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積累語文知識,養(yǎng)成語文學習良好習慣,激發(fā)語文學習濃厚興趣,初步形成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教學的研究與改革也從未停止過,但實際情況卻遠不如人意,語文教學的投入與產(chǎn)出比嚴重倒掛,本文用結構思維的方法,從幾個常見的角度,尋找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
【關鍵詞】語文生態(tài);碎片閱讀;強迫學習;精致課堂;疏離經(jīng)典
武亦姝憑借詩詞大會的出色表現(xiàn),成為網(wǎng)紅。讓我們在驚嘆于她的詩詞儲備的同時,不得不反思今天的初中語文教學,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怎么啦?怎么就培養(yǎng)不出更多的詩詞大家、散文大家、語言大家!拋開母語這一重要因素,單就作為一門初中主干學科而言,語文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筆者想從農業(yè)生產(chǎn)中的墑情角度,來粗淺地分析影響初中生語文營養(yǎng)吸收的因素,旨在找到初中語文改革的下刀口,努力回歸初中母語教學的正途:
一、生活語文生態(tài)沙漠化——水源緊張
生活是語文學習活的源泉。只有熱愛生活,主動親近生活,做有心人、有情人、有思人,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語文之妙??墒聦嵣铣踔猩池摿酥锌贾兀倭诵W生的自由和天真,多了題山卷海。學生進了初中門,便難得有機會接近萬花筒般的社會;只有“白+黑”和“5+2”,沒有休和息;只知數(shù)理化,不知有自然。筆者班上有“學霸”,居然還沒有走出過南通。朱熹曾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绻緮嘟^了與生動生活的聯(lián)系,就無法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料,也就不可能化為學生“機體”的血肉,也不會成為學生靈活運用的語文能力。只知語文課本知識滾瓜爛熟、顛來倒去,不接觸活的語境,就如同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對付一張中考語文試卷可能有效,但在社會大考場中卻只有“烤焦”、“烤糊”的份,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就是割裂生活語文的沙化教學。
二、全民碎片閱讀常態(tài)化——化肥催旱
閱讀是獲取知識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語文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初中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讓學生具有閱讀能力,在閱讀中注重情感體驗、積累經(jīng)驗,能夠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初中語文教學應該利用課堂,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愉悅。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加上手機微信、QQ等跨平臺的通訊工具被廣泛運用,人們已經(jīng)隨時隨地通過平臺進行信息交流,海量信息鋪天蓋地,全民碎片閱讀成了常態(tài)。我們的初中生在不知不覺的熏陶中,愛上了這種不辨真假的閱讀。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一樣,在感受感官刺激的同時,麻痹了他們的心性,誤導了他們對閱讀的理解,甚至正在反噬著我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就像土地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僵化,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的“土壤”也在全民碎片閱讀的催化下,不斷消耗水分,旱情嚴重。
三、中考應試學習強迫化——暴曬蒸發(fā)
理想的初中語文課堂,是詩意的,是充滿生活氣息的。雖然,素質教育、素養(yǎng)教育早就被社會認同,但實際上迫于家長“學優(yōu)則仕”、“望子成龍”的期望,學校優(yōu)分、均分的指標壓力,再詩意的老師也必須直面現(xiàn)實,把自己變成榨取考分的機器。于是,初中語文學習不再是一種成長的需要,而是變成滿足家長所謂“愛子心切”的必須,變成制造老師所謂“教學業(yè)績”的必須。中考的優(yōu)勝劣汰高比例,迫使初中語文教學畸形存在,每天只有做不完的作業(yè),做不完的試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初中生每天的家庭作業(yè)時長在6到7個小時,基本是清一色的試卷、練習,只做不講,而且日日練、周周測、月月考,這樣機械、單調、逼迫式的學習,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勢在必然,初中生逆反心理更會進一步放大了厭煩情緒。這樣的教學,對一部分學生來說,不談能成才、成家,不談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就是堅持讀完初中學業(yè)都變得奢侈了。如同農業(yè)生產(chǎn),幼苗需要呵護時候,偏偏把他放到太陽底下暴曬,結果只有一個——水分蒸發(fā),土壤干裂,苗根干枯。
四、語文課堂設計精致化——過度打理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就是在45分鐘內,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健全的人格、文學的素養(yǎng),喚醒學生生命的激情、語言的思維,孕育學生遠大的抱負、語文的能力。要想接近目標,必須“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堅持個性備課,將教材拿來為我所用,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獨運匠心,選擇恰當?shù)姆椒ā:樽诙Y先生推崇的初中語文教學的十個境界,其中境界十恰如其分的詮釋了真意:如話家常,平易樸實。而不是精雕細琢、反復磨課的精彩絕倫,過度注重完美、震撼的課堂形式,只會不自覺地把學生物化,或者過分堆砌教育教學理論。
時下,運動式跟風學習某校模式的做法,其實是舍本逐末的從眾心理;勞民傷財?shù)膬?yōu)課評比,更是各方追名逐利的共同結果。他們的共性,都是精致化設計語文課堂,表面看總是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毫無半點意外,實質是在成功表演的背后,隱藏著無窮的后患。如同過分打理的農作物,不僅誤傷到了作物本身,還騰空了作物根部土壤,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發(fā)。
五、經(jīng)典閱讀消費奢侈化——干燥無雨
經(jīng)典閱讀變得越來越奢侈,像只有少數(shù)富豪才能消費得起的游輪、私家飛機,進不了尋常百姓家一樣,更讓初中生覺得可望不可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普遍的浮躁氛圍,使學生不想靜下心來閱讀經(jīng)典;上文提到的碎片閱讀,侵占了學生的經(jīng)典閱讀;初中語文老師急功近利心理,又實際上逼迫學生遠離經(jīng)典閱讀;初中高強度、大題量的學習節(jié)奏,更使學生無法分身感悟經(jīng)典的慢閱讀、精閱讀。就這樣,凝聚著千百年人民智慧的經(jīng)典,遠離了初中語文教學。即使是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短文,也一樣被拆解的支離破碎,誦讀也不是為了體驗和共鳴,已經(jīng)失去了經(jīng)典本來的意義和作用,甚至還會讓學生對經(jīng)典閱讀,產(chǎn)生害怕“洪水猛獸”一樣恐怖的心理陰影。
以曲為美的價值觀,決定了舍本逐末的追求。這樣的閱讀和閱讀教學,如同農作物在斷了江河的水以后,又吹走了天空的云和雨,加劇了旱情。
墑情已經(jīng)粗略地鑒定、分析完畢,旱情觸目驚心,旱情火燒眉毛??购稻葹膭菰诒匦?、時不我待,而如何救,需要科學論證、全面統(tǒng)籌、果斷決策,需要共同參與、同心戮力、整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