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班上一名心理脆弱的學生在他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遺書性質的文字,被其同學及時發(fā)現并報告,作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的我在課前30分鐘決定臨時取消《陳奐生上城》一文的授課,改講《善待生命》。這堂課,我用臺灣一個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并被截去了一條腿的9歲的小男孩周大觀的童詩《我還有一只腳》貫穿課堂。師生之間探討了生命的韌性和生命的意義及價值,成功地挽救了這個學生的生命。
課后,我認真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媒體關于中小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報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觸目驚心。是什么原因讓孩子放棄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剝奪他人的生命呢?我的結論是:我們的學生正越來越多地處在生命焦慮的狀態(tài),而我作為教師,原來一直都只是在“教書”,而并不是真正在“育人”。原來我一直只做了個“教學生語文的老師”,而不是“用語文來教學生”的老師。
于是,我在語文教育教學的領域之外,開始“跳出學科看教育”,開始研究“生命教育”。
從2004年出版《生命課》系列叢書,再到和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等人一起完成并修訂《生命教育課程標準》,以及在外語研究與教學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在生命教育的路上,我走得很快樂。期間,我參與過十多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并發(fā)表演講,兩次獲得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彩虹獎”;我在全國25個省市作過100多場關于生命教育的報告;我成為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yè)委員首屆常務理事、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吨袊嗄陥蟆贰督處煵┯[》《教書育人》《河南教育》等報刊以整版、專欄等形式,對我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進行了介紹。
但是,一個人走總是孤單,一群人走才會更遠。所幸,恩師朱永新先生發(fā)起的新教育實驗,把新生命教育列為其卓越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2014年,我被召之麾下,同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蘇州大學盧鋒博士等一起,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朱永新倡導開展的新生命教育,是有關生命的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為主線,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的專門化的教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發(fā)展生命,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質量,幫助學生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有限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它圍繞個體生命的“成全”,涉及三個層次:1. 認識生命:了解生命的本性、生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影響生命成長的條件。2. 珍
愛生命:樹立生命可貴的意識,掌握生命保護的技能以及生命干預的技能,預防各種可能的生命傷害事件的發(fā)生。3. 發(fā)展生命:保持心理和情緒健康,促進社會性的良好發(fā)展,形成積極樂觀的、熱愛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合理規(guī)劃人生,發(fā)揮生命的超越性,激揚生命,追尋生命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俺扇鄙娜齻€層次,認識生命是基礎,珍愛生命是關鍵,發(fā)展生命是目的。三者在遞進中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在新生命教育看來,開展的生命教育途徑是很多的:多學科滲透生命教育(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體育等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開展專題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生命教育(綜合實踐、班團隊活動、節(jié)日紀念日活動、儀式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在學校日常生活與管理方面滲透生命教育(全校師生員工參與生命教育,讓生命教育滲透在教育的
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jié)中)……
生命教育滲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長、社會人士都應當是生命教育的老師,同時也是受教育對象。近年來,我們日益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開展了生命教育的活動,但當前的學校教學中,生命教育還存在著起步較晚、理念欠缺、教材缺乏、課程不足等問題。因此,整合這些資源,并走向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一種趨勢,是在當前內地功利教育仍很流行的情態(tài)下的最好選擇。單獨開設的生命教育課程,可以使學生在專人指導下,從個人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對生命問題進行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對策。
