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 研究型大學一直重視通識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山東省研究型大學雖然在通識課程建設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但與全國一流大學相比,仍存在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山東省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 研究型大學 通識教育 課程建設
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山東省僅有的三所研究型大學,都是通識教育課程的先行者。它們立足本校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和完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管理,為山東省其他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根據(jù)以上原因,本文選擇以上三所大學作為樣本,根據(jù)其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對通識教育課程進行梳理,并從課程目標、管理機構、課程設置三個維度進行剖析,力求獲得山東省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系統(tǒng)全面“圖景”。
一、通識教育建設現(xiàn)狀
(一)通識課程的目標。
目前,就通識教育課程而言,教育部沒有給出具體而明確的目標。因此,各學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都是根據(jù)各個學校的辦學理念提出的,詳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jù)三所學校的教務處網站和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教學計劃等資料整理而成。
從表1可以看出,山東省三所研究型大學在確立通識課程目標時十分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各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掌握集人文、自然、社科于一體的綜合知識。第二,課程設置理念的革新。由過去強調單科性質的專才教育轉變成強調綜合性的通識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進而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得到強化。第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具有創(chuàng)造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未來大學生踏上社會,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和品質,是決定其能否勝任一項工作或研究的關鍵。
(二)通識教育的管理機構。
所選三所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管理機構設置現(xiàn)狀見表2。
由表2可知,山東省三所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和實施都是由所在學校的教務處負責的,教務處全面負責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組織和管理等事項。
(三)通識課程的設置及其分布領域。
1.通識課程結構
通識課程結構一般由“全校公共必修課”和“通識教育選修課”兩部分組成,三所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結構詳見表3。
資料來源:根據(jù)山東大學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中國海洋大學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及三所學校教務處網站上的資料整理而成。
由表3可知,山東省研究型大學的全校公共必修課一般包括政治思想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課程、體育課程及軍事理論課程,其中中國海洋大學還注重學生理工類素質的培養(yǎng),開設高等數(shù)學、大學物理和大學化學等課程,中國石油大學開設的新生研討課程更是十分新穎。通識教育選修課的設置都是根據(jù)學校人才培養(yǎng)計劃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設幾大類課程以供學生選擇。
2.通識課程分布領域及學分
三所大學的通識課程分布領域詳見表4。
資料來源:根據(jù)三所學校教務處網站、本科生人才培養(yǎng)計劃及教學計劃等資料整理而成。
由表4可知,三所研究型大學開設通識課程的門數(shù)分別為82門、248門、202門,學分都在8分或10分以上,且覆蓋面較廣,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審美藝術等跨領域學科,打通文、理、工學科壁壘,符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目標。但是對于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各個學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出現(xiàn)劃分的類型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各校通識教育課程資源的共享及教師間的交流等。
二、通識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以上三所研究型大學雖然在通識教育中取得一些初步的成績,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通識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通識教育的長遠發(fā)展。
(一)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校方面對通識教育缺乏重視
多年來,專業(yè)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形成自身獨有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長期以來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都已形成模式化的教育模式,在意識上對通識教育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近年來,雖然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得到了一定的重視,眾多學者對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學校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仍然明顯不足。大多數(shù)高校只將通識教育當作專業(yè)教育的補充,把通識課程看成學生專業(yè)學習之余的一些“小甜點”,有的甚至將其當作白送學生的“營養(yǎng)學分”,在與專業(yè)教育發(fā)生沖突的時候,通識教育往往被忽視和放棄[1]。
2.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
通識教育實施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通識課程的設置。我國通識教育仍處在探索階段,在課程設置上有自身的特點和不足。由表3、表4可知,政治理論課在每個學校都有開設且占據(jù)很大比例,加上外語、計算機、軍事、體育課等,必修課學分占到通識課程總學分的70%以上,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很少。由此不難看出,目前通識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必修課比例過重,妨礙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違背通識教育的本意。
課程設置缺乏國際意識。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發(fā)展,世界各國家聯(lián)系日益頻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掌握本土知識的同時了解外國相關知識,因此開設與外國相關的課程就迫在眉睫。然而,在通識教育實踐過程中,多數(shù)學校還是將重點放在基礎知識教授上,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很少開展與外國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相關的課程,導致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本土文化視野之中,國際意識薄弱甚至缺乏。
課程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重數(shù)量輕質量,忽視隱性課程的開發(fā)[2]。由表2可知,山東省研究型大學的通識課程大都是由教務處統(tǒng)一安排的,然后各學院根據(jù)自己所在學院的專業(yè)特點開設相應的通識課程。由于長期以來高校各學院之間相對獨立,聯(lián)系較少,彼此間缺乏溝通和合作,因此開設的課程大都是要求較低的,所謂“混學分”課程,真正意義上符合通識教育本質的綜合性課程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因此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培養(yǎng)與提高,通識課程要實現(xiàn)的目標就變成天方夜譚。
