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周春倫
家長圓桌會:你與孩子實現真正溝通了嗎
本刊記者_周春倫
【編者按】
這是發(fā)生在成都市草堂小學三年級(4)班家長會現場的一個片段。在這次家長會上,老師設置了一個特別的交流環(huán)節(jié),家長們圍繞話題 “孩子在長大,我們的溝通方式應該有所變化”,各自分享了自己與孩子的相處和交流方式。每個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各不相同,“朋友”“尊重”“責任”是被提及最多的詞,但仍然有不少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被提出來,比如家長專制、父母管理與自主管理的關系、父母教育理念和方式不統(tǒng)一等等,這也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困惑,我們特別邀請相關老師予以解答。
圖片_網絡
攝影_姚曦
我跟孩子的交流方式是多商量,少命令,我們家老二現在只有3歲多,我讓他做什么,他會很樂意。但是老大已經9歲多了,我對他基本上就不會有什么命令,而是給他選擇的權利,不會強迫他去做什么。比如一天的安排,你可以自己選擇,選擇了以后,就要承擔選擇的后果,要知道你選擇了一件事情,可能就失去了另一個機會,這樣他自己就知道去權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學會思考,權衡得失,學會取舍。那么當出現了什么不令人滿意的后果,他也不會將責任推脫給別人。我覺得這一年他成長得特別快。
有的時候,他們小朋友之間聊天說到一些事情,比如誰喜歡誰,我們所謂的“早戀”。這個時候,我不會去說你這樣是不對的,我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問他:你喜歡她什么呢?他可能會說:長得漂亮、學習成績好、努力。那我就說:你是不是也應該努力變得更好呢?或者孩子說,別的同學喜歡自己。那我就問:你覺得自己哪方面做得好而被喜歡呢?孩子就會找自己的優(yōu)點,比如,我畫畫得好,我字寫得好。這就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尋找自己的優(yōu)點上去了?,F在根本不到談早戀的時候,他們還不懂,他們只是很得意有人喜歡自己。
所以,我的方式就是這樣,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像一個朋友一樣去和他溝通。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女兒4歲多學鋼琴,雙手練習的時候,她很抗拒這件事。有一次,我態(tài)度粗暴地用命令的口氣對她說話,說完之后,她就哭了,我又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安慰她。我便覺得這種粗暴的方式不行,從那以后,我開始站在她的角度去想事情。我也和她一起學鋼琴,學的過程中就發(fā)現,左右兩手同時彈真的很困難,后來我就這樣對她說:你看,媽媽練習這個也覺得很困難呢,要不我們倆一起練吧?這樣她的心理感受就好很多。
到現在這個階段,我更多是想培養(yǎng)她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一二年級時,我的方法是,把作業(yè)完成了你就可以出去玩,就可以聽媽媽手機里的故事,這辦法很靈。到了三年級,就完全失效了,因為作業(yè)太多,她發(fā)現她根本沒有時間出去玩,就沒有動力。我又換了種方式,我給了她一個時間空間,讓她自己安排作業(yè)時間,但我會告訴她每天固定時間點,我要檢查作業(yè)。我還和她討論,怎樣才能提高作業(yè)效率,讓她有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
我的感受是,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溝通的具體方法可能不一樣,但前提是都要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去溝通和交流。
我一直覺得我家孩子是很溫暖的小男孩,對我來說,他就是我的小伙伴,從小到大陪我玩,陪我聊天,很多時候我們相處得像朋友。但我曾經也做過一件很粗暴的事情,我把他的鋼琴書給扔了,原因是那天他突然說不彈了,太難了。我說,五線譜你都學多少遍了,這么簡單還不認識!一氣之下我給他把書扔了。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特別大,從那以后他就不學琴了。
