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琳燕
隨著現代教育和科技水平的飛速發(fā)展,美術課堂得到了全面的改革,早已不是印象中一張紙、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鐵三角”組合,而是各種多媒體設備一應俱全的嶄新課堂。自從為傳統美術課堂添加了一雙“多媒體”的翅膀后,一些原本難以用“三寸不爛之舌”言表的“海市蜃樓”的景象,多媒體都能美輪美奐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得美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直觀、有趣。本文結合平時的美術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運用多媒體這一媒介,推動傳統美術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增強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多媒體與美術課堂教學的整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現代化教育進程不斷加快,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也必須要落到實處。新的時代,《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美術技能,更要注重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師要學會科學合理的運用現代化教學媒介,積累美術教學資源,使教學過程更具直觀性和趣味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美術綜合素養(yǎng)。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現代化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究,科學合理運用多媒體直接的聲、光、色、形等功效,展示經典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向大師學習,注重細節(jié)講解,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作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個性和全面發(fā)展。
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傳統的美術教學,由于受到的限制較多,一些難以用口語表述、板書、掛圖等方法解決的問題,只能寄希望于學生自己慢慢消化、領悟。而事實上,這些內容往往就是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點、難點。運用多媒體獨特的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維性的特征,能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變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能更細致地展示美術作品,增強學生對作品的直觀感受,加強對作品的理解,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例如,在講授五年級《靜物寫生》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靜物寫生的“微視頻”,比起過去傳統的教師邊演示、邊講解的方法,多媒體教學能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觀察到靜物寫生的主要步驟,掌握基本的寫生方法,對于未明白的地方學生還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運用多媒體定格、放大等功能進行反復點播,給學生留下了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也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輔導,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比如,在《繪畫中的空間表現》一課的教學中,因為內容涉及到多種透視方法的教學,傳統的教學只能依靠書本上的簡單插圖,教師無論形容得多仔細,學生在自己作業(yè)的時候還是會混淆概念。而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將原本抽象的平行透視、成角透視、消失點等概念講解變得輕松易懂。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一段生活中常見的影像,道路兩旁豎立整齊的電線桿、一條筆直的馬路……從視覺上讓學生感受到“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定律。接著,利用多媒體呈現在不同視平線的位置觀察到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變化。由淺入深,層層推入,使學生從不同的距離和不同的角度直觀地感受物體的變化,從而理解、掌握透視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這遠比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聽教師在黑板上畫圖分析講解更直觀、更易懂。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潛能
美術不像數學題目那樣,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只要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路,通過努力每個孩子都是出色的小畫家。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提到,“理想的美育,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育,應該注重在美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沖動與欲望,享受創(chuàng)作的快樂?!眰鹘y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個性化的人才。新教育形式下的美術課程需要挖掘學生的各種創(chuàng)作潛能,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的研究方式,提高美術綜合能力。
例如,在進行《指印畫》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先利用投影儀給學生展示了幾幅失敗的指印作品,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失敗的原因,再進行正確方法的教授,果然事半功倍,達到了顯著的效果。教學中針對添畫方法講解,筆者利用多媒體中的圖畫工具,以“變魔術”的教學形式,示范了“指印蝸?!钡奶懋嫹椒ā榱吮苊庾鳂I(yè)中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筆者又用多媒體展示了不同類型的指印作品,啟發(fā)學生運用指印畫表現自己喜歡的事物。有了以上鋪墊,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個個趣味十足,個性獨特。
結束語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媒體教學為傳統美術課堂打開了“活”水的閘門,讓一股股源源不斷、與時俱進的藝術潮流充實著孩子們的生活,提高了學生對美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美術基本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藝術暢想的能力。多媒體教學是新教育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作為新教育形式下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的時代意識,認真把握“教育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讓教育跨向“數字化”的全新領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湯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