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要】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團體心理治療,其目標是協(xié)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tài)情況,以執(zhí)行健康的家庭功能。本文嘗試使用家庭治療中的相關(guān)理念與技術(shù),收效較好,希望能夠在今后的小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繼續(xù)實踐。
【關(guān)鍵詞】家庭治療 小學 心理咨詢
一、案例概況
小新(化名),男,12歲,六年級學生。小新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屬于中等,為人外向活潑,平時喜歡運動。父親一個人靠經(jīng)營出租車生意養(yǎng)活全家,整天拼命工作,大約只有睡覺的時候能夠在家,母親則放棄工作照顧全家。小新在家里是老大,下面還有個妹妹。在老師的印象中,他思維活躍,屬于坐不住的類型,上課時而開小差說話,時而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雖然偶爾會情緒化,但總體人際關(guān)系還不錯。小新經(jīng)常因為貪玩而晚回家,假日里外出玩耍卻不告知家人去向,父母常為他在外玩耍時的安全感到頭痛,近來偶爾因為貪玩和媽媽有激烈沖突。小新也曾為自己的行為管理問題而煩惱,老師或家長教育后,他雖說要積極改正可總堅持不了幾天。因為小新好動擾亂課堂紀律的問題,班主任請家長來學校共商小新的教育問題。父母對于小新很關(guān)心,雙雙來到學校,于是,班主任老師決定請學校心理咨詢師對這個家庭開展家庭治療,希望換個角度站在系統(tǒng)的觀點上看待和面對小新的問題。
二、咨詢過程
(一)運用系統(tǒng)家庭中的“家庭雕塑”方法、位置反應關(guān)系,讓其自主選擇咨詢座位
咨詢師面對這個家庭,首先在心理咨詢室擺了四張椅子,在對著這個家庭的位置,咨詢師首先選擇了一把椅子坐下。家庭成員自主選擇了心目中的座位,家庭座位順序:爸爸、媽媽、小新。根據(jù)唐登華老師的見解,媽媽與小新坐在一起表明母子倆關(guān)系更好,而爸爸坐得遠,被孤立在一旁,有一種我在外辛苦打拼,在家里孩子就交給你了的意味。根據(jù)之后的咨詢了解,因為爸爸整日在外工作操勞,小新的日常生活都是由媽媽來照顧的,所以小新和媽媽的心理距離更近一些,決定坐在媽媽旁邊。于是,小新的右手邊坐著媽媽,左手邊坐著老師(心理咨詢師)。
(二)采取一種無限好奇心而非專家的姿態(tài),先讓每個家庭成員陳述問題與困擾
最先開口陳述的是爸爸。爸爸雖然說自己讀書不多,但是說起小新的問題來,思路非常清晰,也常常夾雜著一些“很有道理的說教”。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得更好,他主要陳述了小新困擾他的一些問題:1.貪玩起來就不顧家里,不能及時告知家長自己的去向;2.養(yǎng)成了著很多不好的習慣,對于好習慣的培養(yǎng)進展緩慢,讓家長對他的未來生活學習很擔憂;3.在家里不尊重媽媽,常常被說急了之后,對媽媽大喊大叫。
接下來陳述的是媽媽。因為平時照顧小新較多,所以她關(guān)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例如:1.在學校吃早飯后不能自主清洗飯盒,即使帶回家后也不主動拿出來讓媽媽洗;2.不能自己洗臭襪子與臟內(nèi)褲;3.沖涼后不會掛好花灑,不擦干凈地面的水,不及時開窗透氣。小新在家不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媽媽擔心他未來的生活自理能力,屢次提醒還是不見好轉(zhuǎn)。
(三)對于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給其充分表達的權(quán)利,盡可能保持中立態(tài)度,及時給予當下較弱勢的成員支持
爸爸媽媽當著老師的面說了自己這么多缺點,小新整個人很緊繃,低著頭咬著嘴唇,感覺很難受。咨詢師及時對小新表達共情,鼓勵他也說說自己的想法。小新訴說時情緒激動,邊哭邊陳述自己的想法:自己不是不想做得更好,只是希望他們能多給自己一點時間與空間,他會慢慢按照爸媽的要求去做好的。但是如果媽媽反復因為一些家務嘮叨他,他是一個很容易著急的孩子,常常會感到很煩而對媽媽進行言語行為上的攻擊。
(四)咨詢師的弱勢,能夠激發(fā)家庭內(nèi)部自己觀察與解決問題的動力。請孩子和媽媽現(xiàn)場表演一次因為花灑沒掛好而產(chǎn)生的沖突,觀察其溝通模式
當家庭向咨詢師詢問怎么解決問題時,咨詢師選擇了策略性示弱,希望家庭自己去觀察其溝通模式。咨詢師要求小新和媽媽現(xiàn)場表演一次因為花灑沒掛好而產(chǎn)生的沖突。情景再現(xiàn)時,發(fā)現(xiàn)媽媽確實對小新的“犯錯”很嘮叨,一遍一遍重復著孩子的錯誤,說到情緒激動時還開始數(shù)落小新以前犯下的各種錯誤。
(五)站在咨詢師的角度,幫助其家庭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還在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一個已逐漸步入青春期的少年
