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在新一輪的課標修訂中,一個新的概念被突出強調,那就是“核心素養(yǎng)”,素養(yǎng)應當以人為核心,以育人為根本任務。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自建校以來,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黑山小學始終堅持,培育一個合格公民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并以特色發(fā)展為內驅力,帶動內涵發(fā)展,以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最終實現“培養(yǎng)健康、文雅、樂學、自主的好少年”的育人目標。和著門頭溝區(qū)域整體規(guī)劃快速發(fā)展的節(jié)奏,黑山小學迎來了跨越發(fā)展的新階段。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黑山小學地處于門頭溝城鎮(zhèn)中心地帶,始建于1963年。學校隸屬門頭溝區(qū)教育委員會,是一所具有獨立法定代表人的全日制公辦學校。多年來,在任全霞校長的帶領下,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學校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目標,緊緊圍繞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積極打造京劇特色的藝術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營造濃厚的京劇藝術氛圍。
京劇進校園之傳承民族經典文化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寶。黑山小學將京劇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體現青少年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因此,在抓好學校常規(guī)教育教學的基礎上,黑山小學突出了京劇藝術教育特色建設,努力探索民族藝術育人之路,使京劇藝術在這里能夠得到較好普及與傳承。
黑山小學開展京劇進校園,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益嘗試,也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藝術修養(yǎng)的有效載體。學校以“熟悉京劇,尊重藝術,傳承文化,提高素養(yǎng)”為目的,通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課堂教學和京劇藝術欣賞活動,使學生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基本的戲曲知識,欣賞和學唱經典京劇唱段,提高藝術審美修養(yǎng),并探索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途徑、新思路。
而京劇進校園對學生的好處更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京劇進課堂將有助于中小學生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國粹。孩子們不一定要成為京劇票友或表演者,但應該對國粹藝術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起碼的知識,從而提高必要的藝術修養(yǎng);另一方面,京劇中包含了民族藝術、道德觀念、傳統(tǒng)習俗和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從幼年開始陶冶,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另外,京劇身段舞蹈是京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唱腔一起,擔起“以歌舞演故事”的重任,在整個京劇表演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青少年在成長發(fā)育階段,接受系統(tǒng)全面的身段訓練,能提升他們的(內在)氣質,外在形象,靈活性即身體協(xié)調性。因此,重視青少年身段的培訓,有助于提高其整體素質,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將起到很大的益處。
對于黑山小學而言,京劇進校園的意義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民族傳統(tǒng)藝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積淀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生活在新世紀的小學生,面對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背景,普遍接受流行元素。黑山小學通過京劇進校園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藝術形式,接觸國粹藝術,達到“接觸京劇、了解京劇、熟悉京劇”的目的。正所謂,一個民族,學藝術的人越多,這個民族就越有活力;一個國家,自愿從事藝術事業(yè)的人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
第二,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在青少年精神成長過程中,接受傳統(tǒng)藝術的教育非常重要。藝術教育歸根到底是情感教育,一個青少年若不能通過接受傳統(tǒng)藝術教育,學會用本民族的方式表達與交流感情,那么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斷裂就會不期而至。小學生處于學習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內,學生接受信息主要以感性認識為主。黑山小學通過開展京劇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對京劇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學習的關鍵期內,從興趣入手,加強對京劇的了解,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
