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的教育歷史中,存在著兩個特殊的群體,即民辦教師和農村幼兒教師。他們都是由我國的國情和歷史原因形成的。民辦教師都很熟悉,而農村幼兒教師則除了農村人,不為廣大人們所知。農村幼兒教師的身份跟過去的民辦教師一樣,介于農民與公辦教師之間。他們在我國教育基礎薄弱的情況下,與廣大的公辦教師一樣工作與付出,填補了我國教師力量的不足,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關鍵詞:農村:幼兒教師:張建榮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撥亂反正,我國的各項工作、改革開放有序進行,使得我國在從文革之后至今的三十多年里從百業(yè)俱廢到如今的欣欣向榮,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大中小學幼兒園形成了完備的教育體系。
江蘇省豐縣趙莊鎮(zhèn)東趙廟村,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改革棉花種植,產量很高,名聲很大,被譽為“蘇北的一面紅旗”。據說當時該隊的生產隊長趙德俊同志曾在上海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許多省、市、縣各級領導常到該村參觀考察,小轎車、吉普車常常一排好遠。為了更加完善“紅旗隊”的典范形象,上級要求在該村辦個幼兒園。約在1968年起,村幼兒園成立,那是該縣當時具有公益性質與對外招生的第二個幼兒園(另一個是現(xiàn)在的縣示范幼兒園)。當時按工分算工資,普通勞動力每晌5分,幼兒教師每晌按2分計。到70年底,因為工分太低,陸續(xù)原先的幾任當教師的都不干了。
為了維持幼兒園的運轉,大隊領導和大隊小學的校長多方調查,了解到張建榮受過文化教育,為人正派,品格優(yōu)良,對其進行政治及文化考查之后,就多次找她要她接續(xù)。為了村的榮譽,也為了村里的孩子們,張建榮不顧丈夫的反對,接受了下來。沒想到,這一干,竟干了一輩子。
1979年,幼兒教育在全國普遍推開,各縣、鄉(xiāng)鎮(zhèn)普及幼兒教育、辦幼兒園,至此張老師己教學了8個年頭。這也是她比其他絕大部分農村幼兒教師和部分民辦教師工作年限都長的原因。之后就歸屬鄉(xiāng)教辦、縣教育局所管。
執(zhí)掌教鞭之后,張建榮老師漸漸感覺到教師不是一個輕松的職業(yè),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輕松愜意,尤其是幼兒教師,教學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當時沒有有關幼師教學的參考書籍,也沒有課本,她就與大隊小學的校長聯(lián)系,一起制訂教學目標、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為了不使分心,不影響教學,從此再沒喂過豬、羊等牲靈子。在教學中邊教邊揣摩教學方法,觀察各個年齡段孩子的智力、心理及行為特點,對于不同的孩子有時運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漸漸地教學得心應手起來。到年齡送往小學的孩子無論在成績還是品德方面都受到小學校長及老師的夸贊。張老師感受到教學的樂趣,也逐漸獲得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隨后,縣教師進修學校舉辦幼師培訓班,張老師也希望能接受系統(tǒng)正規(guī)的幼師培訓,做一個正規(guī)的幼兒教師,不顧年齡大、路途遠,報名參加了幼師培訓班。每到星期天、節(jié)假日,不管風天雨天、烈日嚴寒,她都準時趕往縣里。最后文化課、專業(yè)課全部過關,并在第一批就獲得了省頒發(fā)的《專業(yè)合格證書》。
以致后來00年左右,縣里對全縣農村幼兒教師考核,張老師成為了年齡最大合格的老師。
長期的幼教生涯,使張老師形成了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及不同智力的幼兒的一整套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她與孩子的家長密切聯(lián)系,對家長提些建議,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長。由于她工作認真,踏實兢業(yè),獲得縣、鄉(xiāng)獎狀十幾張,也深得鄉(xiāng)親們的尊重與信賴。聞名而來的家長們大有人在。由于各園只能教自己村的幼兒,不能亂招的規(guī)定。只能把慕名而來的家長拒之門外。
