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一種銅質掛牌花錢,正面文字為“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題日“古句”,背面圖案是魁星點斗(圖1)。此類亦有改“紅”字為“香”,無“古句”者(圖2),只是制作與背圖稍顯粗糙。還有年代略早的圓孔花錢(圖3),將詩句分置兩面,正面配圖大抵是“三娘教子”之類故事,嚴厲的母教在傳統(tǒng)上是備受推崇的家法,也是不言而喻的狀元起跑線;背面一人揚鞭策馬,四位從者各執(zhí)旗仗等物,大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風光。這類掛花無疑是勵志的吉祥物,佩戴者也不會只是兒童,也有赴考的士子掛在腰間,以求吉祥。又有一物被稱為“花籃型掛牌”(圖4),其實不過是帳鉤的上半截而已。
“古句”的出處,乃蘇東坡《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句:“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那么,花錢掛牌為什么不用原句?蓋因實用講究應景,照搬往往不甚妥帖,總要施以斧正才好四平八穩(wěn)。東坡詩中的“新郎君”,源于五代王定?!短妻浴ご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記》,帶點調侃之意。此錢文改作“狀元歸去”,兼含衣錦還鄉(xiāng)之意。再看“三十里”改作“紅十里”,大致是鄉(xiāng)野學究之流的煉字法,著實有喜慶感。曾見一明代詩文銅鏡拓片(圖5),銘文為“云龍山下世宜春,放霍亭前總樂輝。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辈恢鋭e有所本抑或整體改作?
借此題目再說一下杏花和狀元。杏花形似梅而色兼桃李,初開鮮紅,漸開漸淡,凋落時已純白如銀。晏殊詠紅梅詩云:“若更遲開三二月,北人應作杏花看?!彼朴闪_隱“梅花已謝杏花新”變化而來,不經意間便道出杏花的花形、花時。楊萬里詩:“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弊x來稍嫌有點拗口,卻也寫盡其色。宋人愛寫杏花,情調勝于唐人,佳句亦多。
狀元如何與杏花結緣,大概只不過因為時令契合。唐宋省試正在春季,稱為春闈,唐人鄭谷《曲江紅杏》:“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睙o可置疑,狀元不僅是榮耀,也是極佳的事業(yè)起點,無論樹植桃李還是榜下臠塥都是當然之選。有一種“狀元宰相”對文小花錢(圖6),雖不如清中期蘇局“狀元及第”大花錢(圖7)精美,卻更好地概括了書生苦讀時所有可以用于激勵自己的夢想。
其實狀元也不過是敲門磚,進得門去路還長,若是一直扛著背著舍不得放下,當然就是受累而不是終生受用??追蜃诱f:“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睜钤汕笠喈斪魅缡怯^,起早貪黑讀書,夢想登科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讀來了無趣味,還不如且放下書本,看杏花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