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和網絡上不斷爆出的校園欺凌事件,有些施暴者竟然是小學生。有向同學勒索錢物的,有因考試作弊被發(fā)現(xiàn)而毆打同學的;有初中生在宿舍虐待侮辱同學,招引社會人員進校施暴的;還多次發(fā)生成群女生虐打同學,拍視頻傳播,手法殘忍,令人發(fā)指。
校園欺凌事件遠遠不止是破壞了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失去安全感。更大的威脅在于這些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其暴力傾向有可能形成更大的危害。一般而言,校園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學生的文明水平和所在地區(qū)文化氛圍密切相關;學校欺凌事件的發(fā)生率,和地方文化水平、治安管理水平幾乎同步。
營造健康、安全的兒童成長環(huán)境,要靠法治教育。預防校園暴力侵害,除落實已有的法律法規(guī),還要加大針對青少年之間惡性欺凌行為的法律懲治,不能縱容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國已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應當向學生和家長做必要的宣傳及解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懲罰的目的在于減少、杜絕違法犯罪。對嚴重違紀的學生,如果缺少必要的懲戒,更多的學生在學校的安全將沒有保證。
法制是不可動搖的鐵律。學校教育需要“愛的教育”,而一旦觸及法律法規(guī),則應當堅持原則,不能手軟。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fā)生后,讓人常常感到難以接受的是“雙方和解”。這怎么是“雙方”的事呢?有些傷害,極可能導致受欺凌者和旁觀者心靈受傷,人格扭曲。“教育為主”當然必要,如果危及學生生命安全,豈是“調解”能敷衍過去的?
學校和家庭要重視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讓學生面前有“高壓線”,知道什么是絕對不可以做的事。一旦出現(xiàn)惡性侵害事件,應當追究學校、教師、家長的教育責任,不能以“道歉”“賠償醫(yī)藥費”之類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社會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所知甚少,有些人甚至錯誤地理解為“未成年人違法不究”,這類無知傾向會導致少年兒童對法律的誤識,值得警惕。學校和社會,應當關注少年兒童家庭的法治教育狀況。如果少年兒童在家庭沒有對法的敬畏,當他走進學校,很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每一次披露的校園欺凌事件,往往都帶出欺凌者比較復雜的家庭因素。然而這并不表示從特殊背景的家庭走出的孩子都是粗野的。貧窮,單親,父母文化低,外出務工等等,不能成為孩子沾染惡習的理由。媒體和有關人士在介紹事件背景時,應當從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評價維度觀察問題,尋找深層的因素。
孩子教養(yǎng)代表家庭教育水平,學生文明素養(yǎng)代表學校教育水平。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和家長“偏重分數(shù),輕視素養(yǎng)”,只要考試成績,不講文明素質,學校管理松弛,部分學生因成績好而備受老師嬌寵,言行粗魯,極易與同學結怨;有些學校則強調學生學業(yè)基礎較差,難以管控,便放任自流,校風敗壞;也有些學校的“加強管理”治標不治本,不注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靈輔導,把教育工作簡單化?!肮芸赜杏啵逃蛔恪?,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教育,留下一系列隱患。這些,都應當引起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
校園欺凌現(xiàn)象,根在心靈,責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終結校園暴力,還要重視人格培育。少年兒童在心智上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只要教育適當,有可操作的規(guī)則教育、行為教育,教師能嚴格履行職責,建設安全文明的校園并非難事。重視培育學生的文明修養(yǎng),讓學生有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形成健全人格;教育學生嚴守道德底線,不管在什么場所,都有守法的自覺。同時,國家要加強法治建設,完善相關法規(guī),嚴格執(zhí)法,以此加強對校園暴力行為的預防和懲罰,進一步明確家長、學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責任。有文明安全的校園,才會有學生的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