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鴻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摘要】課余體育訓練是以生為本、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教育舉措。我們應當因地制宜地采取恰當的措施,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引導學生切實進行訓練,使他們獲得終身可持續(xù)的體育能力。文章在分析高職院校課余體育訓練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策略,從求遠、求實、求活、求新等四個方面略加闡述。
【關鍵詞】課余體育訓練;高職院校;策略
體育活動能夠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課余體育訓練指向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劃,意義非凡,更是舉足輕重。然而,高職院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狀況并不樂觀,學生的體育素質并沒有得到充分培養(yǎng)。根據現有的調研資料,高職院校體育師資相對薄弱,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參與度低,這對于高職生的體育素質的培養(yǎng)構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
一、求遠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時間雖然較為短暫,但是如果從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著眼,學校應當具有長遠眼光,切實為他們的一生負責,幫助他們奠定厚實的自覺進行體育健身的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另外,從高職院校自身發(fā)展來看,高職院校也應當積極作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的氛圍。這樣有利于提高學校自身的知名度,全面落實國家教育目標。
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具有戰(zhàn)略眼光,從長謀劃,認真地規(guī)劃課余體育訓練,形成系列課程,建章立制,確保建立起長效機制,推動課余體育訓練的良性發(fā)展。
二、求實
有了宏大的長視野規(guī)劃,落實到具體操作上,務必講究實效,踏踏實實,一板一眼。一方面緊密結合國家、地方的相關的體育工作要求及臨時的體育活動推進,一方面要堅定執(zhí)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中長期規(guī)劃。
扎實,忌形式主義。所謂扎實即課余訓練工作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jié),有實效,切忌走過場。體育教師要主動跟進,加強觀察和指導,及時干預,約束學生切實堅持訓練。筆者曾指導學生開展太極拳體育訓練工作。一開始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是不少學生缺乏意志力,漸漸掉了隊。我發(fā)現這種情況后,及時召集他們,嚴慈并用,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吸引了全組學員按時訓練。也有的學生不肯從一招一式開始,苦練基本功,倒喜歡太極拳表面的花架子。筆者一方面講解太極拳外柔內剛的特點,使學生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一方面詳細講解每一個動作,指點他們精準體現動作路線,彰顯太極功力。這樣,學生就能夠扎實地做出太極動作了。
三、求活
求活,但忌自由主義。所謂活指在訓練項目、訓練時間、訓練方案、訓練評估等幾個方面,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切忌隨意性。
(一)項目選擇要靈活
課余訓練的項目選擇不能行政命令式的單一化,因為不同高職院校的體育發(fā)展水平并不相同,常規(guī)開展的體育訓練項目的側重點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選擇體育訓練項目也應該有一定的自由度。另外,不同個性、不同興趣的學生對體育訓練項目的選擇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傊?,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各方面的條件和多數學生的興趣,在每一類運動項目(如球類、田徑等)中選擇若干動作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確定的內容范圍,選擇一兩個項目作為學習的內容[1]。
(二)因材施教要靈活
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跨入成人行列,應當擁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展開訓練。一是針對不同群體的學生調整訓練的強度、頻度和時間,二是針對體育能力較弱的群體,采取更加貼心的指導和服務。我校的籃球訓練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傳統(tǒng),摸索出了一整套寶貴的經驗,能夠針對不同的球員,量身定制訓練方案,提高了中鋒、邊鋒、后衛(wèi)、前衛(wèi)等的培養(yǎng)質量。這是因為我校向來重視觀察、研究每一個籃球隊員的發(fā)展?jié)摿桶l(fā)展方向,逐一設計他們的具體訓練方案,并且針對他們的個性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三)評價標準要靈活
恰當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認清自身的體育訓練水平,掌控訓練方向,從而更進一步增強訓練的針對性。另外,中肯而誠摯的評價還能夠激起學生的訓練熱情,引起他們深度的共鳴,獲得心理的暗示、情感的感染,促使他們不斷地發(fā)揮出體育潛能。當然,個體的差異性也要求評價的差別化、層級化,精準地給參訓學生定性、定量的評價,使他們不斷地反省自立。為此,我們應當掌握評價的原則、方式方法,不妨把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tài)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并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
四、求新
體育訓練的良性推進除了重視傳統(tǒng)的訓練項目和借鑒訓練經驗之外,為了增強學生訓練的興趣,提高訓練的效率,我們可以不斷地創(chuàng)新訓練的形式,引入新的資源,革新訓練形式。
(一)項目上求新
傳統(tǒng)的訓練項目當然要保證其完成國家課程目標,落實具體的教育教學任務和要求,但是新的項目勢必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適當地開發(fā)新項目,以新帶舊,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新事物不斷追求的渴望。然而一定不能讓新項目沖擊教學任務中舊的傳統(tǒng)教學體系,確保不能出現以次代主的情況。
(二)訓練形式上求新
傳統(tǒng)枯燥的訓練形式不必排斥,因為沒有大量的訓練不可能形成超強的體育能力。但一味超強度的訓練不可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為了達到同一種訓練目標,我們可以篩選優(yōu)化出最佳的形式,如競賽性訓練、游戲式訓練、指導性訓練、置換場地訓練等多種形式。只要適合我們的學生,就是最佳的選擇。當然,這種求新不是為了求新而求新,而是必須遵循科學規(guī)律,確保訓練效果。
(三)訓練主體的求新
同一教師對同一項目的訓練勢必會深深打上個人烙印,不同教師對同一項目、群體或個體組織訓練,會給學生提供多樣的訓練思想、方法,使得學生能夠汲取眾家之長。不過,這必須在確保不同教師的訓練理論和體系能夠融合的條件下才能執(zhí)行。我們還可以選擇學生中的佼佼者,使他們適當地發(fā)揮示范作用。學生中的優(yōu)秀者往往具有很強大的輻射效應,刺激其他學生爭先恐后地展開訓練。
不少學生對街舞情有獨鐘,筆者即組織他們展開訓練。一方面成立街舞訓練指導小組,組建一個具有嚴明紀律的街舞隊;一方面鼓勵他們借助多媒體,搜集大量的視頻,觀看表演者的每一個動作,研究他們的表演風格,利用一切閑暇時間,鼓勵成員之間互幫互助,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走出去,請進來”,以表演促訓練,以比賽練表演,形成“訓練-表演-比賽-訓練”的良性循環(huán)。這種訓練效應自然地輻射到其他傳統(tǒng)訓練項目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田振停.關于高職院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幾點思考[J].教育界,2015(0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