從他懂事開始,有一點我做得比較好的是,我從來不對他說一句他爸爸的壞話,我在他面前樹立了一個完美的爸爸形象。夫妻倆肯定難免有磕磕碰碰,要吵架,但在他面前我們從來都不會吵,讓他覺得我們關系很好。我覺得一定要在男孩心里樹立起對爸爸的崇拜,這是當媽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我還會告訴他,你的身體是你自己的,你的學習也是你自己的,你要對自己負責。我會跟他分析,如果這件事情按照你的方式做下去會成為什么樣子,你需要自己承擔后果。我都是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交流,我覺得這一點很好。
我兒子的性格從小都很溫順。小時候,我愛使小心眼、小伎倆,喜歡哄著他、嚇著他,比如想讓他注意安全,我就給他講一些安全事故的案例,都是很極端的案例,他會被嚇到。后果是,到現在他都過于緊張過于極端,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又開始慢慢培養(yǎng)他的勇敢,這是我自己挖的坑,要自己去填上。
他慢慢長大,我也不能再用以前的哄騙方式,我自己是學歷史的,他喜歡國家大事,喜歡軍事,我都會跟他討論,什么事情,我一定會讓他從多方面去看優(yōu)缺點。而且我會讓他先講,講完了之后我再跟他分享媽媽怎么看。
我現在正在學習“正面管教”。我家有兩個孩子,劉蜀為是老二,從他姐姐那里,我就感覺到,很多東西都要在小學奠定,比如好的習慣,不然等到長大就沒有辦法再培養(yǎng),或者很艱難,加倍努力也達不到效果。
以前我喜歡縱向溝通,我在上,他在下,現在我都是橫向跟他溝通,最終達到合作的目的。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一起頭腦風暴,一起想解決方案,他全程參與了,那么他便要為這個結果負責任。
另外,跟孩子溝通相互尊重很重要。比如,如果今天要做一件事情,我今天才告訴他,那他一定不愿意接受,所以我都會提前告訴他我們計劃要做什么事,準備什么時候開始,準備怎么做,以征求意見的方式來對他說。在溝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要注意到,我們是因某個共同目的去溝通,這樣我們就有溝通的基礎。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逞父母的權威,用粗暴的方式。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說服他,即使他去做了,結果也不會太好。
我覺得今天這個話題非常好。我和先生都是做大學教育的,孩子小時候,我們對他的要求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給他灌輸的是自己要有責任感,但到現在,一些習慣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比如做作業(yè)粗心,因為以前都是他自己完成作業(yè),我們不會手把手去指導。但現在發(fā)現,這個方式有點失敗。孩子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特點,在一年級就把事情全都丟給他自己,導致的是他不知道怎么去組織和管理自己的時間,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選擇。所以我覺得,我們做家長的一方面要培養(yǎng)他自己的責任心,但同時要幫扶、引導著他。
我這里是一個很失敗的例子。聽了剛才幾位媽媽的分享,我覺得我就是屬于命令式家長,比如:衣服亂扔,撿起來!到處都是你的東西!我是比較兇的媽媽。他不聽話,我就懲罰,扣零花錢,結果根本沒有效果。哥哥更慘,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住上一段時間,又在姥姥姥爺家住一段時間,所以他會接受到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各種規(guī)則,很矛盾。哥哥現在12歲,六年級了,開始叛逆,我就更管不住他了。
攝影_姚曦
我跟我先生常常跟孩子吃喝玩樂,都像朋友一樣,在他們面前沒有威嚴,孩子不聽我們的。弟弟現在也是同樣的情況,比如我讓他寫作業(yè),他會說我不寫,我偏不寫。回想我自己小時候,是很害怕老師和父母的,他們說什么我就會很認真去做。當孩子這樣跟我對抗的時候,我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剛開始,我覺得跟孩子應該是平等的,要用充滿愛的方式去交流,所以從小什么事情我都跟他商量,一起得出結論,結果受到了家里老人和他爸爸的反對:你什么都尊重他,他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太遷就他了!他爸爸就是有點家長式的,用命令的方式,我讓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媽媽說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我覺得最失敗的就是我和他爸爸教育理念不一致,相互對立,沒有商量好就開始面對孩子的教育。我覺得他爸爸應該多來學習,他很少來參加家長會。孩子因為跟爸爸交流少,也缺乏男生應該有的勇敢、擔當和主見。