第三,陶冶情操,提高藝術審美修養(yǎng)。黑山小學通過興趣小組以及活動課的形式,增進學生對京劇知識的了解,學習京劇唱段,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適當放松,不僅陶冶情操,更是響應了國家關于素質教育的號召。
第四,京劇進校園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學校在對小學生進行京劇藝術講解的同時,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特別是語文、音樂、美術、體育教師。使得老師在講解到相關內容時可以引用京劇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對京劇知識的了解。語文老師可以在講解有關京劇劇目的課文時,穿插講解此劇目的念白、劇情等知識;音樂老師可以教學生學唱有關京劇唱段;美術老師可以講授京劇臉譜繪畫有關內容;體育老師可以講解京劇的身段、動作等。
第五,增強學生自信心。自信是理想之帆,自信是成功之船。它猶如混凝土建筑中的鋼筋,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力量和源泉,是取得最終勝利的保證。自信心是個體對自己積極、肯定又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它對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十分重要。對于學校而言,從京劇興趣小組中挑選部分學生登臺演出,在此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消除膽怯心理,而且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素質。
京劇進校園之激發(fā)師生學習興趣
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坐念唱打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還可鍛煉身體、陶冶情操。京劇曲目中包含了民族藝術、道德觀念、傳統(tǒng)習俗和歷史知識等多方面的價值,是對孩子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載體。
黑山小學通過全校京劇藝術進課堂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京劇藝術成就,培養(yǎng)學生對京劇藝術的興趣,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與京劇相關的知識,進一步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使京劇文化深入人心,使全校學生人人能夠會唱規(guī)定的京劇曲目,人人知道一些與京劇相關的知識,著力打造精品京劇節(jié)目,在全校形成濃厚的京劇氛圍。黑山小學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學生京劇表演隊伍,使部分學生的高雅素質得到培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發(fā)展。
了解京劇知識,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黑山小學根據各年段特點,讓少兒對京劇有一個接觸和了解的機會。美麗的服飾、悠揚的京胡旋律和富有氣勢的鑼鼓聲、五色的油彩、花樣各式的臉譜、精彩的武打表演,很容易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從感官上刺激他們,加深對京劇基本知識的理解。學校通過開展京劇進校園活動,使學生了解、學習京劇基礎知識,學唱京劇唱段,使京劇文化成為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鼓勵孩子參與活動表演,加強活動互動。在孩子對京劇有興趣的基礎上,開展一些小活動,讓他們參與表演,感受京劇的魅力,如在“六一”兒童節(jié)和元旦聯歡會中,培養(yǎng)部分學生參加學校文藝演出,增強演出節(jié)目的形式。同時,加強學校教師對于京劇的了解,在活動課的時候可以為學生講解京劇劇目故事、教授京劇唱腔、繪制京劇臉譜。不僅如此,學校盡可能地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學生們可以向長輩了解京劇的相關知識。
創(chuàng)設京腔京韻學校文化環(huán)境,陶冶孩子的心靈。京劇身段舞蹈成為表達人物情感的一種特殊手段,它突破了話劇受生活真實限制的局限,以獨有的藝術手段與審美功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帶動全校師生得到高雅藝術的熏陶,弘揚民族精神,透過京劇這一載體,讓師生以至整個社會都接受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等思想品德教育。
京劇進校園之開發(fā)特色京劇課程
京劇進課堂,意義深遠,它不僅僅在于讓孩子欣賞到京劇的美,更是對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傳承。讓孩子們學唱京劇的過程其實就是凈化孩子們心靈、陶冶孩子們情操的過程。
自2010年至今,京劇在黑山小學的校園里孕育開花近七年了,七年來學校以“唱京劇揚國粹,促文明創(chuàng)和諧”為主題,開展京劇校本課程的研究,將其納入教育教學中,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近幾年,黑山小學圍繞“文墨書山和雅學園”辦學愿景,以京劇搭臺,將京劇藝術與語文學科傳統(tǒng)故事相整合,弘揚國粹藝術,傳承非遺文化,打造京劇精品特色課程,讓翰墨戲韻溢滿黑小和雅學園,引導黑小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開發(fā)目的 通過京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來提高學生對京劇的了解、體驗及認知度,從而感受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藝術鑒賞力;同時給在京劇方面感興趣有特長的學生搭建學習平臺、提供展示舞臺、培養(yǎng)京劇人才。
