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間美術的起源及發(fā)展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五千年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民間美術是其中一塊閃閃發(fā)光的寶石。民間美術是根據什么產生的?經過查閱王樹村先生著的《中國民間美術史》我們可以了解,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化尚未形成,組織結構沒有明顯的分層,沒有上、下階層之分。作品的創(chuàng)作多數立足于使用目的或情感抒發(fā),物質需求與精神交織在一起。民間美術是民俗活動的傳播載體,繼承了原始祭祀活動的象征意義,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寄托于自己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婚喪嫁娶、健康福壽、祈求豐收都傾注于他們質樸的生活用品中。例如衣服、鞋帽、民間玩具、枕頭被罩等以豐富的實用性為依托,在造型上和裝飾上都展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景。這些圖形裝飾傾注了原始農耕時期祖先們的精神表達,見證了祖先們不斷征服自然、探索世界的歷史過程,體現了原始文化古老而又神秘的精神內涵。1、首先是對于自然的崇拜,原始時代生產水平低下、食不果腹,神出鬼沒的山林猛獸和突然發(fā)生的洪水、閃電、暴雨等自然現象使人們時時受到死亡的威脅。他們把日、月、山、江、河、湖、泊等都視為神時常供奉保佑他們平安。2、其次是原始人對于圖騰的崇拜,“圖騰”一詞具有“婚姻繁殖的標志圖像”含義,因為它具有“祖先”的意義,也具有規(guī)定婚姻許可與禁忌的含義。圖騰往往是某種特定事物加以神話概念作為民族的神保佑民族世世代代。3、最后是對于生殖的崇拜,原始美術和民間美術大部分作品都可以看到生殖崇拜的身影,生殖崇拜在古老的中華文化中被視為神秘而神圣的事情有著子孫繁衍的本能愿望。
二、民間美術的美感呈現
(1)、“大巧若拙”的形式美
民間美術在造型、色彩、構圖都體現了“拙”的精神,“拙”也是民間美學的重要課題和中國美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而在這個“拙”里面,又處處體現著智慧和美感。而在兒童的繪畫作品中,也恰恰能反映出這—特點。根據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其繪畫的特點分為:涂鴉期、象征期、圖式期,寫實期。兒童七歲以前想象力十分發(fā)達,常把外界給自己的強烈感受,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表現出來,這一時期處于圖式期。這一時期畫面上表現出敏銳觀察、流暢又恣肆的線條、充滿稚趣卻絕對真摯的情感常常令人感動。發(fā)源于原始美術的民間美術造型簡單形式夸張,有著鮮明的群體性,無一不是顯示著對生命的追求、堅定樂觀的信念。通過對民間美術與兒童繪本畫面的比較,我發(fā)現兩者畫面中都自然表露出的如同“赤子之心”般的童稚拙趣。正如陜北的剪紙和云南的貼紙畫,畫面突破固有思維而開始采用粘貼手法,色彩豐富多樣不受物體固有色限制的,喜歡用鮮艷的色彩抒發(fā)情感色彩上黃、紅色彩配以黑色細膩線條、濃烈詼諧的色彩,在藝術處理手法上與兒童作畫一樣無所顧慮。
(2)、返璞歸真的真實美
從民間美術作品中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民間藝人純真質樸的自然心和用藝術表現生活的執(zhí)著心。而兒童在繪畫時想法純真、敢于突破規(guī)矩的限制,用自己的筆觸畫出了色彩斑斕的五彩世界。兒童畫在造型上大膽概括,稚拙夸張,這些對世界的認識及視覺特點都與未受過訓練的民間藝術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對于少兒美術而言,要求教師和家長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價兒童這一時期的作品,要順其自然充分給孩子自由,讓兒童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畫自己喜歡畫的內容。民間美術基本上是由民間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他們在美術上沒有受過專門訓練,在工具、材料簡陋的條件下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所以說,民間美術藝人的這種樸實、原發(fā)的創(chuàng)作特點與兒童視覺思維下的美術作品有著共通點,二者都給予觀眾一種返璞歸真的真實美。
(3)、民間美術元素的視覺美
不同的地區(qū)擁有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文化,同樣就會擁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民間美術。在不同地區(qū)中國民間美術色彩表達也具有獨特的方式。中國民間藝人喜歡用豐富的色彩,配上各種繁瑣細致的細節(jié)紋樣做裝飾,展示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間美術色彩體現了民間傳統的審美情趣、哲學和民俗心態(tài)。如湘西苗族少數名族服飾、山西的布偶藝術、閩南的木偶戲藝術等等,都是通過鮮明的顏色對比來、豐富的團案、好看的色彩構成來表現自身的情緒和地域文化。同時,這些不同的色彩對比也給與觀眾強烈的視覺感受和視覺感受。
三、結語
民間美術是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農閑時隨性創(chuàng)作的產物,其精美程度、手法技巧雖不及文人藝術精致高雅,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演變,民間美術仍以它生動美好的姿態(tài)展現在我們面前,世人為他的美麗神秘而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