生命教育有兩大難點,那就是兩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我個人認為,這兩大難點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關鍵所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開展死亡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的時候,我們尤其要遵循的原則是:與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一致的原則。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即,遵循個體身心的發(fā)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和個別差異性。
其實,在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原則下,開展死亡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比如,結合兒童的親身經驗談論死亡。兒童第一次接觸死亡概念,可能是看到魚缸里一條不動的魚浮在水面上了;可能看到一次交通事故的新聞報道,被撞倒在地的人;也可能是家里姥姥、姥爺(或爺爺、奶奶)離世。結合已成、已見的事實談死亡,孩子們對死亡的理解更直觀、更全面,易于解惑、接受。再比如,結合影視、文學作品開展死亡教育?!度霘殠煛贰睹利惾松返扔捌?,還有很多文學作品,包括繪本,可以幫助兒童認識死亡。比如,《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老鼠爺爺的告別信》《出生后的一天又一天》等讀物,都可以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增強孩子心理自助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開展臨終關懷志愿活動,創(chuàng)設瀕死體驗情境,邀請醫(yī)務工作者開講座等等。
有人也許會說,這個教育那個教育,現在怎么又跑出來一個生命教育?其實,“重視生命教
育”是《國家中長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
(2010-2020)》提出的“戰(zhàn)略主題”,也是貫徹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重要方面。《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則把“健康生活”列為六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并明確提出“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個要點。要使“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需要把生命教育落到實處。
“十三五”期間,我們的新生命教育團隊將立足于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研制生命教育專設課程指導綱要,開發(fā)小學至高中12個年級的生命教育專設課程,編寫完成一套符合中國實際和兒童發(fā)展需要的生命教育專設課程教材,并在全國范圍內組織300所實驗學校開展實驗,真正使學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目前,這套教材已出試用版,在全國近百所學校試用,效果很好。
編寫之初,這套書的編寫體例做了兩個版本。一種是以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為形式的,一種就是以繪本故事或活動體驗為形式的。我們找了家長、學生和老師一起來看,讓他們選擇,喜歡哪一個。學生都是選擇現以繪本故事或活動體驗為形式的這一種,家長也喜歡這一種。老師有嚴重的分歧,一部分老師喜歡活潑新穎這一種,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而另外一部分老師則希望像傳統(tǒng)教材那樣的編排。什么原因呢?因為活潑新穎這一種,操作起來(上起課來)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它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教材向四面打開,課堂也得向四面打開。最后,我們覺得,教育還是應當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以兒童為中心,編孩子喜歡的教材,讓師生在教學中共同成長,所以最終還是采用了開放性比較大的這一種。這個教材怎么使用?現在這種構架,實際上是開放式的,內容開放,形式也開放,使用起來靈活多樣。在有些實驗學校,有兩種使用形式,一種是開設專設課程(作為校本課程),一個星期一節(jié)課,原來的生涯規(guī)劃、心理健康等等,統(tǒng)統(tǒng)整合到《新生命教育》來了。有的學校是專人上專課,有的學校是按思品、心理、體育、勞技內容由老師各上相應章節(jié)。第二種形式,是浸透到班隊活動中,因為每星期一次的班隊活動,以前沒有什么好的支撐性內容,這本教材剛好彌補了班會內容零碎化、隨機性的不足。以教材為依托的生命教育專設課程如一根線,可以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
生命教育是一種治療。奧地利精神醫(yī)學家弗蘭克博士經常問遭遇巨痛的病人:“你為什么不自殺?”病人的答案通??梢詾樗峁┲委煹木€索。譬如,有的是為了子女,有的是因為某項才能尚待發(fā)揮,有的則可能只是為了保存一個珍貴難忘的回憶。利用這些纖弱的細絲,為一個傷心人編織出意義和責任,找到“充實”,這便是他的“意義治療法”。反思我們的教育,不難發(fā)現,我們只關心孩子“學什么”,學語文、學數學、學外語、學政治、學歷史、學物理……
一學就是幾門、十幾門;只關心孩子“怎么學”,又是抄寫又是背誦又是做題又是應試……法器是一件又一件;卻很少關心學生“為什么學”“為誰學”。一句話,孩子學習的動力源問題,遠沒有真正解決。動力源問題不解決,確立孩子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孩子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思維、強化孩子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也便只能是一些空話。
生命教育也是一種喚醒。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就像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
封信》中說的:“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復。”生命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喚醒——喚醒學生、引導學生“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復”。
(作者單位: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