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倩++吳健++張小青
【摘 要】聯通主義在Web2.0技術以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誕生,強調知識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節(jié)點上,學習就是連接節(jié)點,形成網絡,這為移動學習提供了及時的理論指導。中學生群體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特殊階段,新興學習方式必然給其學習和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本文分析了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中學生移動學習行為的可行性,并從工具觀、資源觀、創(chuàng)新觀、交互觀角度提出優(yōu)化中學生移動學習的策略,以期為這個階段的移動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學習效率。
【關鍵詞】聯通主義;中學生;移動學習;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7)04-0039-03
問題的提出
自2000年國際遠程教育權威學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首次將移動學習的概念介紹到中國,2006年左右,移動學習的國際研究進入蓬勃發(fā)展階段,這不僅表現在文獻發(fā)表呈井噴之勢,更在于其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以及技術融合的多樣性[1]。例如,紐約 Cohoes 中學采用手持電腦來開展中學生的移動學習;新加坡 MobiSkoolz 項目利用在線網絡平臺來構建無線學習環(huán)境;國內自2006年北京師范大學承擔的“手持式網絡學習系統(tǒng)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啟動后,國內對中學生的移動學習研究項目也開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當移動學習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迫切需要新的學習理論來指導移動學習。2004年,喬治·西蒙斯最早闡述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學習是連接專門節(jié)點和信息源的過程[2]。這恰恰描述了網絡時代學習發(fā)生的過程,為解決數字化時代的移動學習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
當代中學生作為處于青春期的特殊群體,一方面逆反心理重,易對傳統(tǒng)學習方式產生倦??;另一方面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在科技發(fā)展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加快的大潮流中,應如何獲取信息進行有效學習呢?基于此,使其移動學習真正發(fā)生是一個重要命題,聯通主義則順勢成為其指導理念。
聯通主義指導中學生移動學習的可行性分析
1. 聯通主義綜述
(1)聯通主義知識觀
聯通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存在于連接中,是一種聯通化知識。聯通主義學習的知識觀主張學習目標是基于創(chuàng)造的知識生長,即實現知識的流通。
(2)聯通主義學習觀
聯通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即連接的建立和網絡的形成。聯通主義理論更加強調交流、對話的重要性,在交流和對話中建立連結,從而對知識進行建構和創(chuàng)新。
(3)聯通主義的課程觀
聯通主義課程觀關注構建開放的網絡課程。按照聯通主義的觀點,課程內容應當取之于開放的教育資源,供所有學習者和參與者共享、遷移和交互,而課程生成的內容也面向整個網絡開放。
2. 聯通主義對中學生移動學習的指導
(1)學習能力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管道比管道里的知識更重要”
“知道更多”比“目前知道多少”更為重要;“知道從何處尋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為重要[3]。在信息呈指數級增長的時代,知識每天都在更新,信息的海量化使我們無法一一掌握。中學生具有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如何辨別有用信息、在哪能夠找到有價值的內容尚需要學習。
(2)在學習中將知識和情感加以整合
移動學習中,與中學生學習者交互最多的是移動設備,這不同于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將忽視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互動。情感培養(yǎng)的缺失,會導致不健全的人格,不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帶來抑郁等不良后果。Roy Pea教授在2010年8月和9月做了兩項問卷調查,調查發(fā)現,部分媒體的使用,對美國8~12歲女生的社會情感會產生負面作用[4]。所以,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學習,還要注意移動學習中的情感培養(yǎng)。
3. 聯通主義對移動學習資源的影響
首先,連貫的知識有利于中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拓寬學習網絡;其次,聯通主義認為,學習內容不是一成不變、靜止的,而是一直保持沒有完成的狀態(tài)。需要學習者之間不斷地交互、創(chuàng)新,實現學習資源的不斷進化;最后,知識在流動中得到發(fā)展。聯通主義指出,課程內容在交互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移動學習資源除了教師提供,更多的是由中學生自身提供的:通過交流協作,發(fā)揮群體智慧,提高資源建設的速度。同時,由于中學生個人生活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不同,能夠創(chuàng)作出呈現方式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4. 聯通主義對移動學習過程的影響
(1)學習不僅是消化知識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
聯通主義學習理論闡述了學習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在互動交流過程中重構和建立一種簡單的知識結構聯系,孕育新知識的過程[5]。中學生在移動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更應是創(chuàng)造者。學生將新知識整合連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孕育新知識。
