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體部分,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地位無可厚非。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得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得以順利進行。閱讀教學以課堂提問為向導,提問設置的恰當與否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因此在進行提問前一定要經過縝密地思考。
一、巧用替代法,轉變思維方式
所謂替代,說白了就是“變”,常見的有變詞、變形、變向三種。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與學生展開有效互動,增強課堂感染力,使得語文課堂有效進行。
(一)變詞
變詞在于針對某一特殊語境、某一個細節(jié)點、知識點,換用另一個詞語,調換詞語的順序,所謂篇不離段、段不離句、句不離詞,如果進行了替換,語句的表達效果是否發(fā)生了變化?語句的思想感情是否發(fā)生了變化?整段整篇的意境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如:更換詞的順序:好人--人好;誠心--心誠;;蔬菜--菜蔬;相互--互相;依偎--偎依;代替--替代;
通過觀察比較,我們發(fā)現這些詞位置更換后,意思并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表達效果也一樣,可見如果放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并不會影響整體效果。
如:在陽光的照射下,湖面閃爍著金光。---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金光。
在上面例句中,將“湖面”的位置更換,兩個分句整合為一個句子,句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是讀起來的表達效果是有些變化的。
再如:事故--故事;名人--人名;星球--球星;活該--該活;巴結--結巴;刷牙--牙刷;
這些詞的順序進行更換,兩個詞語的意思就大不一樣了,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意象,所以詞語的順序是不能隨意更換的,要謹慎。
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本來只是一個顏色詞,是名詞,而在這句詩里,“綠”名詞作動詞,將春風擬人化,有一種動態(tài)美。如果把“綠”改為“到”、“吹”、“過”、“入”字好不好?我們多讀幾遍細細品味會發(fā)現,如果改了,并不能體現春風到江南是一種什么景象,詩句就缺乏了詩意,讀起來沒有那種急切之情。
(二)變形
變形,顧名思義就是為設置的問題進行細微的變化(外在的包裝),換一種新的面貌或者換一種方式提問,來刺激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受傳統(tǒng)、慣例、生活常識的影響,很多人的思維都定勢了,很難有所創(chuàng)新,不利于學習的有效進行。因此為了使得課堂有效進行,我們可以變形設置問題。
如:《子非魚》: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和惠子的爭論使得這篇文言文讀起來很有趣,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提問:如果莊子和惠子換位會如何?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測別人的生活,然而這些猜測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
變向思維
思維一般分為順向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三種類型。所謂變向,就是在思考問題時要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轉換角度來思考,可能會有意外收獲。要想使得教學有價值,并不是在于問題設置的好,而是在于問題背后引起的頭腦風暴。
如:《皇帝的新裝》中不同的人對于那件不存在的新衣服是如何評價的?
善良的老大臣:“美極了!真是美極了!”(羞于自尊心難以啟齒)
誠實的官員:“那真是太美了!”(沒看到東西卻不愿承認自己不稱職)
所有的騎士:“一點兒也不錯,美極了!”(奉承)
大家都說:“多么美的花紋,多么美的色彩!”(天威浩蕩)
行人:“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個天真的小孩子:“他什么衣服也沒有穿呀!”(天真)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么衣服呀!”(童言無忌,真實)
這樣提問要求學生用多向思維來考慮問題,全面考慮問題,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再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边@里的“可愛”僅僅是指表面上的可愛嗎?讀課文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看到修葺一新的項脊軒,心生歡喜,覺得可愛。如果依然是破舊的還會“可愛”嗎?
二、把握切入點,精心提問
語文課堂教學具有隱蔽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整體把握教材,找準教學切入點,對于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至關重要。好的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我們以蘇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三個太陽》為例:
從體裁著眼:《三個太陽》是一篇通訊,通訊又有哪些分類呢?這篇課文屬于哪一類?有什么特點呢?與新聞有什么區(qū)別?這樣來設置問題,有助于師生在對話中解決問題,深入課文,加強教學效果。
從題目切入:乍一看《三個太陽》這一題目,我們都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是三個太陽呢?有什么深層含義嗎?這樣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閱讀,能夠刺激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文章的人物切入:《三個太陽》的主人公是女畫家,為什么要以女畫家的視角來寫呢?而不是以男的視角來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提問,要求學生從細處把握,體味文章所流露的情感。
把握好教學切入點來提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切入點不止以上三種,還有從人物情感著手(如李密的《陳情表》)、語言切入(如歸有光《項脊軒志》)、背景切入(如朱自清的《背影》)等方法。
三、善用比較法,調動課堂氣氛
“比較”方法的引入對于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探究和問題解決能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通過設置一些具有可比性的問題,在比較中學會聯(lián)系取舍、分析比較、存異求同、存疑探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化學生的思維。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免不了要提出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這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比較法,從細處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綠”字的運用,如果把它換為“到”、“吹”、“過”來進行比較,會有什么不同?我們會發(fā)現“綠”字既能看出春風給江南帶來的綠,又能體現作者的急切心情。而“吹”、“過”、“到”并不能達到這種效果。
提問可以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進行,然而提問也是一把雙刃劍!問題設計的恰當與否,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問題設計得當,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幫助教師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活躍課堂氣氛,達成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問題設計不當,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質量,效果不佳,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王榮生先生指出:合宜的教學內容才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以課程標準、教材體系、課文內容、學生學情為依據,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并依此安排教學內容,設置合理的問題。在設置問題時,不能只考慮問題的可操作性、問題引起的效果、學生的反應,還應考慮問題的著眼點,能夠解決什么問題,這樣才能避免“牛頭不對馬嘴”。要想達到問題在教學中的有效性,我們在教學實施中設置問題更要謹慎!
參考文獻:
[1]李紀鏡.課堂提問要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16,(12).
[2]廟詩仙.巧設問題 激活思維[J].學語文,2016,(6).
[3]張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提問設計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4.
(侯變變 江蘇省南通大學文學院 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