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暉
【內容摘要】繪畫是一種表現的藝術。在美術教學中運用詩歌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引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立足于美術本位,致力于追尋“詩畫結合”、“詩畫共生”的美術教育,可以培育學生的美術鑒賞力、創(chuàng)作力。
【關鍵詞】美術教學 詩歌運用 畫面意韻
在風靡全國的《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中,一個重要的比賽項目是“圖片線索題”,即選手根據所提供的一幅畫和所提示的個別字詞猜出一聯詩。在比賽中,選手既要讀畫,又要在讀畫過程中迅速在心理上聯通繪畫與詩歌??梢姡L畫與詩歌有著共通之處,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語)。繪畫是無聲而有形的詩歌,而詩歌所體現、所追求的意境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靈感。在初中美術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詩歌意境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意境,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感知、理解、想象,進而進行美術作品鑒賞與創(chuàng)作。
一、運用“詩歌”,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
所謂“感知”,就是對美術作品的認知和理解。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審美經驗、年齡和心理特征等的制約,許多美術作品,學生在鑒賞、品析時往往只是停留在畫面上,不能解讀出蘊含其中的神韻、精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詩歌”,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理解。
例如學生在鑒賞清代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鄭燮的《板橋竹》時,教師首先要介紹作者的高潔品格。引入畫中作者所題詩歌《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薄爸瘛?,作為鄭燮自己人格追求的象征和一生堅守的人格原則在這首詩歌里不斷予以深化。“竹”,表現了作者剛強不移的生存狀態(tài)、頑強堅韌的生存態(tài)度、不追隨流俗的堅執(zhí)品格。教學中,筆者這樣設問,“你從詩歌中哪些語詞可以看出竹的品格?”有學生說,“咬定”這個詞語的表現力很強,表現了竹根頑強執(zhí)著尋找破碎巖石縫隙,深扎下去,在貧瘠或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有學生說,“千磨萬擊”表現了作者的身世,盡管作者受到了像竹一樣的“東西南北風”的吹卷、打擊,但作者仍然經受住了考驗;有學生認為,鄭板橋長期沉淀于民間教書賣畫的生涯,經歷了為官清正多方承受打擊的困境,經歷了“一肩明月兩袖清風”的貧困,仍然不忘初心,保持高貴而質樸的品格追求。詩畫結合分析,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促進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促進了學生良好品格的養(yǎng)成。
二、運用“詩歌”,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想象
例如學生欣賞王武先生的《花鳥鬧春圖》,只是感覺到畫面上的鳥多、花多,個別感覺細膩的同學還注意到畫面含苞待放的花朵,但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能夠從畫面中領略到“春意氣息”?;诖?,筆者在教學中引入宋代著名詞人宋祁的《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讓學生想象“綠楊煙外曉寒輕,紅心枝頭春意鬧”的畫面場景。學生邊看邊想、邊想邊看,一種“春花爛漫的枝頭那番千枝競放、紅杏灼灼的形象和意韻”便涌上了學生的心頭。有學生說,“鬧春圖”中的“鬧”字取得好,將春意的靜景化為了動景;有學生說,“鬧春圖”中的“春”字很貼合畫面主題,能讓人獲得直接的心理感受;有學生說,看到活潑的畫面,自己仿佛已經置身于春天,等等。有了詩歌的介入,學生的想象開始變得豐富,感覺開始變得深刻。正如清朝著名詞學論家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人間詞》中所說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中,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
三、運用“詩歌”,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
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僅是對作品的美的鑒賞,更是身體力行的創(chuàng)作?!扒閯佑谥卸l(fā)于外”,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需要有內心強烈的感受,需要某種媒介的觸發(fā)。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詩歌”這一載體,豐富學生的創(chuàng)作素材,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促進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
學生創(chuàng)作中國畫,筆者出示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睉撜f,這首詩寫得非常地細膩、工整,是一首對仗嚴謹的絕句,體現了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這首詩歌中,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伴隨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完全可以說,展現的是一幅工筆畫。然而,當學生剛開始創(chuàng)作時,大部分學生根據詩歌顯性的字面含義,僅僅畫了兩只安靜佇立的黃鸝,整個畫面非常單調,缺乏生機。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解讀詩歌,學生抓住“鳴”字、“上”字、“含”字。于是,有學生在畫面上畫了柳枝條;有學生畫出了黃鸝欲飛的姿勢;有學生畫出了兩只黃鸝張開的鳥喙,好像在盡情地對話、歌唱,等等。通過對詩歌的品鑒,學生用他們的丹青妙手、細膩筆觸在作品上既畫出了遠景,也畫出了近景。
詩歌是一種具有高度境界的文學作品,繪畫是一種“表現的藝術”(克羅齊語)。在美術教學中,將詩歌融入其中,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感受,增強學生的藝術體驗。立足于美術本位,致力于追尋“詩畫結合”、“詩畫共生”的美術教育,可以培育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力,讓學生獲得審美的提升、情操的陶冶!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 追尋“器”“道”相合的美術教育[J].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5 (3).
[2] 高昂. 談中國古典詩歌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的運用[J]. 甘肅教育,2012(5).
[3] 付洪良. 詩歌題材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教育(中小學教育),2011 (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