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巧
[摘 要]貨物貿易商品結構是一個隨著時間和一國貿易發(fā)展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是影響貿易發(fā)展和制定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貿易商品結構系數(TCI)測算了中國2000—2015年的貿易商品結構水平,其結果顯示,中國的貿易商品結構指數TCI是逐年增加的,說明作為制造業(yè)大國的中國貿易結構在逐漸改善。而其他如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家貿易商品結構迅速下滑說明其貿易過度依賴初級產品的出口。雖然美日歐等發(fā)達國家TCI指數逐年下降,但其下降的原因是其服務貿易已經逐漸成為發(fā)達國家主要增長的貿易商品。因此,目前我國TCI指數增長乏力的情況說明制成品出口的壓力逐漸增大。為了穩(wěn)定地改善我國貿易商品結構,應當增加服務貿易的出口。
[關鍵詞]貨物貿易;貿易商品結構系數;產業(yè)結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246
在開放型經濟的背景下,貿易商品結構從初級產品到制成品再到服務的轉變是反映該國產業(yè)結構沿著“第一產業(yè)到第二產業(yè)再到第三產業(yè)”的軌跡演進,總體上遵循由低級向高級轉變。因此,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反映為國家的產業(yè)結構和分工的特征(佟家棟,2000)。而對貿易結構的考察不僅可以了解貿易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關系的變化,還能反映貿易產業(yè)結構的競爭關系,進一步為貿易商品結構升級調整提供依據。
Mazumdar(1996)認為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取決于貿易結構,而不同的作用機制和不同研究樣本使得此后學者的研究結果各異。王永齊(2004)、易力等(2006)研究中國的貿易商品結構的優(yōu)化過程認為,貿易商品結構調整并不顯著影響經濟增長,其原因可能是這一變化對經濟增長有時滯,即短期不明顯,長期有穩(wěn)定的促進作用,且長短期之間不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但認為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強有力推動了經濟增長,而初級產品則影響甚微是大家的共識(Levin & Raut,1997)。李欣廣(2011)也認為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國際市場的開拓促進了商品出口的增長,從而更有利于技術的擴散和吸收,進一步促進產業(yè)結構升級。在貿易結構的衡量測算上有Holst & Weiss的勞動技能貿易指數(ELST)(2004)、Lall在2005年提出的復雜性指數、傳統(tǒng)競爭力指數RCA測算(魯曉東、李榮林,2007)、和施炳展、李坤望(2009)提出的標準化貿易均衡指數(NB)和轉移矩陣技術等。
1 中國貨物貿易商品結構現狀
改革開放后,中國貿易迅速增長,出口依存度變化明顯,從1995年的38.6%快速上升到2004年的64.8%,然后逐漸回落到2015年的40%。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商品國,隨著出口規(guī)模的擴大,商品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貿易商品的重心由初級產品逐漸轉變?yōu)楣I(yè)制成品出口為主,到2015年,中國的初級產品和工業(yè)制成品在出口分別為1041億美元和21777.5億美元,占出口比重分別為4%和84.8%,可見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工業(yè)制成品的出口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
1.1 出口商品結構
在我國出口的初級產品結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SITC分類中的0類目(食品及活動物)和3類目(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分別占比為56%和27%(2015);且從1995年來呈現持續(xù)增長趨勢,0類商品從102.3億美元,3類商品從53.3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582.2和279.4億美元。而出口份額最少的是4類(動植物油及油脂),2015年僅占初級產品出口比重的1%。
在工業(yè)制成品出口中占主要地位的是SITC.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占比約全部制成品出口的一半;且增長迅速,1995年出口額為313.68億美元,僅排在第三位,而后逐年上升到2015年的10670.94億美元,占比49%,這充分顯現了我國機電產品制造大國的地位。第二位的是SITC.8類(雜項制品),1995年544.22億美元是當年占比最多的貿易制成品,雖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到了2015年5855.26億美元,占比27%;這說明我國小商品制造非?;钴S,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SITC.9類商品是制成品貿易中最少的,2015全年貿易額僅有20.31億美元,占比為0.93%。