張老師不懼低廉的工資,為了孩子們,為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貢獻了自己的半生,對國家做出了不容小覷的貢獻。最后由經多方領導考慮、考察,認為張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公正無私的做事態(tài)度,就任命豐縣漢皇幼兒園為園長。
擔任園長至今,張老師從來就沒離開過教學第一線,與其他幼兒老師一樣上課、出勤、除草,以身作則,事事做出表率。在張老師的領導下全園齊心協(xié)力,合并的第一年度就獲得縣教育局頒發(fā)的“先進集體”。
總結張老師的教學經驗,不外乎以下幾點:
1、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由于幼兒園新建立。各種資源不能配備齊全,張老師根據幼兒的表現(xiàn),再與小學領導一起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把自己放在幼兒的角度,換角色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及心理感受,就知道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就知道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張老師從教四十多年,沒有罵過一聲孩子,沒打過一下。家長把孩子放心的交給我,我就得對孩子負責,對孩子家長負責。更要用心去管理,不能辜負鄉(xiāng)親們的信任”。
2、愛生親生,呵護含育。“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甚至得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好?!彼氖迥陙恚瑥埨蠋煹挠變簣@輾轉生產隊的牛屋、大隊小學、自己家里,后又到小學。過去與廣大的農村婦女一樣,袖子上別著針線,誰的扣子掉了給他釘上,衣服破了給縫上,誰的手臉臟了給他洗洗。多年來盡心盡力恪盡職守的照顧著孩子們。
3、授課認真,態(tài)度端正。過去國家對幼兒教育沒有統(tǒng)一教學要求,因為從幼兒園接下來就要上小學,幼兒園小學化現(xiàn)象嚴重,所以過去與小學校長一起制訂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時,也要求幼兒園里教會拼音和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得手把手地教。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由于張老師教學努力,要求高,孩子的表現(xiàn)也得到小學老師和教辦檢查領導的稱贊。
4、教育孩子做人要正派,孝順父母。四十五年來,張老師教過的孩子千余人,至今沒有一個走歪門邪道的。過去有些孩子十幾歲了,都上初中、高中了,還經常有空時跑去看她。經常有孩子家長對張老師說:“張老師,你咋教育的孩子?俺這孩子現(xiàn)在可懂事了。俺干活回家給俺拿板凳,給俺倒茶,給俺唱歌、跳舞,還給俺端水,要給俺洗腳。真虧得你教育。孩子交給你俺真放心,這幼兒園真是不白上”。“孩子原來吃飯剩飯,俺們說多少次不聽,現(xiàn)在也不剩飯了。懂事,真讓人省心。”經常有家長趁接孩子時,或其它見面時,與張老師交流孩子的表現(xiàn)情況,孩子有什么毛病,就請張老師想法怎么教育,說:“俺說一百句,不如您說一句”。幼兒園門口有擺零食攤的,有個孩子,每次奶奶接時,必須要奶奶買零食,不買就哭、就鬧,就不走。一次孩子的奶奶單獨跟張老師說了這情況,張老師說:“行,您甭管了?!毕麓卧偕险n時,在課堂上給幼兒講了吃零食的危害等等,這孩子再也不鬧零食了。其奶奶省心多了,十分高興。這孩子也精,一次張老師有事走得早點,被孩子看到了,那孩子走出一里多路了,又鬧著奶奶回去買了零食。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中華之美德。
5、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張老師十分重視幼兒的安全。無論是在家辦幼兒園時,還是在學校,張老師經常檢查大門、窗臺、桌角、工具、地面,看看、想想在什么情況下,孩子在什么狀態(tài)時,這些東西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發(fā)現(xiàn)可能會有隱患后立即消除。看到地面上有石子或磚頭核,就想到如果孩子在院子里嬉鬧,萬一摔倒正好碰上,就可能會造成傷害,就立即拾起來扔到安全的地方。有一次,張老師發(fā)現(xiàn)幼兒園與小學相通的大門有些活動,張老師試了試,感覺不太安全,孩子在擠鬧時有可能會發(fā)生危險,于是就從家拿了鉗子和鐵絲,將門綁扎牢固。后發(fā)現(xiàn)被人鉸掉,又綁,又被鉸。張老師斷定是有人破壞,想讓幼兒園出事,于是請人將該門焊死。