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滿+張奧
摘 要:現(xiàn)如今在網絡環(huán)境下有很多的青年大學生道德能力被力弱化,網絡社會中紛繁復雜的輿論情形更多的需要青年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選擇,所以從網絡角度揭示青年大學生道德能力的提高非常之重要。
關鍵詞:網絡社會;青年大學生;道德能力;道德判斷
道德能力是一個青年大學生能否在面臨道德問題面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并成功的完成對道德活動。道德能力包括有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道德抵御能力。道德能力作為青年大學生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社會只有擁有比較高的道德能力才可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把握社會規(guī)律,在復雜的社會道德生活中有自己清醒的認識,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中擁有正確的方向,在道德生活中擁有自由。
一、網絡時代青年大學生道德能力弱化
在網絡超強功能已經將大學生淪為了工具客體,隨著人類認識和社會實踐的不斷向前發(fā)展,青年大學生大部分學習、工作和生活都被工具所代理,個人主體就變成了一個有缺陷的無能的機體。大學生通過工具代理自己的活動,克服了自身的局限性,活動了某種程度的自由。但是這種代理工具恰恰是青年大學生的自身否定。部分大學生身體和心理變得越來越簡單和頹廢,其主體個性和生存能力已經降低,所以部分青年學生無法成功的完成道德活動。
紛繁復雜的網絡弱化了青年大學生道德認知和判斷。人作為社會人,在社會的生存中要不斷積極主動識別、選擇、加工、評價、檢驗各類現(xiàn)象,并有表面分析到本質認識。但是在網絡社會網絡信息以爆炸性的速度在傳播,很多有害信息在大學生認識中并沒有進行認知過濾,直接泥沙俱下被青年大學生所接收,對于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分辨都拋到九霄云外了。對于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完全被接收的信息所掩蓋,青年大學生沒有能力去真實的反應客觀事物的真實狀況。
網絡電子技術對青年大學生道德實踐進行了弱化。人有著主管能動性,這種能動性表現(xiàn)為對客觀事物的改造,體現(xiàn)在一定的社會目的和意圖支配下進行生活?;ヂ?lián)網技術給了青年大學生太多的控制自由,登陸互聯(lián)網就可以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并且互聯(lián)網給了青年學生更多的娛樂選擇。部分青年大學生癡迷網絡,在回到現(xiàn)實社會中感覺到了無法適應,脫離了社會,部分青年大學生成為了網絡技術的奴隸,他們在追求更高更快的網絡體驗中失去了對崇高理想的追求,自身的道德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二、網絡社會對青年大學生道德能力的要求
網絡社會要求大學生具有基本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自律。馬克思曾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體借助于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認識,借助于對現(xiàn)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guī)范,并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踐行道德規(guī)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yōu)橹鲃拥穆杉?,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yōu)樽约簝仍诹夹淖灾鞯男袆印5赖伦月蓪τ谌狈^強他律的網絡來說,其意義更加突出。實行上,如果沒有網絡道德的自律,一切網絡規(guī)范和原則都將成為虛談。因為,任何他律,其精神和價值只有深入到人們的心靈中去,被人們所信仰,才能形成認同、尊重、信任和服從的自律行為。所以,良好網絡秩序的形成,須臾離不開網絡個體的自覺、自律。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網絡的失范、越軌行為。
網絡社會要求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批判性和選擇性思維。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強調的是對既定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規(guī)范的傳承和接受。所用的方法是說教、榜樣、說服、限制性鼓勵等,把預定好的東西強加給別人,這不僅不能產生思想,而且會扼殺德行的發(fā)展。青年大學生個體必須以揚棄、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各種道德觀和價值觀,并根據所處的文化背景來做出符合社會要求和個體正當需要的正確選擇,否則,大學生就可能在各種道德觀碰撞中出現(xiàn)主體行為迷失、價值觀錯位、道德信仰危機,甚至會走上道德越軌或違法道路。
三、網絡時代青年大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yǎng)
理想以信念、信仰為基礎。有什么樣的信念、信仰,就有什么樣的理想。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當代青年,面對信息多樣化的挑戰(zhàn),更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所以,每一個有志青年都應認真學習和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只有用先進的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正確認識國家的發(fā)展前途和命運,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自覺識別和抵制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等一些錯誤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侵襲;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把握社會的規(guī)律,在復雜的社會道德生活中,分清良莠,辯證地處理各種道德關系,成為時代先進道德的積極倡導者、創(chuàng)造者和踐履者,從而在道德生活中獲得自由。
當然,道德主體地位的完全確立還有一個過程的,它有待于網絡社會的發(fā)展,青年學生在道德生活中處于主體地位。網絡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僅是一場信息革命,而且是一場精神解放和人本身的解放運動。其道德意義在于,在粉碎舊的道德束縛的過程中,人的地位、個人的價值和尊嚴、人格獨立等,一定意義上都能得到肯定和尊重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我們對此必須給予清醒的認識,在道德建設中,不能重蹈過去僅僅把人看作道德的客體,而是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增強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就目前來講,我們要引導學生對于巨量網絡信息持揚棄的態(tài)度,引導他們合理、正確地使用網絡,使他們真正成為網絡社會中的主人。一方面,通過教育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及想象能力都得到發(fā)展,從而對網絡社會中的各種信息進行選擇、判斷,并對其進行加工與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其在信息面前的主體地位和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