近二十年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主要特征:①工業(yè)制成品是貨物貿易中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且比重持續(xù)上升的趨勢,具有主導地位;②初級產品的出口結構在樣本年份沒有發(fā)生較大變化,各類目出口商品所占份額相對穩(wěn)定;③工業(yè)制成品隨著經濟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其出口結構逐漸優(yōu)化,機械及運輸設備類迅速增長成為制成品中的主導出口商品。這意味著,代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機械及運輸設備主要由高新技術產品組成,通常附加值較高,其出口的增加不僅顯現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還反映國內技術水平和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能有效地促進制成品貿易產業(yè)結構的升級調整。
1.2 進口商品結構
在我國初級產品進口結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SITC.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和SITC.3類(礦物原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商品,2015年,這兩類商品占初級產品進口的44.5%和41.9%,其中,SITC.2類商品從1995年以來就一直是進口最多的初級產品(101.55億美元),然后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2112.2億美元;SITC.3類商品,1995年進口了51.27億美元,排在第三位,而后快速上升超過SITC.0類(食品及活動物),到2015年,進口額為1986.68億美元,上升為第二位。這兩類商品占進口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說明中國發(fā)達的制造業(yè)帶來了大量原材料的進口。在初級產品進口最少的是SITC.1(飲料及煙類),2015年進口僅有57.74億美元,占比1.2%。
我國進口的工業(yè)制成品結構變化不大。其中,最主要的進口商品是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且從1995年以來一直保持主導地位。1995年,進口額為525.74億美元,占比49%,到2015年,進口額為6882.86億美元,不僅占比沒有減少,反而上升至57%。SITC.5(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2015年進口額為1708.87億美元,占比14.2%,且從1995年的第三位,在2005年上升到第二位;第三位的SITC.6(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2015年進口額為1350.43億美元,占比11.2%。進口最少的是SITC.9類商品,雖然呈現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但2015年進口為805.25億美元,僅占比6.7%。
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的特征:①初級產品以原材料進口為主,SITC.2-3類占據全部初級產品進口份額的86.4%。而食品及活動物的進口比重下降幅度較大;②工業(yè)制成品的以技術含量較高的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的中間產品進口為主導,且在樣本年份逐年增強,充分顯現中國制造業(yè)在國際分工中的產業(yè)內貿易的格局;③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充分反映了我國正處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的階段,由于兩者的相互影響,伴隨著中國產業(yè)結構的升級轉型,對高科技類設備需求進一步增強,從而強化了此類商品進口的份額和強度。
2 貨物貿易商品結構的測算
中國的貨物貿易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貿易商品結構正在升級調整,但這一結構變化與發(fā)達國家和主要發(fā)展中國家比較存在怎樣的不同,是否在不斷的優(yōu)化?通過實證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中國貨物貿易結構的準確變化,通過對比我們能更好的定位中國的貨物貿易結構發(fā)展的階段,從而為我國不斷優(yōu)化貨物貿易商品,乃至于優(yōu)化貿易產業(yè)結構提供參照和依據。
Andrés Rodríguez-Pose等(2004)提出了專門測算貿易商品結構系數方法,該公式既考慮到不同分類貿易商品的相對變動,也考慮到貿易依存度對貿易結構的影響,能較全面地分析一國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其公式為:
式中,TCIit-0表示的是i國在t年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系數,而AEi、MEi分別表示的是i國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和工業(yè)制成品的出口額,Ti表示的是i國貿易總額,用Ti/GDPi(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比)來表示i國的貿易依存度,變量下標的0與t分別表示基準年份和分析年份。在測算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若初級產品貿易相對于工業(yè)制成品貿易的比重上升了,貿易結構系數則會逐漸變??;反之比重下降則這一系數會逐漸增大,意味著一國的貿易商品結構逐漸改善。
1995—2015年中國的貿易商品結構系數
