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棟,劉 斌
(阜陽師范學院 a.保衛(wèi)處;b.商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論概率論在高校學生德育工作中的應用
張棟棟a,劉 斌b
(阜陽師范學院 a.保衛(wèi)處;b.商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德智融通是最大限度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在不斷自我完善之中塑造良好素質的必由之路。堅持知為載體,德融其中;找準學科之間的最佳融和點;找準與時代脈搏的融合點;注重把握方式靈活,聯(lián)想靈活;實現獲知長識,德智雙豐。
智德融通;融合點;思想品德;概率統(tǒng)計
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課是使人“成為人的學問”的有效載體。因此,它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yǎng)合格的、健康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1]什么是適應社會需要的人?簡單地說,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較高智力水平的人,即德才兼?zhèn)洹?才也,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它涵蓋了現代教育范疇中德育與智育的兩個主要方面。德育主導智育,智育承載德育,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進。因此, 任何學科的科學,都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師不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學生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而且要向他們講解產生這些知識的精神因素。學校開設的各門課程既要用知識充實學生的頭腦,也要點燃他們的心。有研究者認為,目前德育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德育與智育不能實現有效的融合。從這種意義上說,實現德育與智育的一體化,是提高德育成效的根本途徑和必然選擇。[2]
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才能做到將其與其他各門學科相融合,在收獲“知”的同時,使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只要做到:“遵循一個原則”“明確兩個結合點”“實現一個靈活”,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有特定的客觀背景和主觀誘因,尤其是在應用中更能凸顯出人的觀念與知識的價值。如概率論理論是關于偶然世界的規(guī)律性,它所研究的隨機現象是偶然的,但又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偶然中蘊含著必然。[3]這正印證了恩格斯的話:在表面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隱藏的規(guī)律支配的。類此者舉不勝舉,因此使得德智融合有可能。但隨著知識的拓廣和思維的發(fā)散,“德”的滲入也可多角度、多側面,在諸多的選擇中,一方面要強調精準,另一方面更要強調貼切。只有這樣,一旦蘊含在“智”中的有關綜合素質的目標和方法的“德”被挖掘,并引導其努力付諸實現,就能較好的達到德智的有機融合,并能收獲理想的成果。所以,不管在何種情況下,要明確一個原則:“知為載體,德融其中,獲知長識,德智雙豐”。概率統(tǒng)計與大學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融合也不例外。
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及教學目標,要把他們有機的融合是需要用心設計的,否則,就可能顧此失彼。作為兩學科而言,不管誰作為載體,都要達到兩者共贏,而且是雙向的。同時要以生為本,因為他們是學科相融的最大受益者。
2.1 概率統(tǒng)計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融合點 概率統(tǒng)計與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學科,前者是研究隨機現象的科學,后者是“促人成為人”的學問,截然不同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該怎么融合?在傳授概率統(tǒng)計知識時不忘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當然,對于大學生品德修養(yǎng)中的一些理論及實踐也可用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的知識去說明和證明。但不管是由此到彼還是由彼及此都應該是路途通暢自然而然,這就是最佳融合,銜接點即為最佳融合點。比如,職業(yè)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階梯,擇業(yè)是人生道路的抉擇,要讓每個大學生命明白影響職業(yè)選擇的個體因素,積極做好擇業(yè)的各方面準備,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能心無大志,到時“碰運氣”。尤其是后者,結果是很糟糕的,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下述一個概率論問題的解決就能讓這些學生明白了為什么。
例1 某人聲稱能以90%的準確性區(qū)分兩種不同的酒,并以此自薦做酒廠的推銷員,為了驗證真?zhèn)?,廠方讓他做品酒鑒別試驗9次(每次品嘗后間隔一段時間)。廠方許諾,若在9次中至少有6次正確,這人可被錄用,試問:(1)上述方法是否能使廠方不受冒牌者的蒙騙;(2)如果這人真是品嘗行家,他是否一定能被錄用。
對于上述問題,概率論是如下解決的:
(1)假設這個人沒有區(qū)分兩種不同酒的能力,完全靠猜測,那么他只能以50%的可能區(qū)分不同的酒,在9次試驗中,他必須至少猜中6次才被錄用。由二項分布概率公式:
即如果他全是靠猜測,被錄用的概率僅是0.254,可見廠方不會輕易受騙。
(2)如果此人講得情況是真實的,即他能以0.9的概率準確區(qū)分任意兩種不同的酒,那么
可見,若此人果真是品嘗行家,那么他被錄用的概率是0.9916,不被錄用的概率僅是0.0084,此是小概率事件,我們認為一般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所以如此而為確能保證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由此引導學生如下思考問題:如果我們因經不起誘惑,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一次得計,長期而為會怎么樣?相信他們都會感到,盡管此事被別人發(fā)現的可能性很小,但多次去做終會被發(fā)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為。因此,強力控制自己,踏踏實實做事,誠誠懇懇做人應該成為自己的座右銘。
