌。但在經濟持續(xù)減速、市場深刻調整、消費回歸理性的變局之下,百貨店的調整必然要涉及商品業(yè)態(tài)、環(huán)境體驗、營銷宣傳、技術保障等更多維度,也就是說,百貨店需要更大力度、更高頻率、更廣范圍的“折騰”,“折騰”才有活力,“折騰”才有希望。
百貨店“折騰”的重點在哪里?最主要的在四個方面:
一是“折騰”商品。
百貨店生意不好,并不是人們的消費需求憑空消失了,而是百貨店的商品結構老化,未跟上消費需求變化。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百麗系鞋履過去非常強勢,基本不愁銷路,但在互聯(lián)網品牌的對比之下,百麗系品牌價格偏高、變化緩慢的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過去的“壟斷式”優(yōu)勢幾乎土崩瓦解。
再如,精品女裝的年輕化、時尚化是已成趨勢,顏色、款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同樣,運動裝、運動鞋的時尚化也成潮流,人們不僅僅滿足于商品的基本功能,對其風格、外觀、購買的便捷性等都有了更多的要求。
為什么?消費者變了!今天年輕人不同于過去的年輕人,今天的中年人也不同于過去的中年人,甚至今天的老年人與過去的老年人相比也有很大差異。過去的老年人的學歷、收入總體上不如現在的老年人,消費中更注重節(jié)省,現在的老年人不少也講究品質,追求時尚,將來80后、90后進入老年,也必不同于現在的老年人。
即使是生活必需品,過去人們更看中的是商品的價格,今天的人們則更關注品質和健康,比如過去反季節(jié)蔬菜、水果很受歡迎,而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長的蔬菜水果,過去很多人喜歡喝可樂等碳酸飲料,現在更多地喜歡喝鮮榨果汁;過去人們喜歡保質期長的食品,因為便于長久存放,現在的都喜歡鮮食,因為怕防腐劑,怕各種添加劑。為了買到天然健康的食品,人們不惜付出更高代價。
總體上,百貨店的商品在更新上落后于人們的消費需求變化,所以很多年輕人熱衷于上網消費,因為網上不僅上新更多、更快,還更便宜。百貨店“折騰”新商品有三條好途徑:
首先,加快新品牌引進步伐。網上熱銷的,購物中心熱賣的,市場反響良好的,凡是消費者喜愛的品牌,都可以吸引進店。
其次,大膽引進互聯(lián)網品牌。成都、廣州等地已有淘寶品牌入駐實體店,小米體驗店落戶上海大悅城,市場反應良好。當前,三只松鼠、茵曼等互聯(lián)網品牌加速線下開店,也為百貨店接納互聯(lián)網品牌提供了契機;
最后,倍鑒跨境電商的做法發(fā)展自營。百貨店以傳統(tǒng)的手法如品牌代理做自營模式太重,資金占用太多,庫存壓力太大,短時間內難有重大突破,可以借鑒跨境電商的玩法,參考名創(chuàng)優(yōu)品的模式,獨立出一處專門的地方,以集合店的形式,發(fā)展買手制百貨,既能適時補充新商品,又能有效規(guī)避風險。
二是“折騰”業(yè)態(tài)。
很多百貨店的體驗業(yè)態(tài)就“老三樣”:餐飲、兒童游樂和電影院,如果不及時“折騰”,時尚一長,對顧客的吸引力必然削減,要盡快“折騰”起來:
一方面要增添新業(yè)態(tài)。進一步壓縮零售業(yè)態(tài)面積,特別是商務正裝的經營面積,以及與主要競爭對手存在嚴重同質化、但沒有明顯優(yōu)勢的品類。事實已經充分證明,經營面積壓縮并不必然導致銷售業(yè)績減少,百貨店完全可以根據經營數據,騰出更多的無效經營面積做業(yè)態(tài),向音樂、美術、運動、萌寵等更多的領域跨界,形成獨家優(yōu)勢、獨特體驗。
另一方面要優(yōu)化升級原有業(yè)態(tài),走差異化經營之路。比如餐飲,百貨店受限于面積,不可能在主題餐廳上與購物中心競爭,但可以順應餐飲業(yè)零食化、小吃化、甜點化發(fā)展趨勢,重點引進地方美食、特色輕餐,既可以形成差異,又成避免正餐的翻臺率低的限制。再如兒童游樂,不要與大型綜合體正面抗衡、直面競爭,怎么辦?做它沒有的,它不是以學齡前兒童為主嗎,我就為學齡兒童甚至是青少年量身定制。因此,業(yè)態(tài)的合同不宜簽得太長,一般輕餐以兩年為限,如果簽得太長,無異于自縛手腳。