又一次,放學后,張老師臨走前巡查一遍,聽到伙房里有“咝咝”聲,進去一看,原來是有老師燒水,走時忘了,水壺已干,燒得通紅,張老師迅速出手,將液化氣瓶關掉,避免了一場事故。張老師常對其它老師說:“孩子在園里若出了事,咱沒法向孩子家長交待。咱得對得起手里的這一點兒工資。”平時也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隨便玩水、過馬路注意安全等。由于時時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預防為主,從教四十五年來,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孩子的家長對張老師說:“您在這兒,俺把孩子交給您,俺放心?!?/p>
6、從幼兒的眼光和頭腦看問題。前些年,由于國家沒有對幼兒上學年齡采取強制措施,也沒有實行網上學籍,且初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免交學費,幼兒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得交學費,不少孩子的家長看孩子在幼兒園里成績好,就想讓孩子早些上一年級,這樣既能讓孩子早一年接受正規(guī)的小學教育,又省了一年的錢。于是在孩子滿六周歲、或不滿六周歲時,就非要讓孩子升一年級。因為國家沒有強制規(guī)定,小學也樂得多些生源,愿意接收。張老師對那些孩子的家長說:他(她)現(xiàn)在還不能上一年級。你知道現(xiàn)在小學的課本多深嗎?雖說他現(xiàn)在教的都會,成績很好,到一、二年級可能還看不出來,還能跟上。到三、四年級他就跟不上了。因為他(她)沒到那個年齡,智力發(fā)展不到,老師講的孩子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不會,一不會就要步步不會,學不會他(她)就要玩了。你再逼他(她)、壓他(她)、教他(她)也白搭。不要想著到小學不會了再留級。因為那時他(她)習性已經形成了,很難改了。留級也沒多大用。最后他(她)就會窮熬,熬下來小學,最多熬個初中畢業(yè)就不錯了。你看現(xiàn)在讓他上一年級是為他好,實際上你是把他(她)害了、耽誤了。以他(她)的聰明程度,他現(xiàn)在不上一年級,到七周歲上,我可以保他(她)將來年年得三好生,不蹲一級,將來考上大學,還得是個本科,整個上學過程你們不用操他(她)一點兒心。然由于張老師多次勸說無果,只能就此作罷。三四年后,那孩子一次又到幼兒園里來玩并看望張老師,張老師問他(她)現(xiàn)在學習怎么樣?孩子說“我覺得腦子有點木,空得慌?!边@些在張老師眼里本來應有大好前程的好學生就是真的“白白的瞎了”。張老師深為可惜,然無回天之力。
后來這孩子的媽媽又生了一個女兒,又送來上學,也很聰明,成績也不錯。到六周歲時,張老師問:“還讓她上一年級去唄?”孩子媽媽說:“不上了,一切都聽你的。那個大的我都后悔死了。再也不那樣了。你啥時讓升就啥時升?!睆埨蠋熣f:“行,讓她七周歲上吧。我保你她將來一定能考上大學,也是本科,不會是高價。你們不用操她的一點心,從現(xiàn)在開始你倆就光給她準備上大學的學費吧。”后這女孩果然考上了大學,公辦本科。其家長萬分高興。
據張老師的觀察,七周歲上一年級的孩子依其自身的智力、能力水平,大都能正常發(fā)展,未有虧欠。而孩子幼時聰明,家長欣喜,欲其早升一年級以期早得正規(guī)教育,以為對孩子好,且少交一年幼教學費。即使跟不上到時蹲級就可,以致違背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拔苗助長,而致其廢的例子是太多太多了。張老師每談及此,深為嘆息。
七十年代初,執(zhí)掌教鞭之后,村里為適應政府要求,開設夜校、掃盲班,請張老師和小學其他老師任課。晚飯后,村里大多數不識字的青壯年,大姑娘、小媳婦都趕往夜校和掃盲班聽課、學習。也因此,現(xiàn)在村里還有很多六七十、七八十歲的人有時還跟張老師開玩笑稱“老師”,說些當年的上學趣事。因此,有的家庭的爺爺就跟張老師上過學,下邊孫子又跟張老師繼續(xù)上,那是三代了。
如今,張老師雖年已七十三歲,仍兢兢業(yè)業(yè)、努力堅守在農村幼兒教育的崗位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奉獻著光和熱,為祖國的下一代奉獻著愛和心。在該縣,在全國,像張建榮老師這樣年過六、七旬仍在農村幼兒教育戰(zhàn)線上的,也有很多。這一點,在廣大的公辦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群體中,幾乎是不可能、極少見和不可想象的。她們是中國教育的守望者。這正是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現(xiàn)代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