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倡導教師要為高中生創(chuàng)設開放的、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地理課堂。尤其是隨著“以生為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在評價一節(jié)地理課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標準便2是高中生在地理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在這個背景下,人們開始研究如何才能夠讓不同層次的高中生都能夠參與到地理教學中,并由此形成了參與式教學法這一教學體系。本文便對參與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參與式教學、主導結合主體、共性結合個性、結果結合過程
高中地理中有大量的內容需要學生使用理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思維等來進行學習,如果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高中生們依然按照被動記憶的方式來學習地理,那么他們會隨著所需要記憶與背誦的地理知識的數(shù)量的驟增而背負沉重的學習壓力。而參與式教學法不同,參與式教學法認為教師應該要讓高中生成為地理知識的主動探究者,學生們必須要在實踐、合作、自主等多種學習活動中摸索出地理學科的客觀學習規(guī)律,而這也可以讓高中生們獲得較多的成就感,產生更大的求知欲。下面,筆者從結合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共性與個性、結合結果與過程三個層面,討論參與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做法。
一、主導結合主體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改對師生關系進行的重新定位,這種角色定位也是參與式教學法的基本前提,因為高中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決定著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設出能夠激發(fā)高中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問題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高中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參與式教學法的基本目的便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學生的學為地理教學的主要形式,所以堅持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是參與式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每當接手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之時,我都會花費至少一個月的時間來與學生們進行交往,了解高中生的學習特點,獲得高中生的信任,并對他們滲透“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記得在“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課中,我鼓勵學生們在課前利用與大氣運動有關系的地理學科網以及各類書籍,鼓勵學生們通過收集由于冷熱不均所引起的大氣運動的資料,讓學生們以自己的理解來還原大氣的受熱過程,總結大氣運動原理。我在地理課上讓學生們展示自己的思路,而學生們利用教材以及學習資料,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形象地描述了大氣運動的過程,我只是在學生們的思路出現(xiàn)偏差的時候以問題來點撥,重新喚起學生們的思考,使其審視自己所總結出來的大氣運動是否合理。最后以多媒體來展示大氣受熱不均所導致的大氣變化的整個動畫過程,幫助學生們梳理與修正知識。
二、共性結合個性
參與式教學法所面對的學生是整個班級內全部的高中生,這就改變了過去的精英教育,只有地理尖子生才能夠參與地理學習的局面。實際上,優(yōu)等生一直都是地理教學中的活躍分子,而中等生、學困生則很少能夠向老師闡明自己的學習情況,他們也一直處于教學的“盲區(qū)”。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將個性寓于共性之中,考慮每一個學生的需求。
在地理課堂上,我會時刻觀察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將注意力放在中等生、后進生身上,希望他們能夠積極學習。在“山岳的形成”這一課中,我會以“請問褶皺、斷層是指什么,你能夠說出具有這些特征的山岳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嗎”等比較簡單的問題來提問后進生,這些問題難度不高,學生只需認真閱讀教材就可以得出答案,所以能夠將后進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也不會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同時,我會優(yōu)先選擇中等生來描述火山的來源、結構、規(guī)模等問題,再讓優(yōu)等生來分析地質地貌以及山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具有拓展性質的問題。如此一來,不同層次的高中生需要思考不同層次的問題,他們的思維也能夠處于活躍狀態(tài)。
三、結果結合過程
評價高中生的地理學習結果在評價體系中一直處于主流思想,單純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無法全面評測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學習心態(tài)等變化的,還會讓那些備受地理考試成績打擊的高中生漸漸喪失學習自信,削弱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參與度。所以我們必須要將結果與過程結合起來,全面觀察并記錄每一個高中生的學習表現(xiàn),讓高中生以平常心來面對各個學習挑戰(zhàn),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除了根據(jù)地理考試來判斷高中生的學習情況之外,我還為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個“學生成長記錄袋”,在這個記錄袋中,我會將學生們在地理學習中每一個重大改變記錄下來,同時還會將學生們對地理課堂的學習反饋信息放在記錄袋之中。每一個月,我會將學生成長記錄袋發(fā)放給學生,讓他們看看這個階段自己的學習表現(xiàn),以此來激勵學生,讓他們更有干勁。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使高中生學會主動學習,學習如何提出與解決問題,逐漸成長為一個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切實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