教學師資 學校聘請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余派老生王文端女士,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花旦青衣李妍霏,老旦教師周美娟,凈行演員段龍夢等幾十名京劇專業(yè)教師,分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授課;特邀京劇名家朱寶光為藝術指導顧問。
授課對象 一至六年級學生分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四個行當進行學習,同時開設京胡、京二胡等器樂課程。一至二年級組全體學生整班授課,三至六年級采取社團形式對特長學生進行授課。學校每年編寫德育校本課程京劇讀本,引導學生學習京劇知識。每學期保證有近400余名學生接觸或深入學習京劇。
課程內容 培養(yǎng)學生表演能力,建立自信心,在不同的場合比賽中都能展現自我,以藝術表演能力帶動其他學科學習自信。開發(fā)校本教材、校本課程已是教學所需,為此黑山小學開設了京劇精品課程,5個行當+3門樂器京劇類特色課程,每門課每一學期有20余課時,每課時由戲曲知識、歷史人物故事、唱段教唱、身段表演幾部分組成,每課時均以教唱訓練課為主。
課程展示 多年來,黑山小學先后輸送京劇學生:楊騰(老生)、張銘(老旦)等到戲曲職業(yè)藝術學院就讀,多人次獲得市級獎項并被獲北京市藝術之星等稱號;學校編輯印制京劇校本課程讀本3冊;連續(xù)四年承辦門頭溝區(qū)文委少兒京劇專場演出;2016年5月黑山小學成為北京戲曲職業(yè)藝術學院教學實訓和生源基地;學校京劇精品課程被《北京日報》《教育圓桌》《門頭溝區(qū)教育》《門頭溝區(qū)校外教育》等多家媒體報道。
課程實施 黑山小學的京劇課除教授教育部規(guī)定的京劇進校園劇目外,還拓展了其他有教育意義的傳統(tǒng)戲。
一二年級老生唱段,現代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渾身是膽雄赳赳》,傳統(tǒng)戲《三家店》,在教唱這些名唱腔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唱腔的吐字發(fā)聲,唱腔板式。三至五年級老生課加大難度,從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學習了楊子榮這個英雄的唱段《共產黨員》及《紅燈記——黨叫兒做一個剛強鐵漢》,通過歌頌抗日英雄、歌唱共產黨員讓學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多流血犧牲的共產黨員人用生命換來的。
通過幾年的實踐,黑山小學深深地感受到京劇進課堂,不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小演員,而是要讓他們熟悉京劇、了解京劇,學會欣賞京劇。同時,還應讓學生在學習京劇曲目過程中了解京劇人物的特點,學習人物的美好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授課內容的設置到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黑山小學的教師團隊都將更加精心安排。接觸到一個新劇目,首先給學生講這些人物的故事,再通過人物講唱段,最后才根據劇情教表演,讓孩子們在表演中體會人物,學習精神。這種授課方式也得到了更多家長的認可與支持。
黑山小學主要從以下五方面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幫助。第一,說,讓京劇貼近課堂。京劇中蘊含著大量的故事典故,學校利用學校課程,將《京劇典故》進一步深化,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的京劇故事中了解古代文化精髓,加深對京劇的認同。第二,畫,激發(fā)學生興趣。利用學校課外活動的繪畫課,挖掘京劇臉譜、京劇瓶子、京劇盤子等生活中的京劇元素。要求老師帶領學生從京劇臉譜說起,了解不同的色彩、圖案對人物性格的不同作用。第三,演,鍛煉孩子能力。從欣賞到親自上臺唱京劇,是每個學京劇的孩子最渴望的。為此,學校積極為孩子們搭建平臺,讓學生登臺,展現自己。學校原創(chuàng)課本劇《孔融讓梨》多次登上市區(qū)大舞臺展示,并在第十九屆市藝術節(jié)中喜獲金獎,評委也給了高度的評價,說我們的節(jié)目“蘊含著中華大文化、大文明,希望我們形成新的經典,獨樹一幟”。第四,奏,開發(fā)學生智力。讓學生接觸京劇樂器。第五,看,開闊學生眼界。觀看京劇、參與演出等。積極組織開展與京劇相關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京劇團、走訪名角。
2015年,黑山小學承辦了區(qū)文委組織的《群眾大明星百姓文化年之戲韻門頭溝黑山小學少兒京劇專場》演出;2016年,黑山小學在原有京劇社團基礎上繼續(xù)完善課程設置、提升授課質量,堅持打造特長學生參與的精品課程。新學期,學校的《孔融讓梨》代表門頭溝區(qū)參與北京市陽光少年藝術節(jié)優(yōu)秀節(jié)目展演,小演員于鳴涵、張家澍等多次登上大舞臺;學校在第四屆京劇專場演出的“翰墨戲韻,藝美黑小”在區(qū)影劇院上演,再次博得滿堂彩。
京劇進校園之感受學子成長變化
京劇是國粹,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學校教育有責任來擔當。京劇的學習過程,是讓學生感受京劇的獨有魅力,引導學生喜歡京劇的過程;京劇的學習過程,是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體驗活動,了解京劇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京劇的學習過程,是引導學生在藝術作品中去自我體驗、自我發(fā)現、自我創(chuàng)造,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與健全的人格的過程。如今,京劇課程已成為黑山小學的特色課程。那么學習了京劇以后,黑山的孩子們又有哪些收獲和變化呢?