爺爺奶奶和我們父母之間的規(guī)矩有沖突,而我和他爸爸之間也有沖突,孩子很容易從父母、老人之間捕捉規(guī)則的不統(tǒng)一,我覺得一個家庭應該及時開家庭會議,定一個統(tǒng)一的家規(guī),這太重要了。
我對孩子的要求很低,只要她學習成績差不多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她每天都可以很主動、開心地去上學,積極地學習,然后有一些業(yè)余的興趣和愛好,這樣就夠了。
一二年級的時候,她和爺爺奶奶的關系特別好,但從三年級開始就不那么好了,我覺得跟年齡增長有一定關系。比如有時候爺爺奶奶同樣一句話說了兩遍,她就覺得啰嗦,開始找我或爸爸投訴。我跟她說,一定要站在爺爺奶奶的角度去想問題,你跟他們隔了兩代,他們說話的方式就是那樣的。
她還有一個弟弟,兩歲半,她經常會提意見,在家里要求公平,要求自己的待遇和弟弟的待遇是絕對一樣的。我說你們的年齡不一樣啊,她說年齡不一樣也必須要公平,如果你們做不到,也不要要求我做任何變化。所以我現在非常苦惱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孩子的家庭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現在我對女兒的教育方法也有些變化,以前我會給她安排好所有事情,比如周末時間?,F在我就會讓她自己來安排。比如,她說周末想出去玩,我就問她,是想先寫作業(yè)再玩,還是回來后寫作業(yè),你自己來定。做了選擇,就要做到,如果你沒有在自己安排的時間內完成作業(yè),那就取消出去玩的安排。效果非常好,她覺得如果自己做不到,就沒辦法提任何要求。
草堂小學三年級4班班主任唐芳 供圖_唐芳
在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制的感覺其實非常明顯:命令式,我們被迫按照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去做事情。而現在我們慢慢發(fā)現,應該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用更民主、平等的方式交流,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都會有很多幫助。
我家孩子現在快9歲了,其實在養(yǎng)育她的過程中我是有很多糾結的。我經常說,即使我們只是買了一個洗衣機,也會看看說明書,養(yǎng)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確實需要不斷學習。
我目前的狀態(tài)是這樣的:我心里有一個理想的跟她溝通的方式,我希望我和她能以朋友的方式相處,給她充分的空間,讓她自主發(fā)展。但現實是:該睡覺了,你怎么還不睡!我就忍不住去督促她。這種專制的情況會不斷出現,很矛盾。后來我認識到,可能在孩子低齡階段,有些東西確實需要去要求她、規(guī)范她,在大的民主氛圍下有一些具體的要求。
隨著她慢慢長大,我發(fā)現自己有時候挺巴結她的,巧的是,我今天開車的時候,恰好就收聽到董卿采訪《朗讀者》的一個嘉賓,這位男嘉賓說,我跟我兒子交流,我必須巴結他呀。要是我員工做錯了事,私下里我可能會提醒一次,如果不改,我公開場合再說一次,如果再不改,我就開除他。但對于我我兒子,我沒辦法開除他啊。所以很多時候,就怕朋友鏈條被破壞了,修復起來會很難,怕他把向我打開的那道門給關上了,不跟我溝通了。所以跟孩子交流很多時候是小心翼翼的。聽到他這么講,我當時就笑了,我覺得我有時候也是這樣的,尤其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會越來在乎溝通的方式,會尊重她。
對于我的孩子,從小我就慢慢引導他自己去做選擇,負責任,告訴他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我的,我一直在灌輸這個思想。包括做作業(yè),我從來不管他做作業(yè),我跟他說:你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哪怕要讓我這家長去談話,只要你愿意,你在面子上過得去,那也可以。然后我也會更多地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問題,比如,他想看會兒電視,想玩會兒游戲,我們會把規(guī)則先制定好,規(guī)則定好了,那么就不能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