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仕紅
【摘 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而學生的課堂學習差錯是一種特殊的、巨大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從發(fā)展的角度認識這些錯誤的價值,要允許、認同和接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操作、分析、思考交流探索錯誤根源,因勢利導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那么,錯誤將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資源,我們數(shù)學課堂教學也因“錯誤”而精彩。
【關鍵詞】錯誤;探究;課堂;精彩
數(shù)學課堂上不僅是師生對戰(zhàn)的“戰(zhàn)場”,也是師生出錯誤的場所,更是糾正錯誤的陣地。在學生眼里,錯誤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恥辱。在老師眼里,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常常避之唯恐不及。錯誤如果處理不當,將會給教學帶來困難或是意想不到的“麻煩”,從而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如果教師充分地加以利用,加以點撥,加以探究,加以交流,充分利用錯誤資源,適時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從而因為有錯誤讓課堂更精彩。
一、用錯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fā)展。例如,我們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乘法運算,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小華有兩盒糖果,第一盒有6塊,第二盒也是6塊,小華一共有多少塊糖果?小紅也有兩盒糖果,第一盒6塊,第二盒5塊,小紅一共有多少塊糖果?由于學生這學期接觸的都是乘法,學生容易寫成6×6=36(塊),5×6=30(塊)。作為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不斥責、挖苦學生。面對學生已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也應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替學生想想,想想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況和情緒,并利用學生的錯誤激發(fā)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利用粉筆頭當糖果,兩盒粉筆頭各放6個,和兩盒分別放6個和5個,然后通過學生去操作,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探究出來的知識有成就感,滿足感,在快樂中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豐富了數(shù)學課堂的情趣。
二、用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
出現(xiàn)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要從學生的現(xiàn)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如我班三年級學生有這樣一道題:小明的家離學校有320米,小明每天從家到學校要走兩個來回。他每天要走多少米?有一個學生知道兩個來回其實是走了4次,可是他寫的算式卻是:320÷4=80(米)很明顯,他沒有弄清題意。多數(shù)學生不用畫圖的方法幫助理解,在理解題意上也不想花太多的時間。還有一道這樣的題目:3只小兔一個星期挖了189千克胡蘿卜,平均每只小兔每天挖了多少千克胡蘿卜?有不少學生只計算了一步:189÷3=63(千克)。也有的學生知道一個星期有七天,要求每天挖的胡蘿卜要平均分成7份,可是他又忽略了3只小兔這個條件,只計算了一步:189÷7=27(千克)。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學生沒有深入理解題意,沒有認真理解題目當中關鍵詞語的意思,沒有認真分析題目中所有的條件之間的關系,以及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其次,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從多個條件中來選擇兩個有相關數(shù)量關系的條件來進行計算感到困難。往往把沒有相關數(shù)量關系的數(shù)量也進行計算。又比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商店4天賣出了8箱冰糕,每箱有30支,一共賣了480元錢。每支冰糕多少錢?平均每天賣多少支冰糕?有不少學生這樣寫算式:8÷4=2(箱)2×30=60(支)60÷30=2(元)答:每支冰糕2元錢,平均每天賣60支冰糕。很明顯,他計算每天賣多少支冰糕的過程是正確的,而在計算每支冰糕多少錢時出現(xiàn)了錯誤,因為每天賣的60支冰糕和每箱冰糕30支這兩個條件與冰糕的價錢是沒有關系的,它只能算出這60支冰糕可以裝成兩箱。要想計算出每支冰糕的價錢,就得找出賣冰糕所收入的錢數(shù),因為在收錢是是按每支冰糕的價錢來計算的。所以在這里480元才是計算每支冰糕多少錢的有效條件。應該找出賣冰糕所收的錢與相對應的冰糕的支數(shù)才能計算出每支冰糕多少元錢。這時,教師必須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
三、用錯誤美麗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每個數(shù)學老師都會經(jīng)常遇到與上面這個教學實例類似的情況,但不同的處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學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當學生的思路超出或是偏離了我們預定的設想時,我們一定不要急于下結論,而先聽聽學生自己的分析,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或許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即便真的錯了,那也是一次有價值的體驗、一種資源。我的數(shù)學教學中就有這樣的實例:小紅家住在5樓,每層樓之間有20個臺階,小紅每天上學往返2次,今天她一共走了多少個臺階?生1:20×5=100(個)2×2=4(次)100×4=400(個),生2:20×4=80(個)2×2=4(次)80×4=320(個),兩個男生答案不一樣,而且都認為對方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急于下定論,征求他們的意見,去爬樓梯,親自體驗,學校正好有5層教學樓。當他們氣踹噓噓回到座位時,答案不辯自明,同時把他們的親身體驗分享給其他同學,那我就可以省講解之舌,何樂而不為呢。試想:如果我當時在課堂上輕易地包辦代替,將正確的結論呈現(xiàn)出來,而不就錯因勢利導,那么,這么好的教學契機就會錯過,而學生就不會獲得良好的思維空間,更不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將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有機結合,在師生不斷地“識錯”、“思錯”和“糾錯”過程中,新的問題不斷被發(fā)現(xiàn),新的資源不斷被生成,這對于教育視野的拓寬、師生創(chuàng)造性智慧的激發(fā)有很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錯誤,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對老師來說是一次機遇,妥善處理,能變廢為寶,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學生能有效的走出錯誤的思維,消除了畏難情緒,理清了思路,了解了自己的學習狀況,獲得了輕松的學習心態(tài),改錯成了一件快樂、把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