青春期的少年不再像小孩子那樣對父母的說教聽之任之,而逐漸對他不喜歡的方面進行反抗與對抗。小新表示,如果父母不再那么嘮叨自己,讓自己很煩,他會一點點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改掉壞毛病,他也希望自己變得更好,與家人少一些沖突。
(六)家庭約定,布置作業(yè)強化:小新退一步,父母也退一步
咨詢師幫助小新制訂計劃,每一周嘗試改掉三個小毛病,用便箋紙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每當自己認真做好一次便做一個已完成的記號,當好習慣慢慢養(yǎng)成時父母對小新給予一點小小獎勵。自己逐漸能夠做好小事,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
父母也答應讓一步,每當小新再犯錯時,盡量不嘮叨,點到為止,不再數(shù)落他以前犯的錯誤。如果父母再次開始嘮叨,小新可以有禮貌地提醒媽媽:“媽媽,您點我一下,我就會去認真做好的。”
(七)位置的改變,是對家庭關(guān)系的擾動,也可增加家庭系統(tǒng)內(nèi)感情的流動
咨詢快結(jié)束時,咨詢師建議小新坐到爸爸媽媽中間來,小新很害羞。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家庭平時表露感情應該是比較少的。讓小新感受一下自己坐在父母一旁和坐在父母中間的差別,并分別詢問每個人的感受。
(八)繼續(xù)擾動,促進孩子理解爸媽的愛
建議小新拉起爸爸媽媽的手,感受一下手的觸感與溫度。小新說,還是媽媽的手比較軟,有點懷念以前向媽媽撒嬌的日子。好久沒有摸過爸爸的手了,爸爸的手很硬很粗糙,手掌上還有老繭,原來那是因為長期手握方向盤磨出來的。
引導小新通過拉爸爸媽媽的手,來認識父母的辛勞與不容易,理解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優(yōu)秀呢?世上最愛自己的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啊。
(九)結(jié)束時,一家人能夠帶著笑容,有說有笑地離開學校
后續(xù)的回訪得知,小新回家和家人商量后,每周堅持改掉一個壞習慣。希望他能夠越來越好,贏得父母對他的更多信任。
三、案例反思與啟發(fā)
(一)反思
對于家庭治療,總體的感覺是它擁有了更加宏觀的資源取向,可以站在家庭系統(tǒng)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擾動和家庭作業(yè)方面可以處理得更加靈活。因為是首次嘗試新方法,案例中存在不少問題,希望通過今后更加系統(tǒng)的學習家庭治療或個案督導活動來使自己更快地成長。
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整體,對于系統(tǒng)家庭治療需要進行整體而綜合性的分析。
1.我們需要著眼于整個家庭。對于學校的心理老師來說,按照個體治療的咨詢師的理念,個案的咨詢對象應該是學生本人;而按照家庭系統(tǒng)治療的理念,咨詢的對象就是學生本人以及他所生活的家庭。
2.關(guān)注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在現(xiàn)場個案中,咨詢師借助來訪家庭的座次、訴求、家庭成員交流模式以及擾動其家庭后所反映出的家庭模式等來判斷其家庭的互動模式。例如在個案中,媽媽講話時孩子會表現(xiàn)出稍許不耐煩,而在爸爸講話時孩子卻表現(xiàn)出盡量克制自己的“不遵守紀律行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親的角色可能會更具有力量與教育效率。
3.觀察家庭功能是否健全。在問題解決、溝通、角色、行為控制、親密感、適應性等方面判斷其家庭功能是否健全。例如在個案中,父親整日在外工作養(yǎng)家,只有母親與孩子的溝通交流較多,父親的功能基本是缺失的,家庭功能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目前癥狀的原因之一。
(二)啟發(fā)
在開始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家庭系統(tǒng)治療給了我們很多新啟發(fā)。
1.系統(tǒng)治療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方法,它提供了許多整合的觀點。在這種整合的觀點下,可以進一步結(jié)合系統(tǒng)論、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建構(gòu)主義、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些方法和家庭作業(yè)等發(fā)掘新的思路。
2.系統(tǒng)思維并不是嘗試從行為元素的內(nèi)在性質(zhì)中孤立地解釋各個行為元素,而是著眼于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對心理治療來說,這意味著精神障礙和構(gòu)成與心理治療的各種現(xiàn)象(比如治療動機、抵抗終止治療)并不是集中于來訪者,而是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在來訪者、家庭和治療者之間)。當我們在個案治療時陷入僵局時,可以更多從系統(tǒng)和家庭的角度考慮資源,繼續(xù)推進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