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榮
[摘要] 目的 深入探討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加中藥外洗及點穴聯(lián)合西藥作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方法 以該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采用電腦隨機分組的方法將7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兩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加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中藥外洗、穴位點壓治療;然后就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在治療總有效率以及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ADL)上比較,觀察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使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以及中藥外洗、點穴聯(lián)合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方法經過試驗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并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中藥外洗;點穴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113-02
從臨床實踐來看,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的推進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提升并且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臨床上關于該疾病有效治療方法的研究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從臨床現狀來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一類并發(fā)癥,目前還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該次研究就將以該院收治的7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加中藥外洗及點穴聯(lián)合西藥治療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該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7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研究的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1],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許可的情況下,采用電腦隨機分組的方法將7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35),組內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平均年齡(55.9±4.7)歲,糖尿病平均病程(5.2±0.6)年,神經病變病程(2.1±0.3)年;對照組(n=35),組內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平均年齡(56.3±4.2)歲,糖尿病平均病程(4.9±0.3)年,神經病變病程(1.9±0.5)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進行分組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執(zhí)行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方法,包括飲食控制、康復運動、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注射等;對照組患者則加入維生素B110 mg/次,3次/d以及甲鈷胺片0.5 mg/次,3次/d口服治療[2]。觀察組患者則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使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藥物組方包括:水蛭2 g、天花粉15 g、麥冬15 g、白芍10 g、赤芍15 g、丹參12 g、玄參15 g、太子參10 g、生地黃10 g、桂枝10 g、黃芪30 g;加減:對于疼痛過于明顯的患者則在藥方中加入沒藥10 g、延胡索10 g;肢體發(fā)涼明顯的患者則在基礎藥方中加入附子10 g、肉桂10 g;上肢癥狀明顯的患者則在基礎藥方中加入桑枝20 g、羌活10 g;下肢癥狀明顯的患者則在基礎藥方中加入獨活10 g、懷牛膝15 g;麻木明顯的患者則在基礎藥方中加入天麻10 g、木瓜10 g。水煎2次,1劑/d,指導患者早晚兩次溫服。另加中藥外洗,藥方包括:草烏10 g、川烏10 g、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沒藥10 g、乳香10 g、赤芍10 g、川芎15 g、黃芪30 g;每劑藥加水2 000 mL,熬至藥汁1 000 mL,并將水溫控制在40℃左右,指導患者泡洗下肢,30 min/次,2次/d。再者,選取患者阿是穴、關元穴、中脘穴、合谷穴、承山穴、委中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每個穴位垂直點揉2 min,2次/d,于泡腳后進行。兩組患者均以持續(xù)治療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該次研究參照《實用內科學》中制訂的相關療效標準[3]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分為3個級別:顯效,患者接受兩個療程的治療后,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基本得到控制或消失,腱反射達到正常水準;有效,患者接受兩個療程的系統(tǒng)治療后,各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患者接受兩個系統(tǒng)的治療后,未達到上述兩項標準。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ADL量表,0~100分,評分越高則提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另采用檢查神經功能法評估兩組患者跟腱反射,檢查神經功能的方法,以橡皮錘輕擊足跟腱,迅速顯示伸足運動為正常,反之則為跟腱反射減弱。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整體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經過治療,觀察組(n=35)顯效18例、有效14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對照組(n=35)顯效11例、有效13例、無效11,治療總有效率為68.57%。組間比較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330 6,P=0.000 0<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n=35)ADL評分為(90.1±3.4)分,對照組(n=35)ADL評分為(81.2±6.7)分,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008 0,P=0.000 0 <0.05)。
2.3 兩組患者跟腱反射正常率比較
觀察組(n=35)跟腱反射正常33例(94.29%);對照組(n=35)跟腱反射正常26例(74.29%);組間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χ2=15.103 5,P=0.000 1 <0.05)。
3 討論
從已有的文獻資料來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是由于患者處于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下,體內能量代謝和脂類代謝異常導致的周圍血管、神經病變;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該疾病屬于“肢痹”“筋痿”等范疇;由于脈絡瘀阻,四肢肌肉筋脈失于氣血,因此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4],因而治療當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為主;該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使用的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方中的黃芪、桂枝聯(lián)合具有溫經通陽的效果;麥冬、玄參、天花粉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丹參、水蛭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使患者的氣血調和而靜脈通暢[5]。諸藥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并提升患者的免疫力[6]。此外,在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中我們還加入了中藥外洗以及點穴治療,其中外洗方中的草烏、川烏具有益氣溫經的效果;沒藥、乳香、赤芍、川芎具有活血通絡的效果;諸藥合并共走舒筋止痛、活血通絡、益氣溫經的效果。點穴治療則能夠通過對患者的穴位進行刺激,進而加快氣血流通、調節(jié)患者的臟腑功能[7];各穴位的點壓能夠達到絡脈通暢、氣血充盈、縮短療程。此外,具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穴位點壓和中藥外洗還能夠起到提高藥物起效時間的效果[8]。
從該次研究結果的數據來看,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上比較,觀察組明顯占優(yōu)(P<0.05);此外,從整體療效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療效達到了91.43%,對照組患者的療效則僅為68.57%,組間比較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占優(yōu)(P<0.05),提示了各治療方法合并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得出研究結論,在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中,加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湯、中藥外洗以及穴位點壓治療,能夠起到顯著的協(xié)同作用[9],能夠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并且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綜合臨床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西醫(yī)治療,方法經過臨床驗證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并推廣,同時也為糖尿病的相關治療打開了全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程若東.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
[2] 王喆. 益氣活血通脈方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3] 鄭亞琳. 林蘭教授辨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經驗挖掘及相關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4.
[4] 黃達. 糖痛方治療糖尿病血管神經病變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4.
[5] 鄭春梅. 中醫(yī)內外兼治法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清IGF-1、TNF-α影響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
[6] 劉彥辰. 經方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
[7] 李長輝. 益氣活血化瘀法治療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療效機制的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3.
[8] 鄧林.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yī)研究進展[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
[9] 牛楠. 活血通絡方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血瘀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
(收稿日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