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丕劍
摘要:語文教學有很多方法,什么才是真法。筆者結(jié)合自己所在學校全員賽課的案例,分析了小學語文應該如何感性地“教”與“學”。
關(guān)鍵詞:感性;教與學;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43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過:“課堂上的所有問題,總結(jié)下來,其實就只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教材問題,一個是教法問題?!苯谭ň驼Z文來說,就是語文教學方法。什么方法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法”?筆者結(jié)合自己所在學校的全員賽課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小說《窮人》一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案例片段
師:誰想來讀讀這段話?(指一名學生起來讀)這段話中有一些四字成語,其他學生一邊聽,一邊找,并圈畫出來。
校對成語,課件出示:寒風呼嘯 洶涌澎湃 心驚肉跳
師:請同學們自己輕輕讀讀,你對哪個詞特有感受和理解,就大聲地多讀幾次,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或聽到了什么?
學生自讀自悟后進行全班交流。
生1:讀著“寒風呼嘯”我仿佛看見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刮過,樹枝被吹折了,破舊的門窗被吹得嘩嘩作響,吹到海面上,掀起了一個個大浪。
師:所以這個詞你想怎么讀?
學生讀詞“寒風呼嘯”(字正腔圓)。
生2:我仿佛聽到那風的聲音如同獅子吼叫一般,使人不寒而栗。
師:把你聽到的聲音讀給大家聽。
學生讀詞“寒風呼嘯”(加重拉長了‘呼嘯)。
生3:我讀到“洶涌澎湃”,仿佛看見的漁夫的小漁船在一個個巨浪中顛簸,稍有不慎就會翻船。
師:哇,這也太危險了!請你讀。
學生讀詞“洶涌澎湃”(頓挫有力)。
師:有誰想聊聊“心驚肉跳”的嗎?
生4:我感覺桑娜一定十分擔心和害怕,會時不時朝窗外眺望。這么大的風浪,漁夫不知道能不能平安回來?
師:請你讀出這份擔心和害怕。
學生讀詞“心驚肉跳”(抑郁但不失沉穩(wěn))。
師:有理解有感悟有畫面,這樣的朗讀才有味道,把詞放回句子里,還能讀得更有味道,誰想來讀讀?
指兩名學生讀。
師:讀著這樣的一段環(huán)境描寫,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屋外的天氣嗎?——惡劣?。ò鍟禾鞖鈵毫樱┩瑢W們,從這些詞語中除了讀出天氣惡劣,還能不能讀出點別的什么?
生1:這樣的天氣,漁夫還得出海打漁,肯定非常辛苦,非常累。
生2:他的家里一定非常窮,估計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是為了家庭,他還得出海打漁。
生3:漁夫的身體可能也不太好,但是生活所逼的,沒辦法,這樣的天氣,本來應該休息的。
師:(生活窮苦)是的,同學們,這樣惡劣的天氣漁夫不顧惜自己的身體,還出海打魚,不正是因為生活窮苦,無可奈何嗎?
二、教學反思
這個看似在平常不過的教學實錄片段,卻有著值得思考的價值。為什么這么說呢?雖然教的都是那么幾個詞語,但是處理的方式、操作的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一個,三下五除二,簡簡單單地解決了。一個呢?我們來重溫下實錄。第一步,圈畫詞語,基于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自讀自悟。第二步,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想象說話。三個詞語,請了四個學生,且說得各不一樣,但我們又知道他說的是哪個詞。大有不說這個詞,可偏偏說的就是這個詞的味道。第三步,教師的問,引導學生從詞語中看出漁夫這個家庭一些背后潛在的東西。那么學生看出了什么?有說非常辛苦,非常累的,有說家庭窮,但為了家庭不得已的,還有說不顧惜身體的。
這個過程學生又是體驗、又是想象、又是猜測、又是感悟,在詞語間出生入死、翻江倒海,將“寒風呼嘯”“洶涌澎湃”“心驚肉跳”三個詞語的形象、情味和意蘊讀得入情入境,酣暢淋漓。那么效果如何呢?
筆者特意在課上完過去了三個星期,在第一次試教班級(A班)和最后一次開課班級(B班),借助午間休息時間,對學生組織了一次效果檢測。檢測的題目很簡單:請學生觀察《飛奪瀘定橋》圖片,用兩三句話描寫下當時的環(huán)境。
之所以選擇《飛奪瀘定橋》是因為學生在五上《七律·長征》中學過,對這一歷史事件有所知曉。20分鐘左右學生完成了。測試改出來之后,一比較一統(tǒng)計。能夠用上“洶涌澎湃”這個詞語的,A班占了11%;B班占了83%。用上“心驚肉跳”這個詞語的,A班占了5%;B班占了91%。這組數(shù)據(jù)擺出來,兩班的教學效果差異就一目了然了。
筆者想,A班學生應該知道這些詞。什么是寒風呼嘯?寒風呼嘯就是寒冷的風發(fā)出高而長的聲音,形容天氣惡劣。他知道,叫他解釋,一定能滿分。但是他不會運用,不會在新的語境新的情境下面子正確有效的使用這個詞。而B班的學生呢?他也懂,能意會,不過可能說不清,也可能說得清,不管怎樣,他能在新的語境新的情境里準確靈活地加以運用。我們都知道語文學到最后,學到最高的境界,八個字——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簡單的說,就兩個字——會用。B班學生為什么就學會了語文,學好了語文,會用語文了呢?這個案例多多少少說明了——一個關(guān)鍵詞——感性教學?;叵虢處熌莻€教學過程,有體驗,有想象,有情感,有感悟,有運用,當然不排除理性和理解。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以人的感性生命作為語文學習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的。
我們的學生是個完整的生命體,他不僅有理性生命,也同樣有感性生命。語文是完整的生命體,她不僅是作者理性的獨白,也是作者感性的揮灑。課堂是完整的生命體,他不僅需要理性的啟發(fā)和誘導,也需要感性地點燃和熏陶。筆者是一位一線小教師,理性的直覺告訴自己,在理性泛濫的今天,語文的感性教學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法,才是語文自己的方法。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柳市十六小學 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