(2)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節(jié)點,建立新的連接,整合多元的知識
網絡時代的知識和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散在各節(jié)點,各個連接點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聯通、重組和再造[6]。移動學習中學習內容的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學生應多接觸不同的知識節(jié)點,開闊自己的視野。同時,要整合不同學科和同學科的知識點,建立連接,促進個人學習網絡的發(fā)展。
(3)課程不是學習的主要渠道,學習發(fā)生在許多不同的方式中
傳統(tǒng)課堂中,中學生的學習渠道單一,不利于學生持續(xù)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聯通主義指出:學習發(fā)生在不同的方式中,知識的習得是多元的。移動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多種學習渠道。中學生要善于利用移動設備找到多種學習渠道,增加學習機會。
移動學習的優(yōu)化策略
很多中學生易受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且片段式的學習內容,容易使人浮躁,甚至無法將前后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形成知識體系。提高中學生的移動學習能力亟待解決,筆者將從以下幾點建構優(yōu)化策略。
1. 系統(tǒng)觀:構建優(yōu)質高效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促進有效學習
構建優(yōu)質高效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對中學生移動學習的開展尤為重要。移動學習系統(tǒng)一般分為四個模塊:授課模塊、制作模塊、數據模塊和學習者模塊。授課模塊由施教者提供資源;制作模塊是將在授課模塊中施教者提供的資源進行編輯轉化以提供給學習者;數據模塊是將網絡資源進行存儲、分發(fā)和分析;學習者模塊是在客戶端學習者進行實際學習的界面。
2. 資源觀:優(yōu)化學習資源,關注學習者知識內化過程
姜強等人通過定量研究指出,影響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的最大因素是:容易找到需求學習資源[7]。 學習資源包括文本材料、微課程、聲音等形式(李勝波等,2016),資源的優(yōu)化和設計需要考慮到便于學習者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在對中學生進行移動學習資源的建設時,可以借鑒SECI模型。SECI模型是知識管理領域的模型,該模型用以描述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的轉換過程。SECI描述的是知識轉換的四個階段:S是知識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E是指知識的外化(Externalization);C是指知識的聯結(Combination);I是指知識的內化(Internalization)。在對中學生進行移動學習資源建設時不僅要關注到學習者知識的內化,也要關注到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構建。這樣才能化解“總體學習資源無限”和“個體學習需求有限”的矛盾,提高人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3. 創(chuàng)新觀:創(chuàng)造新節(jié)點,建立新連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聯通主義提倡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節(jié)點,建立新的連接。促進個人學習網絡和社會學習網絡的形成,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至關重要。Web2.0技術的發(fā)展,使學生由網絡信息的“消費者”變成網絡信息的“創(chuàng)作者”,降低了創(chuàng)新的“門檻”,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機會。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利用移動技術實時學習,不斷積累、內化吸收知識,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
4. 交互觀:拓寬交互渠道,提高學習參與度
從知識觀看,聯通主義學習的知識源自各個實體的交互和連接的建立;從學習觀看,學習是一種網絡現象,連接的建立和網絡的形成都依賴于交互的開展,整個網絡是以交互為核心的。交互是聯通主義學習的核心和取得成功的關鍵[8]。移動學習平臺應為中學生提供點對點、點對多、多對多等形式的交互渠道,交互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學習者與教師相互之間交流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如何通過活動設計來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讓學習資源在交互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以及不斷升華、完善。
參考文獻
王佑鎂,王娟,楊曉蘭,伍海燕. 近二十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基于中西方對比的研究綜述[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1): 49-55.
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 2005,2(1): 3-10.
鐘志賢,王水平,邱婷. 終身學習能力: 關聯主義視角[J]. 中國遠程教育,2009(4): 34-38+79-80.
洪超,程佳銘,任友群,李馨. 新技術下學習科學研究的新動向——訪學習科學研究專家RoyPea教授[J]. 中國電化教育,2013(1): 1-6.
張樂樂,黃如民. 聯通主義視域下的移動學習環(huán)境設計[J]. 現代教育技術,2013(2): 115-119.
祝智庭. 教育技術前瞻研究報道[J]. 電化教育研究,2012(4): 5-14+20.
張馳,陳剛,王敏娟,王慧敏. 移動學習中片段式學習資源的設計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09(3): 67-72.
王志軍,陳麗. 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最新進展[J]. 開放教育研究,2014(5):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