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霞
【摘要】 目的:探究認知行為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選取近兩年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10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2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應激反應。結(jié)果:試驗組對血液透析的認識率(96.15%)、對并發(fā)癥的認識率(82.69%)、遵醫(yī)囑用藥率(100%)、合理飲食率(92.31%)、面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干預后的回避、屈服、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對尿毒癥血液透析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 認知行為干預; 尿毒癥血液透析; 自我護理能力; 心理應激反應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9-0066-02
近年來,尿毒癥的發(fā)病率不斷提高,患者由于病情反復發(fā)作以及本身腎功能嚴重下降,需要通過長期透析來進行治療,再加上患者需要承擔昂貴的治療費用,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方面的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恐懼、悲觀等心理,而長期持續(xù)的不良心理會導致患者自身的機體抵抗力降低,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預后,甚至加重病情,進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1-2]。為了更好地分析認知行為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應激反應的影響,特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選取近兩年的104例尿毒癥血液透析的患者,收集其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現(xiàn)將結(jié)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尿毒癥患者104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2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33~72歲,平均(48.35±14.73)歲;試驗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34~73歲,平均(47.92±14.12)歲。所有患者均進行血液透析治療3個月以上,同時每周充分、規(guī)律進行血液透析2~3次,并且病情也相對比較穩(wěn)定,排除標準:有嚴重的疾病、殘疾患者;智力認知障礙,患有精神障礙史;最近1個月內(nèi)服用抗焦慮抑郁的藥物或長期服用可導致抑郁的藥物,如利血平、西比靈等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透析時間、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告知所有患者將進行一項科學研究,但不告知其具體研究的過程、目的,防止患者出現(xiàn)心理暗示,最后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對照組進行血液透析的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在心理醫(yī)師的指導下,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情況,對其進行個體化的干預方案。即理性情緒訓練、放松訓練、健康教育。理性情緒訓練:改變患者的非理性觀念,進而改善其情緒障礙,解決其行為上的問題。(1)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診斷:主動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快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情緒以及行為問題,如患者缺乏營養(yǎng)知識、不能主動遵醫(yī)囑、情緒障礙等,并詳細記錄。(2)幫助患者進行合理認知:與患者共同討論一些典型案例,使患者首先意識到自己的哪些情緒是不良的、進而了解自己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不良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3)改變患者不合理信念:舉行講座、討論等,修正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并對其不合理的信念采用不斷辯論的方法,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是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應對方式是不利于疾病治療的,進而改變患者的不合理信念,重建理性認知。(4)最后幫助患者掌握并養(yǎng)成不斷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的習慣,擺脫原來的非理性認知,強化理性情緒認知的形成。放松訓練:在理性情緒訓練后進行20 min的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使其精神放松。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向患者詳細講解訓練的要領,并指導患者在床上隨意舒適地平躺,輕輕閉上雙眼,再隨著指導進行有意識地緊張放松肌肉,進而逐漸地放松全身,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相關知識指導,如為什么發(fā)病、有什么表現(xiàn)、如何治療、飲食上需要注意什么等,同時根據(jù)患者的治療進程,告知患者必須使用的藥物,讓患者對其有一個正確認識。認知行為干預每周進行1次,每次30~40 min。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應激反應。自我護理能力:包括患者對血液透析的認識、并發(fā)癥的認識、是否遵醫(yī)囑用藥、是否合理飲食等情況。心理應激反應的指標:根據(jù)SAS評分、醫(yī)學應對方式的測量表(MCMQ)的評分,即面對、回避、屈服的分數(shù)。MCMQ共20個項目,主要包含三種應對方式:面對、回避、屈服,并采用4級評分法進行評定記分,其中反向記分的有8條,然后對相對應的項目進行累加得分。SAS(焦慮自評量表):一共由30道試題組成,是用來測量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以及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等。若患者的得分越高,那么其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試驗組對血液透析的認識率、對并發(fā)癥的認識率、遵醫(yī)囑用藥率、合理飲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心理應激反應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的焦慮、回避、屈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干預后,試驗組干預后的面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血液透析過程中,患者需要忍受身體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進而出現(xiàn)生理和心理上的過度應激反應[3]。在很多的生活事件上,患者出現(xiàn)焦慮不安等心理問題,常常是因為患者本身的非理性認知和行為,而不是由于事件本身因素[4]。而認知行為干預(CBT)主要通過理性情緒療法來改變患者對生活事件的錯誤認知,再加上行為訓練,如肌肉放松訓練等,使患者能夠改變原有的不理性認知,進而以理性的思維去處理過度的心理應激反應[5]。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后對血液透析的認識率、對并發(fā)癥的認識率、遵醫(yī)囑用藥率、合理飲食率、面對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后;其干預后的回避、屈服、SAS評分也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因為認知行為干預首先通過理性情緒療法和肌肉放松訓練來改變患者以往錯誤的認知,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進而會采用理智的思維來面對所患疾病,更好地調(diào)節(jié)自我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出現(xiàn),降低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使其心理處于健康狀態(tài)[6-7]。再通過健康教育的落實,使每一位患者能夠基本掌握其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促進患者康復[8]。
因此,對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尿毒癥患者來說,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幫助其理性的應對,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秀羽,王旭斐,楊秀華.認知行為干預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療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0):30-31.
[2]周桂霞,劉建軍,張麗萍,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團體認知行為干預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9):829-831.
[3]劉麗,安麗偉,劉璐,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病人首次血液透析時心理狀況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3):625-626.
[4]王新歌,樊少磊,韓晗.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3):207-209.
[5陳雪玲.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9):837-839.
[6]黃麗,賴靜.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5,27(2):309-311,314.
[7]劉麗,矯健梅,安麗偉,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誘導期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狀況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5A):1230,1232.
[8]王新歌,樊少磊,張守梅,等.認知行為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8):744,746.
(收稿日期: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