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龍順
摘 要: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教師會“教”、學生會“學”?怎樣將教學的重點從“教”轉化為“學”?怎樣能夠促進“教”與“學”之間相輔相成,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將對這些問題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與“學”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抓好學生的入門教育在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必不可少,而這時,教師的怎樣去“教”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剛接觸到這門學科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有一種新鮮感和想要探究的興趣,然而這種“興趣”是短暫的,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深化,那么很快就會被冷卻。因此,教師在最初上課前,可以進行一些有關物理知識的小實驗,對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入門教育,使學生能夠一只腳踏入物理學科的門檻內,促使學生的一時的好奇轉換為長久的愛好。比如,教師可以演示“真空里的手機鈴聲不能傳聲”“將紙片封在杯子口倒過來水不會流出”等一些能夠引起學生好奇的簡單操作,也可以演示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像是“筷子插入水中會變折”“粘上水的兩塊玻璃不易分開”“平面鏡成像”等。通過這些簡單的實驗操作,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有趣和實用,從而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興趣基礎。
基于上述學生對實驗的興趣與好奇心,且物理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和概念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操作就能夠被學生很好的掌握。所以,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渴望實驗的這一特性,在課堂中注重學生的“學”,多給學生們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們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物理的神奇,從而能夠輕松地把教師的“教”轉化到學生的“學”上面。例如,在關于“力”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可以讓學生每個人帶個氣球,將氣球吹鼓并拍打、擠壓,進行力的做功,讓學生們來自己感受氣球有怎樣的變化,并且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討論,進而總結力的作用效果。這種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不僅滿足了學生們的操作欲望,還能使知識掌握的更加牢靠,減少了教師“教”的時間,增加了學生“悟”“學”的空間,一舉多得。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的真正進步,在于人不斷地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假設,不斷地提出新問題。正是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批判與質疑,才誕生了慣性定律,開啟經(jīng)典力學之路;正是麥克斯韋的不斷想象,提出存在電磁波的大膽猜測,才建立了電磁場理論;也正是牛頓疑惑一顆落在他頭上的蘋果,才有了今天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F(xiàn)階段教育體制下的學生給們,大多數(shù)都是“差不多學生”,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現(xiàn)在大部分的學生缺乏一種質疑的品質,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認為書上這么說有他的道理,差不多會了就可以了,考試能寫上、自己能背下來就行了,這也正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不幸。所以,在中學的物理課堂上,教師要利用物理知識的奇妙這一特點,激發(fā)學生們對于不懂或者已知的內容,進行大膽猜測和假設,使學生能夠善于提出新問題、新發(fā)現(xiàn)。學生問,教師答,從而使“教”與“學”相輔相成。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們更好地“學”。所以,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xiàn)為信息時代下的教育開辟了一條新道路,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利用,將更多的物理知識與信息資源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們的感知,還能增強學習氛圍。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很大程度受課堂環(huán)境和氛圍的影響。關于物理教材中一些有關機械運動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影片,通過動畫的效果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擺脫教材課本的靜態(tài)的弊端,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學生在接觸一些他們喜歡的人、喜歡的事物時,他們才會有向往的心理,進而再產(chǎn)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還要做一名能夠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在物理課堂中,教師要力求擺脫以往無趣、呆板的教師形象,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所有的同學一視同仁,你在尊重他們同時,他們也會尊重你。通過深入到學生中去,才能構建和諧高效的物理課堂。
物理這門學科所能帶給學生的遠不止是書本上的內容,教師傳授知識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應付考試?!敖獭迸c“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千言就能夠道清。真正的教學藝術,是現(xiàn)階段的學習能夠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生活,一種是因科學而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