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摘要】“創(chuàng)造性兒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傳統(tǒng)的僵硬固定的模式化教學,是針對各不相同的孩子采用“大一統(tǒng)”的教學模式,嚴重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抹殺學生的獨特個性。個性化的教育不僅是當代社會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尋找個性化教與學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擁有健全的人格,獨特的個性。
【關鍵詞】初中美術 課堂 個性化 活動 方法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216-01
美術是一門多元化,多方向,多維度的素質教育學科,在美術的世界里,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有標準且單一的答案,學生可以不怕犯錯,大膽的各抒己見,暢快的表達自我。況且美術的教學,更多的是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追求更多的新穎,別出心裁的“答案”,所以,在于培養(yǎng)學生個性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教學優(yōu)勢和作用。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實施個性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的教學效率呢?
一、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是實施個性化教育的源頭。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天賦特征,偏好和潛在的優(yōu)勢,當然,他也有不同于他人的弱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固有的學習基因組合,與學生學習基因相匹配的教學目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得到應有的提高和發(fā)展。好比跑步,有的人,耐力好,適合長跑,而有的人,爆發(fā)力強,適合短跑,但如果說罔顧他自身的優(yōu)勢,讓適合短跑的人去跑馬拉松,那不僅是對于他天分的一種踐踏,更是對他自信心的強烈打擊。教育也是如此,統(tǒng)一的目標,針對不同的孩子,自然有很多是不適合的。因此,我嘗試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以學生的個體需要和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的教學目標。通常情況下,我會在授課前,先制定一個大致的教學計劃和目標,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和目標,再將學生自己的“計劃書”整合起來,進行總結和分類。一方面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劃分,將有著相同或相似美術愛好和學習需要的學生分在一組,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劃分,按照初級,中級和高級不等的目標將學生分組,從而有針對性,有層次的展開美術教學。
二、選擇個性化教學的方法。
在選擇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之前,教師應該先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個性化老師:首先,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是個性化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角色,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其次,行為鋪墊很重要,教師要在開展個性化教學之前,和學生,學生家長做好溝通工作,讓他們了解到個性化教學的過程和作用,獲得理解和支持,為個性化教學構建良好的平臺;再次,細心觀察不可少,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著力于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個種個性和優(yōu)勢的開發(fā)和利用;最后,反思成長我最棒,教師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又要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善于反思,調整,擇善從之,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該“以人文本”,注重將學生塑造成一個個性化的學生。因此,我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會格外的注重使用“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方法,旨在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各種教學情境,得到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如名畫《最后的晚餐》的講解和欣賞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繪畫的情感,提高審美的能力,我模擬了“晚餐”的情境,讓學生進行人物模仿,學生熱情高漲,在生動的演繹過程中,更能體會作者的繪畫藝術技巧,并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三、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以人為本”是個性化教學的理論基礎,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美術學習活動。上文提到的角色扮演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在整個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溝通,信息反饋,這樣,不僅能讓教師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思維習慣和認知水平,從而更好的做出教學計劃或對教學計劃做出靈活,有效的調整,而且還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藝術內涵,使學生的美術個性得到激發(fā)和發(fā)展。如在主題美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我并不會像寫語文作文一樣,直接拋出主題讓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再寫作。而是先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素材,進行鑒賞和分析,這素材,可以是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是教師組織學生在各大美術展覽館中多參觀的作品(我會經(jīng)常組織學生去參加一些美術展覽之類的活動,以便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繪畫思路)。再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這樣,學生既有理論輔助,又有實踐機會,繪畫的過程中才會體會到樂趣,才能充分的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否則學生腦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即便是“下手”也未知“有沒有”,容易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
四、實施個性化的教學評價。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美術作品和美術實踐的個性化評價,徹底摒棄傳統(tǒng)的分數(shù)制評價。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多用分數(shù),等級來評定學生的美術作品。學生拿到分數(shù),不知這“分數(shù)”從何而來,加分加在哪里?減分減在哪里?這樣的評價方式,除了打分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然而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更加注重“鼓勵式”的評價,通常會使用“很不錯”、“有創(chuàng)意”、“有進步”之類的評價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不錯”在哪里?“創(chuàng)意”又在哪里,卻也還是沒有指明。這樣的評價方式除了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之外,并沒有讓學生對于美術產(chǎn)生更多的期待。因此,我認為個性評價應該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繪畫過程,教師對于學生作畫態(tài)度,情緒以及畫作本身給出及時,全面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學生的繪畫結果。教師應該著重在課堂上評價一些具有特色或進步較大的學生作品。一邊講解出作品好在哪,不好在哪,以后可以怎樣改進,一邊使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對學生今后的畫作提出期望。這樣,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和期待,從而更加熱愛美術,更加努力,積極的學習美術。
參考文獻:
[1]吳偉玲.初中美術如何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探析[J],讀與寫,2012.10
[2]唐世標.淺談初中個性化美術教育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