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
摘 要準確把握農村孩子的真實生活,提煉作業(yè)主題,引發(fā)學生的作業(yè)實踐興趣;制定詳細的實踐作業(yè)方案,并給予有效指導,引領孩子順利開展作業(yè)實踐;設計形式靈活的作業(yè)展示方式,讓孩子學會并敢于展示自己,凸顯“成長”,從而提高作業(yè)效果,促進農村學生的發(fā)展。
關 鍵 詞品德與社會課;實踐作業(yè);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7)04-00-02
品德與社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這意味著本課程的教學空間要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社會,尋找落實教學目標的活動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成長。實踐作業(yè)便是一種豐富多彩、不可或缺的活動形式。對于農村小學而言,立足學情,挖掘本土資源,科學設計與實施品德與社會實踐作業(yè),更具實踐價值。據此,筆者以浙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為例,開展了一系列實踐作業(yè)探索。
一、提煉基于農村學情的作業(yè)主題,激發(fā)實踐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程唯有立足學情,合理設計作業(yè)主題,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實踐興趣。這要求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找到課堂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結點,繼而提煉相應的作業(yè)主題。
例如,在“不和煙酒交朋友”一課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中反映了一個信息——爸爸、爺爺等親人有吸煙的嗜好。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道了吸煙害處大,很為家人的健康著急。如何改變親人的壞習慣,成為孩子強烈的探究愿望。教參的實踐作業(yè)是小組合作制作“禁止吸煙”的宣傳卡片,向周圍的人進行宣傳。農村學生家長文化水平較低,多以自由職業(yè)為主,即使到一些工廠或公司上班,吸煙也很少受到約束。煙癮重、抽煙不分場合、抽煙為了面子等情況屢見不鮮。僅以此法,宣傳效果多半流于形式?;谶@一情況,教師將實踐作業(yè)主題定為“三十六計勸戒煙”。讓學生在互相合作中拓寬思路,針對各家實情,謀劃計策。于是,寫信勸告、改變歌詞唱戒煙、禁煙兒歌小創(chuàng)作、禁煙演講拍視頻等“錦囊妙計”紛紛誕生。孩子們帶著這些計策展開作業(yè)實踐,讓愛煙的家人在百般“計謀”中與惡習不歡而散。
多年來,孩子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作業(yè)。如“不做小法盲”“諸暨習俗采風”“調查本地羊年生不生小孩現象”“我家住在新農村攝影比賽”等。這些作業(yè)主題源自品德與課堂教學互動中的學生問題,它們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針對性強,更富于現實意義,自然引發(fā)了學生的實踐興趣。
二、設置可操作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激活農村教育資源
科學設計實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從而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區(qū)資源,才能促使實踐活動順利開展。我們在實踐中,注重制訂詳細的實踐作業(yè)方案,科學設計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并給予有效的作業(yè)指導。
例如,“民風民俗大觀園”一課學習后,我們設計了“村落民俗采風”主題作業(yè),在作業(yè)方案中設置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1.合理分組。學生來自學校所在地附近的幾個村落,為便于小組合作調查,組織同村或臨近村的同學為一組。之后,推選一名組長。每個組選擇一個調查點,如節(jié)慶習俗、飲食習俗、婚喪習俗,語言習俗等(要求具有當地鮮明特色)。
2.明確分工。各小組參照老師提供的表格(見表1),商議確定組員分工。教師作出適當調整,確保各個點都有小組負責。學生進行實踐作業(yè)的能力存在差異,后進生多是農村學校的特點之一。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實情,因人制宜,力求讓每個組員都獲得與其學習能力相一致的任務。
3.逐步引導。小組分工完成后,教師此時需進行多種方法的指導。如幫助學生梳理資料搜集的途徑,可采訪長輩、查閱村志、親身體驗等。這些方式更適合農村學生的特點,彌補農村家庭電腦配備缺失的短板?;蛴山處熞渤洚斀M員,完成其中一個任務,為學生提供示范。學生先依樣畫葫蘆,從而降低作業(yè)難度,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搜集資料的方法。同時,教師協(xié)調各組任務分配情況,對有困難的同學給予個別輔導,并發(fā)揮小組互幫互助的作用,讓每個成員都有收獲。
實踐作業(yè)方案中有既定作業(yè)步驟,又有明確的方法指導。學生以充分的準備,投入火熱的農村生活,開展生動的實踐活動。如此,既是對教材內容的延伸,又是對家鄉(xiāng)文化的傳承,可謂一舉多得。
三、設計形式靈活的作業(yè)成果展示,凸顯道德成長
農村孩子實踐能力較差,眼界相對狹窄,表現得比較靦腆、膽小等。因此,借助作業(yè)成果展示,讓農村孩子學會展示自己,敢于表達,體驗成功和自信等,更具實踐意義。為此,我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作業(yè)成果展示方法。
排練小劇場,激發(fā)興趣。浙教版品德與社會配套教學光盤中設有小劇場,著力反映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實踐作業(yè)中,我們參照這一形式,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收獲排練小劇場,由教師充當導演和攝像,制作視頻。如“科技是把雙刃劍”一課學習后,學生在調查中發(fā)現,農村垃圾分類投放處在起始階段,仍有一些村民亂投放垃圾。根據調查情況,教師帶領學生排練了分類投放垃圾的生活場景,并制作了視頻。借此指導同學們掌握垃圾分類方法,并引領農村家庭的文明風尚。小劇場一般輪流拍攝,讓每一個孩子都有面對鏡頭的機會,從而不斷激發(fā)孩子們的實踐興趣。
上臺交流,磨煉膽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農村孩子在家庭中能說會道,但到了學校就變得靦腆膽小。其原因是平時與外界交流少,接觸面狹窄,缺少展示自我的機會等生活狀況導致了這一現象。為此,我們充分利用講臺這塊方寸之地,讓學生磨練膽量。在交流調查結果時,我們讓學生上臺講述調查情況。許多孩子第一次上臺時都低著頭,小聲讀材料。教師從旁鼓勵,抓住典型榜樣,熱情贊揚,并借機說明上臺講話的注意事項,讓孩子們逐漸鼓起勇氣,學會了自然地表達。
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1]這是品德與社會教學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它自然更適用于農村品德與社會實踐作業(yè)。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農村孩子特點的作業(yè)主題,并設計周密的作業(yè)方案,才能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在實踐作業(yè)的天地中收獲成長。
參考文獻:
[1]沈曉敏,高峽.小學與品德社會(生活)課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27.
(作者單位:諸暨市直埠鎮(zhèn)小
浙江紹興 311827)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