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摘 要】高中階段的哲學教學具有很強的應試教育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時都以背記為主,實際上脫離了哲學的場域,偏離了哲學的教學目的。本文將著重介紹高中哲學教學中對哲學場域的背離情況,以及如何在哲學教學中讓學生進入到哲學場域中去。
【關鍵詞】高中教學;哲學教學;哲學場域;疏離;進階
前言
哲學在高中政治中是較難的一個知識點,許多學生在這方面存在理解困難,為了應付高考而將哲學縮減成考試會考的知識點死記硬背。但是這種行為根本沒有從理解哲學的方向出發(fā),也是背離哲學場域的一種行為。那么,如何進入哲學的場域,如何學習哲學才是正確的方式?
1.高中哲學教學中對哲學場域的疏離
1.1應試教育的影響
高中課程中,哲學的部分基本集中在政治這門課的第一本書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了幾個部分進行教學。本來哲學部分的教學需要教師重點講解,讓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并且運用,但是高中階段的學習非常緊張,大部分學校一般都要在高二下學期之前將所有書本內(nèi)容全部結(jié)束并且進入復習階段。這就導致了真正分配給哲學學習的時間實際上是非常短的,時間上的不充足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差,于是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應付考試,大多采取了壓縮知識點的方式。即是按照高考的考試大綱,推算出歷年考試??嫉膸讉€知識點,壓縮成文字讓學生進行背誦,遇到題目的時候套用即可。這種方式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只顧著將知識點背記下來,忽略了理解哲學,也就對哲學的場域逐漸疏離。但是,哲學的真正本質(zhì)并不是書本上固定的知識點,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智慧的濃縮。學生在背記知識的時候知道了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但是這句話只是結(jié)論,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根本沒有站在哲學的場域內(nèi)思考這些問題,而是將他們作為文字文本背誦而已。學生在哲學中應該得到的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萬物都是有規(guī)律的,那么是否我們就應該遵從規(guī)律?規(guī)律不能被人為的創(chuàng)造而只能利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利用規(guī)律?這些才是哲學教學中學生應該思考的問題。但是應試教育中的高考壓力和時間上的緊迫使得教師和學生都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更加糟糕的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對哲學形成了一種定式,認為哲學就是那些他們背下來的文本,以至于在大學中再次接觸哲學課程的時候,他們也提不起興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哲學,這是一種持久性的對哲學場域的背離。
1.2學習難度的障礙
不僅是時間上的和應試教育方面的壓迫,學生對哲學場域的逐漸疏離的原因還體現(xiàn)在哲學的學習難度上。上文中提到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某些文字知識,它不是靠背誦知識點就能理解掌握的,從這方面就能看出,哲學的學習實際上和學生接觸到的其他文理科目都不一樣,它的學習難度更高。老子的無為而治究竟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哲學思維,西方經(jīng)濟又是如何利用剩余價值理論剝削工人,人類如何和自然和平共處,應該參照什么樣的哲學理論?學生背下了書本上的文字,但卻沒辦法將其理解運用。而且近幾年隨著教育標準的變化,高中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學到的東西能夠靈活運用起來。因此學生在哲學方便遇到的問題也更加靈活,即使是應試教育的題目,也在要求學生對哲學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有關,學生在文科的學習中,總是習慣性地以背為主,放松了對問題的理解,認為那是理科生的學習方式。實際上哲學方面根本不能依靠死記硬背,從哲學問題從來沒有唯一確定答案這一點就能看出,哲學問題是不存在正確答案的,它的答案千變?nèi)f化,在答案的部分只會給出一個范圍,學生答出范圍內(nèi)的答案即可。這個范圍,某種程度上,也是哲學場域的一種體現(xiàn),學生只有走入哲學場域,理解哲學問題,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才能得出場域內(nèi)的所謂正確答案。
2.高中哲學教學中對哲學場域的進階
2.1從哲學史入手
