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作為五千年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積淀,古往今來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授課方式、應試教育以及語言環(huán)境的缺失,導致初中文言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出發(fā),探尋實現(xiàn)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變革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趣味性;多媒體
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滿足初中語文教學的需要,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但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文言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在此,筆者就如何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填鴨式”授課為主,缺乏趣味性
“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的教育領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單純的“填鴨式”教學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也不利于學生課后的記憶。
2.過分注重應試教育,缺乏文學性
文言文在中考語文試題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有的教師過分注重應試的技巧,忽視了文言文自身的文學性。有些教師甚至抱著“不懂就死記硬背”的教學態(tài)度,這不僅成為文言文教學的阻礙,而且不利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語言環(huán)境缺失,缺乏認同感。
由于文言文的時代較為久遠,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文言文時存在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環(huán)境是語言學習最重要的老師,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使用文言文的語言環(huán)境。
二、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1.以學生為本,將主動權交給學生
任何學習都是一個主動體驗和認真感知的過程,初中文言文學習也不例外。讓學生主動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在學習中,學生主動接受比教師強制性灌輸更能提高課堂效率。
《世說新語二則》是七年級上冊學習的文章,雖然這篇文章的體裁是文言文,但是內容卻以簡單卻發(fā)人深省的小故事為主,所以,筆者在教授這篇文章時,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筆者讓學生朗讀這篇文言文,掌握文章的大體結構,弄懂所有字的語音;其次,針對文章中難理解的字詞,筆者鼓勵學生自己查閱字典和書籍;最后,在消除理解中的障礙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文章的內容復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的查閱與學習,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加課堂趣味性
文言文是初中階段學生新接觸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陌生感,所以單純的教學和板書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有時候甚至達到相反效果。而多媒體技術在某些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板書的缺陷,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出師表》是初中語文中需要重點學習的一篇文言文,其難度系數也很大。因此,如果按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最后可能造成“教師累,學生聽不懂”的局面。鑒于種種問題,筆者在教學時為了帶動學生的情緒,就將多媒體技術很好的運用到了課堂中:首先,利用人物關系圖,讓學生了解文章中的主人公;其次,通過播放影片,讓學生了解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從而將學生帶入整個情景;最后,筆者按照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對文章進行講解。由此看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技術對教學的重要性,實現(xiàn)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3.開展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問題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所鼓勵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例如文言文中很多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意思不同。而教師單純的講授,一方面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另一方面不能提高課堂效率。因此,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個詞語的不同意思。
《<孟子>二章》中有一句為“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故”是“所以”的意思。但是,在《<論語>十則》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中“故”就不能再解釋為“所以”。針對這種問題,筆者就組織小組進行討論。首先,讓學生在組內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翻譯“故”這個字和整句話;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翻譯和組內其他人的翻譯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并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最后,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翻譯總結這個字的意思,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不同語境下詞語的意思。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古今意思不同的詞語,比如《陳涉世家》中的“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中的“誠”字,現(xiàn)代漢語中是“誠實、真誠”的意思,但是在這句話中顯然不是這個意思。因此,筆者就讓學生先試著翻譯這個句子,然后根據翻譯去推斷“誠”字在文中的意思。除此之外,在不同語境下,文言文中的虛詞有不同的含義和用法,對于這個問題,筆者也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掌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小組合作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更能夠給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帶來相當大的活力。
文言文學習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時刻保持一種為文化和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不斷探索出新的適合文言文教學的方法。