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涵
【摘 要】《荒野獵人》講述了皮草獵人休·格拉斯被熊所傷,被其他獵人搶走財物拋棄在荒野,經(jīng)歷痛苦之后奇跡存活并開始復仇的故事。主人公休·格拉斯在特殊境遇中的強大生存意志以及復仇選擇,體現(xiàn)出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要義。
【關鍵詞】《荒野獵人》;存在主義;自由選擇;極限境遇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131-01
電影《荒野獵人》獲得了第73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導演獎,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獎。講述了皮草獵人休·格拉斯被熊所傷,被其他獵人搶走財物拋棄在荒野,經(jīng)歷痛苦之后奇跡存活并開始復仇的故事。主人公在特殊境遇中的強大生存意志以及復仇選擇,體現(xiàn)出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要義。
一、極限處境:荒野求生
存在主義學派強調(diào)對極限處境的體驗和適應。在人群中生活,他人存在,“我”也是存在的。面對著“我”的自由,還有他人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性”。在這些“主觀性”里,人與人之間一定會發(fā)生矛盾和沖突,也就是每個“自為”的人生存在“自在”的世界當中,必然會遇到阻礙和苦難,感受到痛苦和孤獨,個人的存在始終是一個問題。
在《荒野獵人》中,休·格拉斯在遭遇護仔心切的母熊襲擊后,身受重傷,無法直立行走。與他同行的伙伴不堪重負,決定將格拉斯及其子殺死,但格拉斯憑借強大的生存本能,奇跡生還。他一個人跋涉在荒野中,篤定為子復仇。電影用大量細節(jié)描寫了休·格拉斯的艱難處境。為了生存下去,他以動物尸體殘骸、樹根、活魚等為食,在冰天雪地里,為了抗拒嚴寒,鉆進死馬尚溫熱的肚腹取暖。在與大自然進行斗爭的同時,休·格拉斯還被敵人追殺,在湍急的水中漂流,連人帶馬墜入懸崖?;囊爸形C四伏,休·格拉斯極其孤獨和痛苦,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下艱難生存,被撕去了人類身上所謂“文明”的標簽,返回到動物般的生存狀態(tài)。電影將休·格拉斯放在生死攸關的特殊環(huán)境中進行塑造,符合存在主義強調(diào)的人與世界的對立關系以及人主觀世界的孤獨。
二、自由選擇:復仇之路
《荒野獵人》的主題是“復仇”。休·格拉斯的復仇被放置在印第安人的復仇大背景下。18世紀末,美國西部大開發(fā)中,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幸存的印第安人被強行趕到更為荒涼的土地上。影片中,一大群野牛非?;靵y地向不同方向狂奔,狂奔的野牛群里,一只野牛被狼群圍住。野牛代表著印第安人,狼代表白人,畫面隱喻印第安人被白人屠殺、驅(qū)趕的顛沛流離命運。白人在“文明”的口號下西進,引發(fā)種族沖突與印第安人的復仇,導致血腥事件不斷上演。
在這一種族與文明沖突的悲劇背景下,電影展開了休·格拉斯的復仇故事,意味深長。休·格拉斯的復仇是由憤怒驅(qū)動的,甚至后來變成一種純粹本能的動作,一旦完成,生命的意義就崩塌了。不論命運的考驗多么令人難以忍受,善惡最終都得到了應有的結(jié)局。就像波尼族人說的,復仇在上帝的手中。而對于個體而言,如何不迷失于仇恨之中才是最重要的。那座在蠻荒之地破敗的教堂,象征著被仇恨吞噬的心靈里最后的一片凈土,只有在那里,休·格拉斯的親人才能不斷地安撫他,不讓他被仇恨徹底吞沒。復仇并不能讓失去的回來,而學會寬恕才能拯救自己。當休·格拉斯最后完成了復仇,影片展現(xiàn)的是靜靜流淌的溪水,格拉斯的臆想中,妻子終于含笑離去,所有的仇恨似乎也在流水中消失無影。格拉斯的復仇結(jié)束了,痛苦隨流水慢慢遠去,留下的是寂靜的荒野,還有孤獨的人。
總之,《荒野獵人》引發(fā)了人們關于文明、種族、人與自然關系的深思。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強調(diào):“人處于極限的或陷于重大危機中的生存困境,個人應該在其中承擔起責任,作出選擇,采取行動,直面荒誕,背負荒誕,走向人生深處。”通過影片,我們看到了世界的荒謬性、人物生存的困境,以及為了生存進行的本能選擇,體現(xiàn)出的自由意志。
指導教師:張娟
參考文獻:
[1]楊雷.《荒野獵人》:當我們談論生存時,我們在談論什么[J].世界文化,2016,(4):20-21.
[2]趙暉.文明的入侵與野蠻生長——評電影《荒野獵人》[J].電影評介,2016,(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