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君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數學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教育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探究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4-0156-02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1.因材施教與相統(tǒng)一要求結合
課堂教學目標的分類也就是對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的分類。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必完全照搬國外的教學目標分類方法,可以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在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適合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層次?,F在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我國比較通行的“了解”、“理解”、“掌握”、“應用”等教學目標層次分類,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也對這些層次的含義做了說明,但在教學在確定和陳述教學目標時還需更加具體。
2.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具有挑戰(zhàn)的問題,來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提問,啟發(fā)學生的思考,逐步使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中的數學知識模型化。學會用數學知識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并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初步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如第八章的《橢圓》第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方程的化簡。教師可從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運行軌道,談到圓的直觀圖、圓蘿卜的切片、陽光下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教師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線及兩根釘子,在給出橢圓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之前,教師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細線的長度),再讓兩名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畫好后,教師再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大于細線的長度),然后再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同樣的要求作圖。學生通過觀察兩次作圖的過程,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橢圓的嚴格的定義。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了解了。在進一步求標準方程時,學生容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化簡出現了麻煩。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化簡含有根號的式子時,我們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兩邊平方。教師問:是直接平方好呢還是恰當整理后再平方?學生通過實踐,發(fā)現對于這個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簡,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圓滿的結果。這樣,橢圓方程的化簡這一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解決了以后將要遇到的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時的化簡問題。
二、轉變學生學的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他主的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多樣化的、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以知識為載體,開放學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識的學習變?yōu)樗麄兩男枰?/p>
1.主動性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迸囵B(yǎng)學生的主動性.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棱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各條棱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對于新授課,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情境,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實踐和學習新知的活動來幫助學生構建新知識。
2.合作互動性學習
合作是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需要學習和養(yǎng)成的生存本領。合作互動式學習方式,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通過不同基礎學生之間責任明確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識、思維和能力上的互補,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動腦、動手、動口,在集體學習中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獲得相關知識,形成合作的理念,鍛煉了合作的能力,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還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促進班集體的整體認知水平。這種合作性學習,可以以小課題長作業(yè)的方式進行。小課題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yè)的形式布置,即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來完成。這一段時間可以連續(xù)幾周或者幾個月,這就是長作業(yè),長作業(yè)是課題學習在課外的延伸。小課題長作業(yè)注重發(fā)現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比較深人的研究,在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同時,有助于激發(fā)其興趣,從而能自主地進行主動性學習。
總之,采取多種方式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