我學習京劇的變化
——五(3)班 張雨禾
京劇是我們中國的國粹,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中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無不是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心血,是老一輩藝術家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家看電視,無意中調到了戲曲頻道,那精湛的表演,美妙的唱腔,精美絕倫的服裝頭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從此我愛上了京劇。
我從小體弱多病,而且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見到陌生人趕緊就躲起來??墒亲詮膶W習了京劇以后,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我的身體強壯了,以前三天兩頭生病的我,現在很少再生病了。
另外,因為學習京劇,使我有了很多次登臺表演的機會。通過一次次的登臺演出,我的膽子也大了。人前敢說話表達自己的意見了,見到陌生人不再躲他們了。并且在通過學習京劇的過程中,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還懂得了朋友之間友愛互助,團結合作。
在練基本功的過程中,我和同學們付出了許多的汗水和淚水,既鍛煉了我們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
總之,學習京劇對孩子有太多的好處,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和我一樣喜歡京劇,愛上京劇。
京劇,使我變得更有演技
——五(3)班 張情
京劇,讓我變得有氣質,有文采。總之,京劇讓我改變了許多。京劇使我變得更加有演技。
我學過兩個行當,一個是青衣,一個是老旦。每一個行當,我都登過幾次臺。而且,家里人都知道我會京劇,每當聚餐時,家里人都讓我來唱上幾段,不管是登臺唱,還是聚餐唱,我都有一種自信和被重視的感覺。
最近,我們聚餐時,我都演唱《鳳還巢》程雪娥的唱段。在唱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就是程雪娥。唱完后,家人們都說:“情兒演得真棒!簡直跟真的一樣!”
這就是京劇給我的巨大收獲,我要堅持去學京劇,無論有多少困難,我都要學下去,決不放棄!
京劇讓我更加自信、快樂地成長
——五(3) 班 王韜
學習了這么久京劇,我最大的變化就是不光嗓子變得越發(fā)的洪亮,整個人也擁有了更大的自信。當我站上舞臺的那一刻,全世界都仿佛是我的。我扮上裝,走在舞臺上,心里收獲了莫大的滿足感,看見了同學老師贊賞的目光,那一刻我擁有了展現自己的自信。不光在京劇的舞臺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學校課堂,我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校園活動中,我也是一名敢說敢唱的小姑娘,讓我發(fā)現了自己自信的一面,為我的生活帶來色彩。未來,我要更努力地唱京劇,讓我的歌聲不光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自信和快樂。
我學京劇后的變化
——六(1)班 楊帥
我學京劇前,膽子很小,不愿去接受新的事物,做事情扭扭捏捏,很是拖拉。自從我上了小學,學習了京劇后,我通過了解京劇里人物的各式各樣的性格后,感覺自己應有責任感,對事情要敢于負責。好的習慣都逐漸在我的身上表現了出來。我現在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也是老師的小幫手……我整個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現在不再是以前的我了,我毫無畏懼,勇于交流,敢在其他人面前展示我自己的才華。京劇還使我學會了換位思考,了解別人的感受等等。學京劇讓我變了一個人,讓我受益無窮!
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黑山小學深深感受到了學校開設京劇課程的價值所在,學生們學習京劇決不僅僅是會演一部戲、幾部戲,他最深刻的影響在于同學們在感受舞臺、親近藝術的過程中,傳承中華美德,弘揚民族藝術,收獲快樂,體驗成長。幾年來,京劇進校園不僅在黑山小學初見成效,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贊同,學校更是碩果累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第一屆國戲杯的唯一集體三等獎一個,到第三屆國戲杯個人一等獎兩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3個及優(yōu)秀組織獎,且獲獎學生榮幸地被選入參加2013年門頭溝區(qū)春節(jié)晚會演出。黑山小學特色京劇教育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黑山學子們的成長更是與日俱增的。北京日報的記者們曾走進了孩子們的戲曲課堂,并用大幅版面以“少兒京劇唱響門頭溝小學”為題報道了京劇課程的開展情況,他們說:“在黑小京劇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令我們欣喜,我們相信,在京西的小學校里搭建的這方京劇舞臺會越來越大?!?/p>
后記:對學生而言,“京劇進校園”,是一種文化熏陶和心靈的滋養(yǎng),是為自己人生打開的另一片天空,讓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足夠的定力,在道德觀和價值觀上能夠立場堅定;對學校而言,“京劇進校園”,就是在培養(yǎng)少年兒童對國粹京劇藝術的興趣和熱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廣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我們相信,黑山小學定能繼續(xù)以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讓國粹京劇的“藝術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并以此為契機,激發(fā)廣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和熱愛,成為具有國家情懷、懷揣夢想、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