2.2 內因與外因的融合 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引起學生的強烈追求和主動進取時,才能發(fā)揮其對學生身心的巨大塑造力。社會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鼓舞,利用概率統(tǒng)計的廣闊背景及廣泛的應用,注重挖掘與時代同節(jié)拍的有利于塑人的強音符,會引起強興趣,強震撼,從而形成持續(xù)的正能量。比如,誠信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誠無以修身,不誠無以成家,不誠無以立國。[4]利用貝葉斯公式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伊索寓言中“孩子與狼”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同學們從量的側面看到不誠實將失信于人,從而養(yǎng)成堅守誠信的理念和行動。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的出色表現很好地詮釋了的中華體育精神,展示了“團結奮斗,頑強拼搏,永攀高峰”的中國女排精神,振奮、鼓舞無疑會激勵同學們對求知欲望和主動進取的強化,若能結合概率論的知識加以細化,效果可能會更顯著。如利用概率的加法公式從量的角度展示“團結就是力量”,結合中國女排的表現思考,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印記就會更深刻。心中有理念,困難面前就能“頂得住”,堅持,逆境也不言放棄,堅持,朝著成功疾志不移。這是中國女排精神的核心。聯(lián)系到概率統(tǒng)計中的一些命題的證明,若有這種精神引導和支撐,不但可以取得成功,而且還可以事半功倍。如“泊松分布的可加性”的證明、“多項分布的邊際分布”的求得等。
求X與Y的概率分布。
根據多項分布及二項分布的產生背景,顯然可知所求兩個分布一定是二項分布,有了這個目標,就可以從解題開始就緊盯住這個目標,并堅定不移的朝著他逼近。
諸如上述問題,在解題之前我們就已清楚地看出或者較大可能的猜到了目標的身影,成功的欲望和認知結構中信息的聯(lián)姻使我們明確了前進的腳步,那就是將目標析出,余下的經過一番數學處理(乘或除上一個因子),保持原式恒等候就自然而然變成“1”了。
往往目標的實現并不像上述問題那么順暢,但只要看準目標,不斷地追求和努力也必將能成功。
例3[5]一礦工被困在有三個門的礦井里,第一個門通一個坑道,沿此坑道走3小時可到達安全區(qū);第二個門通一坑道,沿此坑道走5小時又回到原處;第三個門通一坑道,沿此坑道走7小時也回到原處。假定此曠工總是等可能地在三個門中選擇一個,試求他平均要用多少時間才能到達安全區(qū)。
解 設該礦工需要X小時到達安全區(qū),則X的可能值為
3,5+3,7+3,5+5+3,5+7+3,7+7+3,…
從上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從問題的本身,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都可以啟發(fā)同學學會全面的思考問題,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學會轉換思維方式,堅定目標,認清方向,經過一番努力,就會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
要做好學科之間的融合,作為融合者的教師,首先要有寬泛的知識空間,要熟悉所融合學科的知識體系和教學目標,這是構成學科最佳融合的基礎。次之,要善于引導,要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漣漪盡后跡依在,必須把握“靈活”。
3.1 方式靈活 要注重融合實效,就要因人因材靈活使用多種方式,可講授,可討論,也可通過做練習拓廣。在形式多變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始終以極大的興趣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學習,方能獲得智和德的雙豐收。
3.2 聯(lián)想靈活 德融于知,德智雙贏,不能只局限于一個問題,或者一個學科,甚至一個時段。對于教師而言,要形成職業(yè)規(guī)范,善于發(fā)現“德”的元素,精心構思,靈活策劃;對學生來說,要促成一種習慣,在問題解決中積極思考,獲知塑德,靈活聯(lián)想。相信在老師的有目的引導教誨和學生們的努力實踐下,就會在彼此之間出現一條“德”“智”通道,在教書育人之中發(fā)揮出顯著地作用。
總之,大學生人格發(fā)展雖在總體上呈現積極向上的共性,但同時也表現出一些過程中的不平衡,致使一些人人格發(fā)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6]德智融通是最大限度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在不斷自我完善之中塑造良好素質的必由之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及未來社會的需求都要求我們積極去實踐。教師是教育目標的組織實施者,是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者。[7]相信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這條路會越走越寬,在育人工作的實施中持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
[1] 林木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教學實效性的方略[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12- 15.
[2] 楊國欣.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及其一體化實現途徑[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9(9):9- 11.
[3] 張德然.概率論思維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4:5.
[4] 張棟棟,陳睿.關于誠信缺失的時序性與引導策略的時效性[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95- 97.
[5] 茆詩松,程依明,濮曉龍.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6] 張棟棟,劉麗,劉斌.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與大學生人格成長[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1- 93.
[7] 蕭宗六.學校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
[責任編輯:張永軍]
On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Statistics in Morality Construction
ZHANG Dong- donga,LIU Binb
(a.Seurity Department; b. School of Busines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Anhui , China)
The consilience of wisdom and morality is the inevitable course to maximally motivate the zeal and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mselves constantly to mold good quality. It is essential to insist on knowledge as carrier with morality inside; to capture the best point of merging subjects together and the best point of catching up with the pulse of era; achieve the abundance of wisdom and morality with the flexible approaches and association.
consilience of wisdom and morality; merging point; ideological morality; probability statistics
2017-03-13
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2012SQRL118)資助。
張棟棟(1979—),男,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學院保衛(wèi)處政工師。
O212 ;G641
A
2096-2371(2017)02-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