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偉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僅僅使用常規(guī)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往往不是很明顯,如果結合師生的身體,巧妙地使用肢體語言,充分發(fā)揮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課堂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肢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各部分的活動來進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稱之為體態(tài)語或無聲語言。它主要包括手勢、眼神、動作及姿態(tài)等,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恰當?shù)剡\用和肢體語言,能解決很多地理難題。
一、利用頭部形態(tài)突破地理難題
頭部形態(tài)相對于其他部位是最復雜的,凹凸變化最明顯,還可以借助頭發(fā)、眼神、眉毛等等,因此頭部是我們教學中非常好的一種道具。
1.利用頭部判斷陰陽破和雪線
雪線知識是地理學科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講雪線時我們把自己的頭部比喻成一座山峰,頭發(fā)比作積雪講授陰陽坡、迎風坡與背風坡,額前發(fā)際線當成向陽坡,接受太陽輻射多,雪線高;或者當成背風坡,晴天多,光照強,雪線高。頸部(后腦勺)發(fā)際線當成陰坡或迎風坡,地面接受太陽輻射少,雪線低,如右圖所示。通過頭部的形態(tài)特點,結合教師的風趣講解,雪線知識就迎刃而解了。
2.利用頭部判斷沙丘風向
根據沙丘判斷方向,可以利用跑步時頭發(fā)飄動方向來判斷,在迎面風的吹拂作用下,額前兩邊的頭發(fā)就會往后飄,飄動的頭發(fā)就像月牙形沙丘的牙尖,牙尖的指向即為當?shù)氐娘L向;額前代表沙丘迎風面,坡度緩;后腦勺代表沙丘背風面,坡度緩。
二、利用手型變化突破地理難題
手是人類身體最靈活的一部分,手勢一直是人類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表達方式,手勢也同樣可以成為一種良好的“教具。
1.利用手勢判斷運動物體方向的偏轉
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導致地球上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南左北右”。伸出右手手掌,掌心面向自已,四指指向代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初始運動方向,大拇指指向表示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轉;南北球相反,如圖所示。
2.利用手型變化判斷氣旋、反氣旋
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氣流是呈逆時針方向向內輻合;東部吹偏南風,西部吹偏北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氣流是呈順時針方向向外輻散;東部吹偏北風,西部吹偏南風。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用左手表示,方法與北半球相同,如圖所示。
三、利用身體動作和姿態(tài)突破地理難題
除了頭部形態(tài)、手勢動作當教具以外,課堂使用較多肢體語言的還是身體。
1.利用身體演示恒星日和太陽日
講解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差別時,我就讓同學甲扮演太陽,站在教室前面,同學乙扮演遙遠的恒心,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同學丙扮演地球,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轉了三次,第一次只有自轉,沒有公轉,同學們很快發(fā)現(xiàn)太陽日和恒星日相等;第二次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反向公轉,同學們很快發(fā)現(xiàn)太陽日比恒星日短;第三次按實際情況演示。通過師生密切配合和同學們的形象演示,學生非常輕松地掌握了地理難點知識。通過這樣的形式,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利用身體演示鋒面雨
比如冷鋒鋒面,我找兩個同學甲和乙共同完成,同學甲用身體來演示,同學乙在旁邊引導配合,同學甲的身體代表冷鋒鋒面,臉部的朝向代表冷鋒的移動方向,為了更形象的演示鋒面,同學甲身體稍微向后傾,同學乙給同學們指出降雨位置,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得出結論:冷鋒降雨在鋒后,同樣道理暖鋒降雨在鋒前。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大廳墻上有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眱H僅是教師演示,有當時記住了,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忘記了,并且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課堂教學就會打折扣,因此,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肢體語言”,讓學生“動”起來,可以是一個學生,也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的演示,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參與演示,這樣學生才能記得住,理解牢。總而言之,有聲語言豐富多彩,肢體語言千姿百態(tài),只有在課堂中適時、適當、巧妙的運用肢體語言,才能充分發(fā)揮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