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
【摘 要】繼借助“愛、美、藝術、民眾藝術觀及讀解作品的入口”,及“愛、美、藝術的姊妹篇及少年藝術家的出世宣言”系列作品,該篇作為“‘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獲虎之夜》是其前奏作品、代表作品主要是《蘇州夜話》、《名優(yōu)之死》、《湖上的悲劇》等,繼續(xù)講述如何從該作品的情境入手,抓住讀解作品的入口,領略一個戲劇人如何借助田漢的戲劇作品達到對戲劇情境領悟的嬗變及過程。
【關鍵詞】戲劇人;戲劇作品;戲劇情境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17-02
該系列論文是想給讀者彰顯一個戲劇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從情境中進入作品本身,做到六經(jīng)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jīng)。從而達到如何讀解戲劇作品,以及影視文學作品。那就是從情境入手,不要看他講了什么故事,而是要看他如何講故事。要從作品的情境入手,找到作品中人物的動機,也就抓住了讀解作品的入口。至于緣由與初衷請讀者舉案《走近一個戲劇人進入戲劇情境的嬗變(上)》,以及《走近一個戲劇人進入戲劇情境的嬗變(中)》以下不再敷贅。
要真正理解田漢戲劇“‘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的戲劇作品先必須闡述《獲虎之夜》,丁先生的主要讀解:
一、功利的世俗世界與超功利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現(xiàn)在兩組關系上,人與虎,人與人。
二、黃大傻不去關注、不去詢問蓮姑是否還愛著自己。就是因為黃大傻對蓮姑的愛已經(jīng)超脫了男女具體的軀殼,化為一種至大至深至美的獨立的力量,因為他無須對象的回報,無須對象的確證。這是一種在“有”的意義上的愛,即愛的存在。
三、結構嚴謹,第一部分是經(jīng)驗形態(tài)的,第二部分是傳奇性的,第三部分是詩化的。田漢運用了象征的方法將全劇結構為渾然一體。
四、黃大傻認為蓮姑窗上的燈光,是驅散寂寞的武器。燈光既然是愛情的象征,那么帶給黃大傻的想象世界也應該是愛情想象。然而,燈光卻將黃大傻帶回早已消逝的“家”。
與丁先生對照,筆者對該劇的主要讀解:
一、筆者只看到了人與人之間功利的世俗世界與超功利的情感世界。卻未能把虎作為一個情境關系。
二、筆者只看到了一對癡情男女在父親壓迫下的悲劇。無法看到黃大傻對蓮姑的愛已經(jīng)超脫了男女具體的軀殼,化為一種至大至深至美的獨立的力量。是形同于宗教的愛。
三、筆者能讀到嚴謹?shù)慕Y構。但看不出這三部分運用了象征的方法將全劇結構為渾然一體。
四、同樣,筆者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以為燈光既然是愛情的象征,那么帶給黃大傻的就應該是愛情的想象。沒有讀到丁先生讀到的是把他帶回寧馨的家園記憶。
《獲虎之夜》是大家比較熟知的田漢戲劇作品。這個作品一旦緊緊抓住了人與人、人與虎的情境,就能讀解到黃大傻那種超越男女具體軀殼之愛的本質,也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你來不來,我都在這里”的意境。這可以說是丁先生讀解田漢戲劇作品的第三重見解——“‘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的前奏。
丁先生之所以得出田漢戲劇作品“‘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的界定,還得源于丁先生在《走近走進田漢》第一章的結尾,用了這樣的筆觸簡單描述了第二章的主要內容:易漱瑜之死,給予田漢很沉重的打擊。幾乎將他擊垮,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斷了好幾年。當田漢再度拿起筆之后,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已失去當年的那份少年人的自信與純粹,平添了幾分滄桑與疑慮。這便構成了田漢早期創(chuàng)作第二階段的總體特點,即“‘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
丁先生用“‘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實際冠名的是三個劇目,分別是《蘇州夜話》、《名優(yōu)之死》、《湖上的悲劇》。
丁先生對《蘇州夜話》的主要讀解如下:
一、該劇是部心理情感戲。人物的心境是全劇結構的中心,圍繞人物的特定心境來結構全劇,可說是《蘇州夜話》的特點。也就是為了表現(xiàn)特定的心境,才安排外部的事件情節(jié)。
二、田漢讓失散多年的女兒以賣花女的身份出現(xiàn),而且在父女相認之前,硬讓賣花女將自己的身世詳盡地講述出來。其用意全然為著讓劉叔康說出“孩子,你還有一個仇人在這里!”“是我長期做著天真的夢,把你們娘兒倆給害了?!北砻魉囆g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掌握藝術的命運。但愛情卻不同,愛情永遠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能單獨駕馭得了的。況且藝術代替不了愛,朋友、學生也代替不了愛人。
對照先生,筆者自己的主要讀解:
一、筆者能讀解到該劇其實是三個與劉叔康個人生活與命運相連的生活片段,連接的根據(jù)是劉叔康本人。但筆者看不到老師看到的是部心理情感戲。人物的心境是全劇結構的中心,圍繞人物的特定心境來結構全劇。
二、讓學生楊小鳳因腳疼回家,正好慰藉了此時孤獨的老畫家劉叔康。本來就有點落入俗套的巧合,還可以理解。但是,讓賣花女作為老畫家的女兒再次巧合相認。尤其是在父女相認之前,硬讓賣花女將自己的身世詳盡地講述出來。筆者覺得這完全是劇作家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在人物身上的體現(xiàn),并沒有按照人物的情境邏輯。但是,丁先生說其用意全然為著讓劉叔康說出“孩子,你還有一個仇人在這里!”“是我長期做著天真的夢,把你們娘兒倆給害了?!北砻魉囆g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掌握藝術的命運。但愛情卻不同,愛情永遠是兩個人的是,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能單獨駕馭得了的。這個是筆者沒讀到的。
丁先生對《名優(yōu)之死》的主要讀解如下:
一、劉鳳仙與楊大爺并不是眾多批評者眼里十惡不赦的人。劉鳳仙的全部“劣跡”:睡懶覺、忙著做新衣裳、拍照、上報紙、與楊大爺應酬,甚至投入楊大爺?shù)膽驯А畲鬆數(shù)娜俊傲盂E”卻是:看戲是為了看人的有錢有閑階層,在劉鳳仙身上,他使用了手段,給了實惠,也達到了目的。為了報復劉振聲,唆使小報無中生有攻擊劉振聲。但丁先生指出幾乎在所有的批評者眼里,楊大爺就是黑暗勢力的代表,是摧殘藝術、迫害藝術家的劊子手。
二、劉振聲對鳳仙到底是什么樣的感情與態(tài)度?丁先生認為是藝術關系。劉振聲的確愛鳳仙。但是這種愛轉化為藝術的期待與希翼。即是要把鳳仙培養(yǎng)為一代名優(yōu),比自己還要有成就的大藝術家。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劉振聲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愛。
三、劉振聲的愛是靈的愛,不是肉的愛,劉試圖在藝術中,在這個舞臺上,實現(xiàn)他愛的夢想。但是劉的錯誤就是把一位平庸凡俗的劉鳳仙奉為藝術女神。而且劉把自己的失望全部歸咎于楊大爺,將仇恨全部傾瀉在楊大爺身上。劉根本的悲劇就是他對藝術與愛結合的理想,從一開始就是虛幻的,是一個幻影。
對照先生,筆者自己的讀解:
一、雖然對劉鳳仙筆者還能看到她的劣跡也只不過是貪圖享受,物質至上。但對楊大爺筆者也的確像大多數(shù)批評者那樣認為是個十惡不赦的人,是摧殘藝術、迫害藝術家的劊子手。楊大爺這個人物筆者未能看到他的真實面目。
二、劉振聲對鳳仙的愛筆者未能讀出丁老師讀到的見解。筆者也以為他只是像世俗那樣的愛,來愛著鳳仙。所以,到最后無法解脫,吐血而死。
三、劉把自己的失望全部歸咎于楊大爺,將仇恨全部傾瀉在楊大爺身上。這一點在情境中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筆者未能讀到在這個舞臺上,實現(xiàn)他愛的夢想,就是要實現(xiàn)藝術的理想,他根本的悲劇就是他對藝術與愛結合的理想,從一開始就是虛幻的,是一個幻影。
丁先生對《湖上的悲劇》的主要讀解如下:
一、楊夢梅與白薇,一個是活著的“死人”,一個是“死去”的活人。
二、白薇為什么等了幾年的時間,就是為了見到自己的愛人,為什么到最后即將見到的時候開槍自殺。因為,在夢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中,不但得到了自己的全部愛,而且超出了自己原來的期望。即,小說使她與他的生命永遠地結合在一起,是任何人間力量都分不開的,藝術使分開的兩顆心永遠結合在一起,愛情在藝術中得到永生。面對這樣的永恒世界,沒有必要去見短暫的肉體的愛人。
三、白薇以一死,粉碎了靈與肉在塵世間的統(tǒng)一的夢想,這種統(tǒng)一,只有留待藝術完成。
對照先生,筆者的讀解如下:
一、筆者只看到了白薇是“死去”的活人,卻未能看到楊夢梅是活著的“死人”。只知道他因為對白薇的思念很痛苦,卻未能上升到活著的“死人”這個形而上的層次。
二、對于白薇為什么等了幾年的時間,就是為了見到自己的愛人,為什么到最后即將見到的時候開槍自殺這一點我雖然可以理解,是為了得到精神上的永恒。但是,筆者無法讀到丁先生所言的“在夢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中,不但得到了自己的全部愛,而且超出了自己原來的期望。即,小說使她與他的生命永遠地結合在一起,是任何人間力量都分不開的,藝術使分開的兩顆心永遠結合在一起,愛情在藝術中得到永生。面對這樣的永恒世界,沒有必要去見短暫的肉體的愛人。”
最后,丁先生對上面三個劇目進行了總結,它們都是第一章藝術與愛情雙母題的延伸,是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曲。變奏的旋律是從以藝術為重、愛情為輕,走向舍棄愛情的現(xiàn)實性,以藝術來實現(xiàn)愛之夢。對于這一點,筆者好像也比較模糊。
通過以上借助田漢第三個時期“‘藝術與愛情二重奏的變奏”的系列作品,筆者跟隨導師戲劇情境的空谷足音,又向如何進入戲劇情境去真正讀解作品邁入了一跬步,這一跬步對于筆者以后走上戲劇理論研究和戲劇作品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領悟作品借鑒作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藝術鑒賞力、藝術審美力、藝術直覺的提升,這是一個戲劇人最重要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