此外,百貨店宜大力引進互聯(lián)網化的體驗業(yè)態(tài),如當當網準備加速線下擴張,首店落戶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取名“梅溪書院”,紅得發(fā)紫,大型百貨店如能與之合作,也是體驗的一大突破。還可以專門拿出一塊地方,做快閃店,以“過時不候”為賣點,增強門店的體驗性,只要百貨店地段好、人氣旺,快閃店也不會是購物中心的專利。
三是“折騰”營銷。
百貨店的營銷曾經引領風潮,但現在明顯落后了,話題的操弄不如電商,“城會玩”不及購物中心,似乎除了打折、滿減、買送之外別無良方,有些百貨店所謂的營銷就是老瓶裝舊酒,所以盡管促銷的頻率越來越高,力度越來越大,但消費者越來越不為所動,因為早已引起“審美疲勞”,“免疫力”相當高了。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百貨營銷越來越困難,要做到和以前一樣的銷售額,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百貨營銷需要激情、年輕的心態(tài),需要一支年輕的團隊來“折騰”,這種“折騰”要繞開傳統(tǒng)套路,融入更多的創(chuàng)意和新玩法,如天貓的直播、“buy+”、京東和今日頭條聯(lián)手推出的“京條計劃”,注重的都是一種軟滲透而非傳統(tǒng)的“硬廣”式營銷。
百貨店營銷的“折騰”“水無定勢”,但以下三個方面或可一試:
首先,選擇新渠遺。有些百貨店還習慣地采用報紙、電視、電臺進行發(fā)布、傳播,當然這些傳統(tǒng)媒體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也因地而異,衰退是大勢所趨,且效果如何難以評估。當前,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手機屏幕上,百貨營銷宣傳也要實現陣地轉移,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美團、百度等平臺、網紅、大V、彈窗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應該進行大膽的嘗試,找準最適合自己的宣傳推介渠道,避免無效的投入。
其次,“走出去”,變坐商為行商。這一點,國美電器的“宣講營銷”做法值得學習。具體方法是,舉行大型營銷活動之前一個月左右,從公司、門店抽調人手組建“宣講團”,進行集中培訓,活動之前的3周開始,眾“講師”分頭行動,入“戶”宣講,發(fā)放“邀請券”。對“講師”的業(yè)績,國美會根據“邀請券”的發(fā)放量、被邀請者的到店率、消費額進行獎勵。
據說收到“邀請券”的有50%的到店率,到店顧客有6成以上的會出手消費,平均客單過5000元。這種方法盡管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但卻非常接地氣、有效果,值得一試。
最后,“請進來”,開放合作辦營銷?,F在,很多消費者對各類營銷促銷活動很無感,百貨店可以與健身中心、青少年宮、幼兒園、藝術學校等單位合作,免費提供場所,供后者辦展、匯演,互相借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四是“折騰”管理。
百貨店當前的困境也與長久以來的粗放式管理有關,特別是有些企業(yè)銷售還在增長,但利潤卻在持續(xù)下跌,說明管理的問題相當嚴重,困難的局面之下,精細管理應成為百貨店的“必修課”。
當然,管理的范圍相當寬泛,內容復雜,涵蓋零售環(huán)節(jié)的方方面面,涉及組織架構、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只有多“折騰”多嘗試,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管理之路。技術是管理的重要支撐,網絡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是百貨店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沒有數據化技術就沒有精細化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的“折騰”可能也是一個技術升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