從上圖可知,中國的貿易商品結構系數(TCI)從1995年開始都維持在正值區(qū)間,且逐年增加的趨勢,即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比重中持續(xù)增加。其中,最高年份是2007年的0.343,然后略有下降至2015年的0.282。持續(xù)增長且波動很小充分說明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逐年改善。與中國類似,泰國的貿易商品結構也處在正值區(qū)間,有持續(xù)改善的趨勢,但不如中國增長平穩(wěn),最高年份出現在2005年的0.265,再下降到2011年的-0.073,然后反彈至2015年的0.220。其他國家,如印度、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等,都出現貿易商品結構與中國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即貿易更加依賴初級產品的出口。特別是俄羅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級產品出口比重持續(xù)增加,TCI指數逐年下滑至2014年的最低點1.107,次年反彈至0.70。這可能源于俄羅斯擁有豐富的油氣等資源,出口資源優(yōu)勢的商品更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利,但這也形成過度依賴初級產品出口來支撐俄羅斯貿易的單一貿易市場格局,容易受到單一商品供需關系變化較大帶來的貿易波動。馬來西亞與俄羅斯非常類似,嚴重依賴初級產品的出口,且從20世紀初有所改善的局面迅速跌落到2005年的負值,最低的年份是2012年的1.422,且波動明顯。
縱觀發(fā)達國家,美國、歐盟和日本,從貿易商品結構系數(TCI)上看是逐漸下滑的,這說明發(fā)達國家制成品出口在逐年下降,而初級產品相對變動不大。其中,日本變化幅度最大,1995年到2000年的TCI指數是有所上升的,處在正值區(qū)間,而后波動下滑,在2004年后完全進入負值,且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最低點0.490,這說明市場上日本的工業(yè)制成品呈逐漸減少的趨勢。美國和歐盟類似,TCI指數從1995年以來經歷了持續(xù)緩慢的增長,其中美國最大值0.081出現在較早年份的2000年,歐盟則出現在2001年的0.105;隨后都出現逐年下滑的趨勢,都在2008年進入負值區(qū)間,最低的年份分別是美國的-0.113(2014年)和歐盟的-0.216(2013年)。發(fā)達國家TCI指數的下滑說明了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的衰退,但并不意味著發(fā)達國家貿易結構出現了失衡和問題,更主要的原因是,發(fā)達國家逐年增加的是更具附加值的服務貿易。
3 中國貿易商品結構持續(xù)改善的措施
3.1 擴大對外開放
我國應該進一步擴大國內優(yōu)勢特色產品及產業(yè)的出口規(guī)模和保持一定的貿易增長速度。通過貿易有效地帶動國內資源不斷地優(yōu)化配置,從而加速產業(yè)結構地優(yōu)化升級。貿易產業(yè)不斷地升級才能維持出口產品結構持續(xù)不斷地改善。
3.2 調整對外貿易產業(yè)結構我國貿易的比較優(yōu)勢依然靠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特別是加工貿易,其產品出口的國內環(huán)節(jié)少、增值低。從而在全球的貿易產業(yè)鏈中只是處于國際分工協(xié)作的較低端水平。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提高我國貿易增值率,實現貿易商品結構穩(wěn)定、持續(xù)改善的重要基礎。
3.3 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
通過比較發(fā)達國家可以知道,服務業(yè)增值率高,對貿易商品結構有著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而目前,我國服務業(yè)有,但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等傳統(tǒng)服務業(yè)上,一些新興服務業(yè),特別是服務制造業(yè)的現代服務業(yè)占比較少,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是促進貨物貿易產業(yè)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升級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佟家棟.國際貿易理論的發(fā)展及其階段劃分[J].世界經濟文匯,2000(6):39-44.
[2]J Mazundar.Do Static Gains from Trade Lead to Medium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6):1328-1337.
[3]王永齊.對外貿易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因果關系的檢驗[J].世界經濟,2004(11):31-39.
[4]易力,李世美,等.出口商品結構優(yōu)化與經濟增長相互作用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9):5-12.
[5]李欣廣.產業(yè)對接理論與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28.
[6]Andrés Rodríguez-Pose and Nicholas Gill.How does Trade Affect Regional Inequalities?[R].Paper Submitted to the 44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orto,August,200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