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要】 理論進行指導,聯系實際情況,從課本的學習轉到生活的學習,是物理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需要,目的就是使學生收獲較大程度的學習實踐,為所有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融入學生們的生活當中去,注重學生們的現實生活。怎么樣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成效也成了教學的重點問題所在。我們應發(fā)現生活中與物理相關的知識,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他們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物理知識的技能。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消除心理痼疾
在以前的講堂中,課堂教學強調以課本綱要為綱,以講義為本,課堂教的內容及過程基本以課本規(guī)定的東西和順序為主,學生們比較被動,教師不需要或者較少創(chuàng)設與課本不同的教學情境,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課堂的吸引力不夠,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課堂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必須把學生帶入課堂,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所以,把枯燥的課堂變生動是提高課堂效率最有效的途徑。那么,如何把課堂變生動有趣?我們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把對問題的研究作為課堂主要的教學,消除同學們心理痼疾,從本質上把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以蘇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為例,在講授時,可以讓學生來做一做有趣的拉紙條游戲。在桌子邊緣放一個修正液,并在修正液下面壓一個長紙條,要求將紙條拉出的同時修正液不倒且不掉落。這是一個非常典型也非常簡單的小游戲,但蘊含著物理知識:慣性原理。抽動紙條的過程如果非常迅速,那么成功率將會高些。這樣創(chuàng)設出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有親自動手的機會,通過親自去操作,能使學生們消除心理痼疾,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興趣。而且實驗用品都來自生活當中,學生們經常接觸,很容易找到,這樣也消除了學生們對學習物理知識的恐懼感,不再覺得物理遙不可及。
再比如,在講選修3-3第八章《氣體》的時候,可以用現在小孩子經常玩的一個小玩具:撒尿娃娃。由于給娃娃灌水的過程稍微有些長,故這一步教師可以課前先做好,并要求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之后研究娃娃的灌水問題以及灌水原理。課前教師準備:一杯熱水,一杯冷水。讓一學生上講臺,按壓噴水口,將娃娃浸入熱水當中,穩(wěn)定一段時間后,將娃娃從熱水中拿出,移去噴水口的手指,便立即可看到水從噴水口噴出,像小孩子撒尿一樣,故名撒尿娃娃。此玩具雖然是小孩子玩的,但它利用了物理里邊的熱脹冷縮原理,從灌水到最終游戲成功,經歷了等壓灌水、等容升壓、等溫膨脹三個過程,正好是氣體實驗定律的三種情況。以這樣的一個有趣的玩具實驗引入本節(jié)課內容,既增添了新鮮感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有意識地從同學們了解的生活著手,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同學們自己體會情境中的物理知識,也有利于使學生們體會到生活中的物理原理是隨處可見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因此,老師們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簡單易見的東西來給同學們設計實驗,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物理源自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使他們消除心理痼疾,不再覺得學習物理很難,而是愿意去主動學習物理知識。
二、盤點生活經驗,構建知識體系
物理源自生活,也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的最后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利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讓學生們把那些物理知識利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根據生活經驗,構建出知識體系,學生們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是學生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許多生活中物理知識的體會,再對物理知識進行學習就是對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象的總結和升華。
例如,蘇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四節(jié)《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時,由于初中階段已經知道串并聯的電壓電流以及電阻的關系,很多教師在這個知識點上一般都是一帶而過。其實初中階段只是告訴其結論,但事實上對其原理以及運用講解得還不夠。故老師可以先結合教室里的燈管與學校其他教室的燈管等等,根據生活中的經驗,使學生們對串聯、并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接著加深學習電學的相關理論。既而,老師可以利用簡單的實驗裝置,如一些小燈泡和電線讓學生們明白串聯、并聯電路的工作原理,并對道路兩旁路燈的工作原理或某些店鋪裝飾用的七彩燈的工作原理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在電學知識學完之后,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們自制簡易的串聯、并聯電路,加強對電學的理解。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們不僅對物理的理論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可以將這一理論運用于生活實際,在提高學生們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盤點生活經驗,構建知識體系,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通過盤點生活中的一些小經驗或者小實驗,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們的學習印象,還可以構建出知識體系,把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們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中將書本的知識牢牢掌握,與實踐能力相互結合。
三、結合生活現象,創(chuàng)新實驗設計
許多生活現象中都包含著許多的物理知識,教師們要能夠很好地結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出相關的實驗,這樣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還能使學生們更好地去掌握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相關知識。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一課,在上課時老師可以做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用手提一本書,然后問學生們?yōu)槭裁催@本書可以用手提起來。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初步的感受一下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時刻都存在,是一個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果沒有靜摩擦力,我們將無法拿起東西來,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摩擦力。然后為了更深一步地研究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可以讓學生們來親自動手做一個實驗:把兩個體積大小一模一樣的啤酒瓶盛滿水放在講臺上,然后找兩個學生上來,一個直接用手去提裝滿水的啤酒瓶,而要求另一個學生先把手在裝滿洗潔精的溶液中洗一下再去提啤酒瓶,兩位學生一起去提啤酒瓶,讓班里的其他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位學生提啤酒瓶的情況。實驗可以看出第一個學生很容易地就提起了啤酒瓶,而另一個手上沾滿洗潔精溶液的學生則怎么也提不起啤酒瓶,此時提問學生們?yōu)槭裁磿霈F這種情況。接下來再邀請一位學生上講臺表演提裝滿墨水汁并在瓶蓋上插有吸管的大瓶可樂瓶,要求吸管中的墨水汁不能上升,結果怎么樣也做不到,實驗失敗了,然后再提問學生們這是為什么。通過這兩個實驗可以導出摩擦力產生的兩個要素,第一個是粗糙的表面;第二個就是擠壓產生變形,只有符合了這兩個要素才能產生摩擦力。最后,老師進行總結,第一個實驗手上沾滿洗潔精的同學是因為使表面不再粗糙,變光滑了所以產生不了摩擦力,提不起啤酒瓶;第二個實驗是因為不許墨水汁液面上升,沒辦法產生擠壓所以也不能產生摩擦力提起可樂瓶。這樣結合生活中的許多小現象來創(chuàng)新設計出實驗,可以更貼切地使同學們了解相關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在課后進行一個比賽游戲:運乒乓球。具體操作是:拿來兩個玻璃容器、兩雙筷子、幾十個乒乓球,先將所有乒乓球放入其中一個容器中,將另一個空的容器放到離它20cm左右的地方。實驗要求:請上兩位學生,用筷子將乒乓球從一個容器夾到另一個容器中,時長一分鐘,看誰夾的球最多。以此讓學生分析一下更加復雜一點的受力情況以及摩擦力的情況。
由此可見,把生活中的現象創(chuàng)新設計成實驗對學生們進行教學是十分貼切的,能使學生們產生興趣。自己動手去感受實驗,深入了解知識,可以讓記憶更加深刻。
總之,物理源自生活,那么教師們就要緊密結合同學們的實際生活情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盤點生活經驗、結合生活現象,從學生們積累的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為著手點,來使物理教學課堂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