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不爭 圖片_網(wǎng)絡
沐?。喝碎g喜樂事(上)
文_宗不爭 圖片_網(wǎng)絡
永和九年上巳節(jié),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好友在蘭亭相聚,行“修褉”之禮,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
讀過《論語》的人,怕是都會對這一段記憶猶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保ā墩撜Z?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有人將其解釋為教育的至美之境,恐是過度詮釋了。這一段尤令人愉快,透著掩飾不住的歡樂勁兒。暮春三月好天氣,新縫單衣上了身,夫子與徒弟結伴,在沂水邊游玩歌詠,乘興而去,興盡而歸,是極高的樂處,也是最大的風流。這便是人的生活,人的喜樂,成年人的世界,不都是教條與規(guī)訓,也有孩童的天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這番淺顯的道理。陶淵明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程顥寫“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與人同”,擺弄曲高和寡的學問,能重新回到“人境”,是頂難的。
夫子愛熱鬧,春游,一定不是一個人,甚至也不惟這些弟子,與民同樂,他必是撿了個好日子。這個好日子可能就是三月的上巳節(jié),《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jù)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jié)已經(jīng)流行。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王羲之也愛熱鬧,也是在這一天,上巳節(jié),玩曲水流觴喝多了,借著酒勁,信筆寫下《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書中涂抹修改數(shù)處,酒醒了再重新謄抄,卻少了點靈韻,將錯就錯吧。
孔夫子“浴乎沂”,想必是在沂水里洗了澡。洗澡這件事,古時關乎祭祀神祇,今天關乎個人衛(wèi)生,馬虎不得。中國人很早便形成了沐浴的習俗,祀神祭祖之前,必須沐浴齋戒,《孟子?離婁下》載“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海棠湯”,俗稱“貴妃池”,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楊貴妃沐浴
早在商朝便有澡堂,唐宋期間,澡堂、浴室極為普遍,并且澡堂配備有服務人員
早在周朝,“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已成定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沐,濯發(fā)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沐”的字形是雙手掬盆水澆頭發(fā)狀,“浴”的字形是人在水滴之間的器皿中。三天洗一次頭,五天一沐浴,子女要讓父母“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沐”(《禮記?內則》),這是孝道的體現(xiàn)。招待賓客,洗澡也是硬指標,要讓客人能夠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卿館于大夫,大夫館于士,士館于工商。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禮儀?聘禮》)到了漢朝,《漢律》規(guī)定“吏五日得一下沐”,官府每五天給官員放假一天,專門用來洗澡,這一天也被稱為“休沐”。到了唐代,許是怕官員偷懶,“五日一下沐”改為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我們今天將一月分為上、中、下三旬,唐時則稱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就是洗濯。十天一休,則又有了計時的意義。
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是人們最熟悉的“澡堂”。其實,早在商朝便有澡堂,商紂王建“酒池肉林”,便是男女混浴的大澡堂。武王伐紂,周滅商,自然不能再建“酒池肉林”,于男女混浴也有明令禁止,《禮記?內則》載“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周朝的澡堂稱“湯沐邑”,《禮記?王制》說,“天子之大夫為三監(jiān),監(jiān)于諸侯之國者,其祿視諸侯之卿,爵視次國之君,其祿取于方伯之地。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于天子之縣內,視元士。”諸侯到了京都,先在湯沐邑沐浴更衣,然后才能朝見天子?!读凶?說符》里有個寓言,寫春秋末期的楚國大夫王孫勝意圖密謀叛亂,找孔子來商議計策,孔子勸他收手,他不聽,發(fā)動叛亂,最終戰(zhàn)敗,在澡堂上吊自殺了,“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到了唐宋間,澡堂、浴室已經(jīng)很普遍了,莊季?!峨u肋編》云:“東京數(shù)百萬家,無一家燃柴而盡用煤炭。”蘇東坡有詞云“寄語擦背人,晝夜勞君揮肘”,澡堂里還有服務人員。
到了元朝,澡堂蔚為大觀,《馬可?波羅游記》寫: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務員為你服務,這些澡堂的男女顧客從小時候起,就習慣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認為這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馬可?波羅還記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習慣每日沐浴一次,特別是在吃飯之前”。
明文震亨在其所著《長物志》中,對浴室有所說明:“前后二室,以墻隔之,前砌鐵鍋,后燃薪以俟。更須密室,不為風寒所侵。近墻鑿井,具轆轤,為竅引水為入。后為溝,引水而出。澡具巾帨,咸具其中?!泵鞔拿客辣井忂€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之以往更加講究高雅。
今天洗澡用肥皂、香皂、沐浴液,這“肥皂”之名卻得自古代,并不是什么洋涇浜的譯文。古人沐浴用皂莢,不僅可去污,還有祛風濕,治皮癬的藥效。還有用“肥珠子”的,也就是無患子洗澡的,據(jù)《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采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面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痹砬v、肥珠子各取一字,便是“肥皂”。肥皂還有個俗名,叫“胰子”,其實最初還真是動物胰臟制作的,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污血洗凈,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后,經(jīng)過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
沐浴,人間喜樂事?!跋聪搭^,刮刮臉,雖倒霉,也不顯。”就憑這一句,每天都要好好洗個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