學習知識講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剛剛接觸哲學就讓學生明白世界是物質(zhì)的這個概念,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那么我的思維也是物質(zhì)的嗎?”這種疑問。首先學生應該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個了解的過程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哲學史。哲學史不是要教師給學生說某某人在某時候說過某句話,而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哲學的方法,從唯物唯心的爭辯,每一個哲學家為這個最基礎問題做出的貢獻,然后導向馬克思對前人的經(jīng)驗做出的總結(jié)而得出的結(jié)論。學生會跟著老師的講述走,他們思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前人遇到過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逐漸被前人解答的過程,就是學生了解哲學的過程,也是他們逐漸進入哲學場域的過程。在了解哲學史之后,學生對于書本上知識的來源有了了解,就不會突兀地對某一個知識點出現(xiàn)理解困難。比如上面提到的思維是不是物質(zhì)的問題,這一點原本就在唯心唯物的爭辯中出現(xiàn)過,馬克思將其解釋為產(chǎn)生思維的大腦是物質(zhì)的,于是究其原點,思維仍然是物質(zhì)的產(chǎn)物,世界從本原上來說仍然是物質(zhì)的。哲學史的學習大部分都要依靠教師的講述,學生這種聽故事的學習方式非常放松,能夠讓學生與艱澀的哲學知識之間的障壁逐漸軟化,讓學生對哲學的陌生感降低。在面對哲學問題的時候,學生也會知道前人得出這個結(jié)論是用什么樣的邏輯思考出來的,因此也獲得了哲學思考的能力,而哲學思考的能力才是哲學真正想要教授給學生的。
2.2提高理解能力
恩格斯曾表示“人在知道辯證思考之前,就已經(jīng)學會辯證思考了?!睂嶋H上書上的哲學問題學生不一定就不知道,只是他們在此之前并沒有如此透徹地思考過。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規(guī)律的存在,日升月落都是規(guī)律,甚至人的行為歷史的發(fā)展都有其規(guī)律可尋。但是學生在學習哲學知識的時候會對規(guī)律這個問題產(chǎn)生陌生感,原因就在于他們之前并沒有將自己所理解的東西稱作為規(guī)律,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將哲學概念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哲學親民化,讓學生找到進入哲學場域的方法。比如讓學生思考朱元璋結(jié)束了元朝暴政,建立明朝,那么朱元璋本人作為英雄人物是否對新王朝的建立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個問題就是哲學中關于歷史是否也具有規(guī)律這個知識點的具體問題,學生會面對朱元璋重要還是和他一起結(jié)束元朝的人民重要,于是會發(fā)現(xiàn),即使沒有朱元璋,當時人民期望元朝的終結(jié)的愿望依然會爆發(fā),也許會有另一個領導他們,但是新王朝勢必還是會建立起來。于是學生就會明白為什么在歷史發(fā)展中,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力軍這個問題,同時也會明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就是歷史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xiàn)。進而學生可以思考,當今我們處于整體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如何持續(xù)維持統(tǒng)一?這就聯(lián)系到了規(guī)律不能人為更改,但是可以利用規(guī)律的哲學知識上,學生就可以明白,當下局勢穩(wěn)定的方法,應該從以往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中找。這種方式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對于哲學問題的理解能力,在哲學的場域內(nèi)思考問題,在應對哲學問題時也可以游刃有余地解決,對于即將到來的大學的哲學課程,則是打好了思維方法上的基礎。
3.結(jié)語
高中哲學教學中出現(xiàn)的學生逐漸對哲學場域疏離的問題,主要原因多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壓迫,以及哲學本身理解上較為困難。針對這些問題,高中哲學教育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從哲學史入手,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兩個方面。加深學生對哲學問題的理解,讓學生逐漸進入哲學場域思考哲學問題。這樣才能緩解對哲學場域逐漸疏離的問題,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哲學成績。
【參考文獻】
[1]侯丙孬.高中哲學教學中哲學“場域”的疏離與進階[J]. 教學與管理.2016(33):96-97
[2]楊學芳.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哲學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0(05):35-36
[3]鄭丹.“故事敘述”理念在高中哲學課教學中的運用[J]. 才智.2016(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