3.學生對通識課程的積極性不高
學生接受通識教育只是迫于學校對畢業(yè)學分的規(guī)定,為了“混學分”,沒有從思想和認識上接受通識教育,只是將通識教育看成一種負擔,而沒有將其當成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徑。
(二)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到位
我國大學對通識教育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即不是把通識教育課程看成本科的主要課程和基礎學術訓練,而僅僅把它看成主課以外“擴大”學生興趣和知識面的課程。因此在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時,不是建設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而是片面追求通選課的范圍和數(shù)量,似乎通識教育目標就是“什么都知道一點”[3]。結果導致,通識課程成為本科生主修課程以外的附加課,學生抱著“混學分”的心態(tài)選擇通識課程,從而導致雖然開設的通識課程門數(shù)很多,但學生對所選通識課程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低于自己所修的專業(yè)科目。同時,各院系和學校往往容易忽視通識教育的開展,我國高校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將通識教育看作高等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補充,沒有和專業(yè)教育一直同仁,高校中通識教育的開展趨于形式主義,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學生層面,對通識教育的定位都不準確,因此,在我國想像美國等先進國家那樣將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大學教育理念實施就變得很困難。
2.對通識課程教師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以量化形式為主。如對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刊物等級、出版的專著數(shù)量等給予較大權重,而對于教學質量、學生的收獲等難以量化的則給予權重較少。由此導致教師愿意從事與科學研究關系較大的專業(yè)課程教學,而對于短期內沒法進行有效評價的通識課程教學則投入很少。由于學校方面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導致教師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3.對通識課程的學習結果缺乏有效的檢驗機制
由表2可知,我國高校沒有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管理通識課程的實施和管理,大部分是由教務處統(tǒng)一組織和管理的。教務處是主管專業(yè)教育的部門,對通識教育的管理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因而通識教育課程的安排可能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由于我國高校教學設施還不完善,而通識課程的教學規(guī)模較大,給通識課程的實施帶來了一些困難。我國對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參考兩個指標,即本門科目學生選課人數(shù)和考試合格率,導致一些教師故意降低考試要求,吸引學生選擇自己擔任的課程。
三、通識課程建設的思考
(一)完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建設,設立專門機構對通識課程進行有效管理和監(jiān)督。
美國等通識教育發(fā)展較早又比較成熟的國家,通常都設立專門的機構,如“通識教育委員會”,對通識課程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與設計。例如哈佛大學建立核心課程伊始就設立了自己的管理機構、師資和教學計劃。文理學院內設有專門負責核心課程的常務委員會,由文理學院的院長擔任主席。委員會下設六個分委會,由院長任命各系主任和著名學者組成。香港中文大學則設立了專門的統(tǒng)籌辦公室,負責通識課程管理相關工作[4]。由表2可知,山東省研究型大學的通識課程設置與實施一般由教務處負責,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對通識課程的實施進行有效的科學設計,因而這“只是建立表面的通識教育體系,如果沒有其他條件的配合,可能變得事倍功半,甚至功虧一簣,終究無法蓬勃開展大學通識教育的精神”[5]。因此,完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是通識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只有逐步完善通識教育的管理機構及設施建設,通識教育的發(fā)展才會有強勁的生命力。
(二)優(yōu)化通識教育課程結構,合理配置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
由表3可見,山東省研究型大學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門類比較齊全,涵蓋人文、自然、社科、藝術審美等多個門類,其中必修課的比重較大,而必修課中以政治、英語等科目為主,這樣的分配形式是否科學有效還有待在教學實踐中予以證明。由表4可知,3所大學中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最少的為82門,最高的達到248門。但是,學生可選修的學分相對較少,從8學分到10學分不等,明顯所占學分比例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選擇靈活性,導致門類數(shù)量與所占學分比例不協(xié)調。因此,通識教育課程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與協(xié)調,合理配置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優(yōu)化課程設置,給予學生較為寬松的選課空間,從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
(三)統(tǒng)一劃分通識課程領域,形成一套科學統(tǒng)一的“特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綜合學習能力及健全的人格,課程內容必須涉及各學科領域[6]。由表3可知,3所大學通識課程涵蓋多個領域,文、理、工科目融會貫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各個學校的通識課程設置標準各異,沒有形成一套統(tǒng)一的標準,導致各個學?!肮萝妸^戰(zhàn)”,不能達成共識,不利于各學校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學習,無法進行學分互認、師資共享等有效推動山東省通識課程建設的舉措。因此,山東省應該對通識課程的選修課領域統(tǒng)一劃分,推動校際之間通識教育學分互認及師資、教材等資源的共享,逐漸形成一套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四)強化通識教育課程師資建設,提高教師從事通識課程教學的積極性。
目前研究型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大多由教務處統(tǒng)一規(guī)劃,由各院系獨自開設。這樣的安排雖然有利于學生學習專業(yè)的基礎知識,但不利于各專業(yè)知識的融會貫通,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多零散,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知識體系,進而阻礙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學校應該定期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相關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另外,由于各個學校之間的師資水平、教學水平存在差距,可以實行校校合作,加強校際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行學分互認機制等有效形式,將通識課程靈活化、機動化。
參考文獻:
[1]羅云,甘佳.困境與出路:我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7):15.
[2]康全禮.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反思[J].江蘇高教,2009(2).
[3]馮惠敏.我國內地高校推進通識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及對策[J].復旦教育論壇,2007(5):5.
[4]汪洋.我國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建設——基于5所大學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2(8):99.
[5]龐國斌.試論我國大學通識課程建設走出困境的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6]楊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借鑒與啟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